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主性学习的课堂特征及匹配策略

2019-09-10 07:22李锦辉
天津教育·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自主性语文课堂过程

李锦辉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路推进中,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逐渐成型、成熟、成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在陶行知先生眼中“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构建和生成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与学,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我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愿意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自觉、能动的学习过程。所以总结和归纳语文自主性学习的课堂特征,寻找出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匹配策略和要点,在“三条讲究”上着力做实、做到位,是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得更轻松、更扎实的重要措施。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因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内容是比较单调的,所有的课堂内容都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进行的。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到,一般学生需要掌握大约2000个词汇,这就导致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是一直在背和写这样的死循环会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失去了兴趣,不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这样的环境怎么让学生学习呢?但是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可以养成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

现在中国的课堂大多数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常常是将学生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课堂的主角是教师。一整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讲课,学生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主动学习。但是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了就会导致教师管的时候就好好学习,没有教师监督的时候就懒惰懈怠。我们要知道,人的一生还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师监督的日子在高中毕业以后就结束了,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那必定会导致学生贪玩而影响了学业。所以自主学习可以为学生带来终身受益的习惯,保证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中都能自我监督,时刻学习新鲜事物。

(三)可以增加语文课堂趣味性

现在的语文课堂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填鸭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这样的课堂是没有趣味性的,没有趣味性的课堂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而对积极性。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由教师发起各种有趣味性的小游戏,通过小游戏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于教师时刻掌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

二、自主性语文学习的课堂特征

(一)语文课堂生态的启发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先秦的教育集大成者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思想。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因为母语在生活中的大量接触,在课堂上对于新课文的“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况是经常有的。处于此种情境下的語文课堂生态,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注意力集中,若有所思而又可能不得其解,欲说不会而又可能欲罢不能,学生的情感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求,充满着想要找到答案的急切意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这时学生的自主性程度最高,学生对知识的发现、理解、归纳、总结最深刻而又最有效,也许他会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寻找到知识的答案,也许他会在老师的轻轻点拨下豁然开朗,完成由困惑到顿悟。

(二)语文课堂过程的生成性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有一段对课堂的精辟见解: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课堂,生成的思维火花、成果演绎着课堂的精彩。这种课堂不再是师生按照预设的教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学生与教师、伙伴、课本、作者思想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挖掘的学习资源很多,也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和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应该精心地呵护、引领好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让学生的学习可以走向更深、更广的空间。

(三)语文课堂意识的感染性

语文课堂意识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了文本包含的内涵、蕴藏的作者情感,更重要的在于学生通过教材中展现的文字,从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情感,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积淀的情感、态度,课堂上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呈现及表达。可以通过小组交流与同学分享、课后作业与老师进行思想的沟通、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微信、QQ、博客等形式倾泻内心的真实世界。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愿意去听,这样的语文老师,学生愿意去亲近,这样的语文知识,学生真正的愿意去自我耕耘、思索和创造。

(四)语文课堂知识的创造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语文的创造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多维度的知识迁移,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语文理解。

它可以向课外迁移,比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在哪些名人身上也有?他的儒家思想对比苏轼、杜甫有何异同?这样的话可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知识的拓展、迁移中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它也可以向其他学科迁移,文史一家,语文与历史知识有许多融会贯通的地方,比如学习完《曹刿论战》,学生可以对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更深层次的去挖掘,从而对孟子提出的“春秋无义战”也许有更全面的理解。

三、自主性语文学习的策略匹配

(一)讲究自主性学习中知识概念与体系的“内化”

什么叫内化?内化是学习的本质,它是指客观的知识、公共的知识向个体的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的过程。自主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学生就能够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通过使用工具书或查找资料的方式,在独立的思考中把语文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内化”作为自主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与结果,在对新的知识、信息吸收过程中,原有的知识框架与体系发生调整与改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与体系。这种沉淀下来而形成的知识框架与体系,会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外知识或者深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再外化于形,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知识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这话说得很精准。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概念,又能将之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味和以个人能力为底子的综合素质。

(二)讲究自主性学习中文本内容与价值的“生疑”

“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语文文本学习的最高境界。质疑与生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学生的潜在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而要开发学生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质疑与生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管是课前的预习阅读,还是课堂的各种形式朗读,一定要让学生读出疑惑;不管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也要学会发现自己的疑惑,发现了疑惑在哪里,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就会有内心显现解决问题的冲动与兴奋,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兴趣愈发浓厚,就有一股热情去寻找答案。

例如: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幽径悲剧》,文本的“生疑”可以出现:对于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就是美的毁灭,那为什么美的东西还要有人去毁灭呢?作者说愚氓制造了这场悲剧,这场悲剧又发生在北京大学,那北大也有愚氓吗?……在这些疑问的挖掘和解惑中,学生也就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大师的内心。而这种过程和形式就是让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进入了自主性学习的理想境界。

(三)讲究自主性学习在解惑与释疑后的“追问”

追问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艺术,长期以来,教育者都在孜孜追求着做到“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的教育理念,这固然能体现课堂高效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在事实上也人为的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肢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将课堂模块化,而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看成一个系统的、连续的、整体的过程。

高效、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一定是把本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所要解决的问题解惑、释疑;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在解惑与释疑后接着“追问”,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学,利用自己的所思,追问文本更深层的问题进行深度阅读与文本解剖。当一个个问题提出时,这一个个像小钩子一样的“?”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里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种情境下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活跃,质地温暖,在探索中其乐无穷,学生的知识点也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丰富、饱满了自身的语文知识体系,从而真正达到课堂“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这种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正体现着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涵与要义。

语文自主性学习,师者有了对课堂审美性、启发性、生成性、感染性、创造性的教学追求,匹配实施三条“讲究”的策略,学生的学习兴致会高昂,学习方法就妥当,自主性学习也找到了合适的策略,生命化的学习过程和创造性的学习结果就会得以培植和完美展现。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上文中所说的一样,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养成,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要在课堂上转变原有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比如在教学中中,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的知识,再解决学生在自己学习新知识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帮助回答,教师最后作补充,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双重印象,也会对自己回答问题时的错误更加深刻,防止下次遇到时再犯错误。

(五)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本节课的主要线索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因为初中学生都是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孩子,这类孩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非常重,如果教师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引导,一定会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與所学课文有关的问题,看看那个同学能找的又对又快。等时间结束以后分别找学生来回答,让其他学生判断回答的正确与否,如果不准确再让其他学生来补充。在这样有趣味性的比拼中,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到文中,以比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有趣的比赛中学习知识。不仅如此,这样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六)让学生分组合作,一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有很多为了避免学生开小差,都把教室内的格局设计成单人单桌的模式,但是这样却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正常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桌子排成圆形,以小组的形式分派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自主学习知识,教师负责将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统一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还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掌握知识。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自主性语文课堂过程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