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2019-09-10 07:22何晓义
天津教育·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初中语文

何晓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是每一位中华人民的梦想,更好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梦力量”来共同实现这个梦想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及语言文学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关于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发展现状以及措施详细探讨一下。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对提高个人素养极其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明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遗留下的文化和思想,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了历史的场合,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中国当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的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生活和学习文化,还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教育过程中,初中教育是从懵懵懂懂的小学阶段到成熟稳重的高中阶段的重要转折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不仅要适应突然增加的课程,还要储备大量的知识和学会学习技能。尤其是语文教育格外重要,语文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有更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他科目,才能拥有学习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初中学生有很多好处,一方面通过学习古典文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的透析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也富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思想教育,就能教育学生将心比心,为别人着想。所以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很大的作用。

(二)对弘扬传统文化极其重要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无数个时代变迁,朝代更替。无论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思想还是“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文化,经历了这么多年仍然被世人所称赞,所以足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无比。

现代教育发展如此成熟,逐渐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传统文化的传播场所,比如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古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民间风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风俗民情及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文,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所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对实现“中国梦”极其重要

对一个人来说,语文教学可以帮助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教育可以肩负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古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只有崇尚文化教育的一代君朝才会发展长久,所以,无论科技发展多么日新月异,传统文化都是不会更新的,它只会被弘扬,被学习。

初中古诗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刻苦勤奋学习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怀精神,诸如此类的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每个中华人民的心中,共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而努力。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中学阶段的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造成三观认识偏差等问题。而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小学生对责任、金钱、道德等有初步的认识,便于日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命观的养成。德育教育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等的好习惯。

(五)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修养

在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基础下,不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模糊,表现在多数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性的内容了解较少,因而出现文化意识淡薄的情况。基于这样的情况更需要在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便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修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新的理念与知识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信息化时代下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受到了很大影响。从目前的初中生语文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的,阻碍传统文化发展的因素。比如,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扬其精髓。下面我对关于在实际教学中影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不能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教育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中国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可是现代教育发展出现一个错误的教育观点,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单方面的注重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传播传统文化教育。

这种教育弊端往往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受到教学的冲击,以学习好代替了一切,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渲染。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

(二)对语文教学意义存在认识偏差

由于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提高语文成绩就要加大习题的练习,在应试内容中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测试,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会占去大量时间,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删减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讲解,这种种原因,直接减少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来源,导致学生缺乏道德情操的培养,个人素养,人生价值观还有待提高。

(三)初中生严重缺乏语文素养

在初中阶段面对大量的课程和学习压力,学生对学习失去动力,出现严重的偏科,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初中生中男生对语文偏科人数占23.5%。现代教育发展条件还有待提高,对初中语文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教师缺乏教育热情,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大事来说都很重要,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甚至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很有必要。

(一)从教材为主,深析传统文化

国家如此重视教育,课本更新地越来越快,知识分析越来越透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都足够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可是受到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名词解释古文翻译等语文知识性内容,而忽略了对人文特色和风俗习惯的深入了解,没有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探讨。使得语文教材没有起到它原本的作用,降低了它的价值。为了实现教材本身的价值,提高教学效果,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就要两者皆要注重,努力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题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教育

在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有兴趣才有了学习的动力,面对枯燥无味的语文的时候,学生首先失去了学下去的动力,然后再遇到古言古文的时候就会有抵触的情绪,如果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就会达不到那个预期。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研究分析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为主体,对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力求做到新颖,能够吸引眼球,可以得到好的反馈。

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宋曲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前引入王菲唱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歌词内容完全与课文内容一样,没有改动,以这种形式切入课堂的话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严肃的课堂没那么呆板,还有利于学生记忆课文。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吸引并鼓励学生去学习了解传统文化。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模仿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一个小型的诗词竞赛,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这种活动的竞争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诗文赏析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到时间和其他各方面的影响会限制教师教学中的文化拓展,所以教师的知识领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这一块,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授课方式,教育理念,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比如,给学生观看一些古典文学类的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古典传统文化。也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比如书法、国画展览等有内涵的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班级内部展开读书交流会,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

要想提高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学习能力,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当下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学习素材,并带领学生对相关古诗词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自带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积累适合学生诵读的诗词,并进行汇总,在课上拿出足够的时间带领学生诵读。

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汇总古诗词工作的时候,就要充分了解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初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尽量汇集较简单、好理解的诗词。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字字教给学生,防止学生因为认为学习难度大而降低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诵读,哪怕学生在阅读中出现小失误,教师也要对其敢于诵读的勇气进行赞赏。

(五)合理利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语文教师通过对古诗词描述的环境进行再创,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因为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影响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理解,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长此以往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并让其他学生来观察诗中所描述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天涯”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六)将现代化教学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使用,像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3D技术等,教师可以合理地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这样不光可以降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难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滁州西涧》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内容为学生播放与其有关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幽草”“涧”“黄鹂”“舟自横”是什么样的场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与该诗有关的记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從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现有教育条件大背景下,不管是在课堂讲解,故事引入,还是在课外活动,课堂教学都是占主要部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之一,如果想要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就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以学生为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不断地探索出新的教学措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进步。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初中语文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猜诗词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