培养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意识

2019-09-10 07:22尹慧
天津教育·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回形针科学素养科学

尹慧

2017年国家将科学课由原来的三至六年级调整为现在的一至六年级,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科学教育的连贯与持续。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约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的发展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们更要注重低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从学情分析、实验器材准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技能、做好课下拓展延伸活动五部分进行分析。

一、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有的放矢

7~8岁是小学的初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思维方式、行为方面还有明显的幼儿特征,喜欢探索新事物,尤其是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意识的重要时期。从教学方面分析,在科学学习上以教会他们观察、探究和描述记录现象为主。教师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培养必要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科学学习打下基础。针对对低年级的儿童的特点,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对学生要多一些关注和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全体动员备器材,有序发放控纪律

低年级科学教学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和上课学生纪律难于管理的问题,其实处理好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首先从实验材料方面分析,可以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发 放两个步骤来讨论:

(一)材料来源

低年级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从三个渠道入手,一是实验室的实验器材,二是教师平时注重搜集的物品,比如饮料瓶、纸筒等。三是发动学生自己准备材料。青岛版科学教材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活动准备,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材料都是易于寻找的,所以我们不妨把活动准备环节交给学生,课前根据教科书的设计的活动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准备材料的阶段也是孩子们开始探究的开端。

(二)材料的发放

准备的材料可以按照需求,分层发放。比如在《认识水》这一课,可以先发给每个小组一杯水,让学生用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的方法进行观察,探究水的特点。在让小组讨论汇报后,再继续发放其他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不同形状的容器,让孩子们把水倒入新容器内继续探究。在这个实验中因为担心低年级孩子使用烧杯会有安全隐患,我们就用纸杯和塑料盒等当作容器。整个实验按照实验次序有序发放,避免了一次性发放实验器材过多影响课堂秩序的问题。

三、巧妙设计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调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以教《玩磁铁》这一课为例,在导入部分可以采用表演小魔术的方式,充满趣味的神奇魔术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先在一个透明玻璃杯中装入了几枚回形针,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口朝下,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回形针没有掉下来。这时候可能就有孩子问:“老师,是不是杯子底有胶水粘住了?”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耐心地让学生上来演示一遍魔术,结果回形针掉下来了,证明杯子底部没有胶水。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到底是什么粘住了回形针呢?”带着疑问和兴趣,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验,在愉快当中获取知识,找出回形针没有掉下来的秘密。最后,为了更好地展示磁铁的性质,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孩子们玩“扫雷”的小游戏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为了引导孩子认真听教师讲课、听同学发言,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充满趣味,环环相扣。其次,教師要做到耐心倾听学生发言,为学生做良好的榜样。当课堂中出现个别孩子抢答问题,教师可以说“你再思考一下,你的答案会更棒”或者“倾听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说不定能有不同的发现”。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主动倾听。

要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倾听,更要发挥科学本身的魅力。比如巧妙设计游戏,把知识跟游戏结合在一块。在《分一分》这节课中,可以设计《帮妈妈整理衣橱》的活动,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分类定义的理解。在学习《玩彩泥》的时候,导入环节可以设计《我是大力士》的游戏,让孩子们先拉一下弹簧,感知力可以改变弹簧长度,然后通过玩橡皮泥让孩子们认识到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以兴趣为导向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那么这节课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依据课程标准,培养探究技能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学习为核心。”因此,低年级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低年级科学课堂不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发现了什么、怎样记录下来。对此,我们把探究技能的培养简单归纳为三部分:一要学会观察;二要讨论与交流,三要学会记录。以《找空气》一课为例,可以依照这三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观察时先拿出砖块、土块、塑料袋、海绵等物品请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有什么区别。在讨论之后,教师把这些实验材料一一放入水中,再让孩子认真观察,这时候就有孩子发现了有气泡冒出,更是说出了这些气泡就是空气。讲到这里,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对空气的存在有了更好理解。

在讨论交流环节,需要教师继续启发:“我们找到了空气,那空气有什么特点呢?”别看低年级的小朋友年纪小,在探究活动当中,他们特别乐于交流,非常积极地描述和分析自己的发现,这些都是他们探究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同学们回答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特点”后,教师要及时做出积极评价,鼓励孩子继续探究,“除了这些特点,还有其他特点吗?”在探究空气形状这一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探究水的形状的方法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我们科学教师需要长期坚持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的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在第三部分记录环节,借助于科学活动手册和手抄报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渗透规范的科学用语,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我们认为或者我们小组通过观察发现这类的语言展示自己的结论。

五、贴近生活,拓展延伸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把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引申到课外、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科学探究真实发生,提出研究学习的思考,要把学还给学生,让研究学习有意义地发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应该是片面的。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生活无处不科学,才应该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有新的发现,才能推动学生去不断、持续地进行探究。

青岛版的科学教材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内容分三大版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每节课设计的拓展部分都非常巧妙,尝试从书本走向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课外开展拓展性探究。如《水变咸了》这节课课本设计的拓展活动,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每天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这个实验简单易操作。很多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几天后,盘子里的水不见了,在盘底出现了白色小颗粒。这种连续地观察、研究,能够将学生的研究拓展到生活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是科学。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更好的科学活动模式。如我们举办了科技节系列活动,组织低年级进行陀螺比赛。在整个陀螺比赛进程中,令我惊讶的不只是孩子们风格各异,创意十足的陀螺,更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我用卡纸做的陀螺不如他用牙签做的陀螺转得快呢?”“老师,是什么力量让陀螺转起来的呢?是推力还是拉力,还是有其他力呢?”孩子们能联想到我们在《玩小车》这节课中学到推力和拉力的知识,提出这么好的问题,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已经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迹。

我们力求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有热度、对同伴的合作有温情,对成功和失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如此,孩子们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探究味。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回形针科学素养科学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回形针浮起来了
科学拔牙
自己挂住的回形针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