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视角下的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19-09-10 07:22李雪晶雷秋红胡凯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医学生工匠精神

李雪晶 雷秋红 胡凯

〔摘要〕 工匠及其工匠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造就了我国古代医生独具一格的工匠精神特质:一是贵乎仁心,二是贵乎专一,三是贵乎精一。实现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本文提出了通过经典研读,认知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身边榜样,感知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专业实践,践行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途径,以培育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 工匠精神;医学生;中医药文化

〔中图分类号〕R2;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8.027

〔Abstract〕 Craftsman and craftsman spirit have already been rooted deeply in the spoi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are also integral componen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it has created the unique craftsman spirit of ancient Chinese doctors. The first is the heart of benevolence, the second is the quality of specificity, and the third is the profound and subtle pursui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we need to cultivate more doctors with craftsman spirit. Through reading classics, medical students can cognize the craftsman spirit; through surrounding examples, medical students could feel the craftsman spirit;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 medical students can practice the craftsman spirit;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 medical students could be nourished by the craftsman spirit.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medical students could be cultivated through all these ways and so on so forth.

〔Keywords〕 craftsmanship spirit; medical stud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这都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诉求,而美好的生活需要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对中医药人才的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渲染和培育具有重大意义。

1 工匠精神的释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文化支撑。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1]。工匠及其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我国大量出土的精美文物证明中国自古就不乏工匠,四大发明也是我国古代工匠的代表之作,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建筑工匠祖师——鲁班、药师祖师——神农氏等。墨子是中国古代公认的工匠之祖,被尊称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工匠理论家和实践家”。老子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孔子主张人的一生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则做事要严谨认真,处事要专心致志,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匠及其工匠精神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追求“短平快”,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由此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低端化和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工匠精神逐渐被人们遗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途中,“工匠精神”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在深刻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实现质量强国战略和经济腾飞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人们把工匠精神的范围狭隘化了,普遍认为工匠仅仅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工人、手工业者。一谈到工匠精神的培育想到的就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认为蓝领才需要工匠精神。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局限于当时的年代,在手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从事劳动的主要是手工业者或工人,所以人们认为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手艺人、工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分类的丰富、细化,工匠的范围界定也应发生变化,应泛指一切有高尚职业道德和高超职业技能的勞动者。他们深耕于自己的职业领域,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劳动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环节。

《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段玉裁注“引伸之凡善其事曰工。”[3]201即把善于做某事、精于做某事的人都称为“工”。《韩非子·定法》曰:“夫匠者手巧也……”[4],可见“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故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但不是工人独有的精神,应是全体劳动者、全民族应有的中国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劳动者价值取向的体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应具备的对自己工作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引导人们树立职业敬畏感,秉持职业操守,恪守职业道德。

2 中医药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中医药学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门生命学科,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对医生的“工匠精神”有着系统、详细的论述。

《说文解字》解释“医”(醫、毉)为“治病工也”[3]750,“醫、毉”字从“匚”,音“方”,段玉裁释为“矩”意,代表工匠。《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对医生的定义是“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6]。古代称“医生”为治病工,古代治病工分为三六九等,如《难经·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7],即上等医生治未病,中等医生治已病。在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生(治病工)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工匠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贵乎仁心

仁爱之心是当医生的首要必备条件。龚信在《古今医鉴》中阐述“今之明医,心存仁义……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8]。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9]从汉代开始,人们便称医术为“仁术”,强调“仁”和“术”的统一。“仁”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医者不单单要治病救人,掌握与人活命的技术,更要求医者有一颗同情病人,关爱病人,真诚为病人解除病痛的“仁爱”之心。只有做到有“仁心”才能有“仁术”,才能医术精专。古代医者认为“业作医师,为人司命,见诸苦恼,当兴悲悯,详检方书,精求医道,谛察深思,务期协中”[10]。“仁”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医者不单单要治病救人,掌握与人活命的技术,更要求医者有一颗同情病人,关爱病人,真诚为病人解除病痛的“仁爱”之心。医生只有做到有“仁心”才能有“仁术”,才能医术精专。

1.2  贵乎专一

专一是古代医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特征。古代的医生培养都是采取跟师学徒的形式,历代医家择徒授艺都要挑选心诚意专、道德高尚的人。他们认为要使医术专精,必须安贫乐道,不慕荣利。金代名医李杲为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品学兼优的后人,遍访友朋,终于找到了罗天益,但仍然不放心,见面就问罗天益:“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在听到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后,李杲才收他为徒弟。古代的医家都认为“学者若非性好专志,难臻其妙”。在中国古代,医生也有严格的年终考核,如在《周礼·天宫》里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11]。究其原因,则是“不十全,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時疑殆”[12]。所以医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就要有专一的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以精诚仁朴的职业精神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1.3  贵乎精一

追求医术的精微是古代医生工匠精神的主要体现。古代医者认为学医耐不住寂寞耐不住清贫,做不到精益求精,那不如不要学医,否则会因为“不精则害人匪细”[13]213,所以“凡业者必要精心研究,以抵于极,毋谓易以欺人,惟图侥幸”[13]214。学医者一定要“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14]。因为“医之道大而深。盖医系人之生死。凡治一证,构一方,用一药,在立法著书者,非要于至精至当,则贻误后世,被其害者必多”[15]。医者看病施治,贵乎精一。他们深深地意识到“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证则一。故凡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斯为至善”[16]。医生必须要合心于精,达到“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9]。医生在具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疾病的表征方式各有不同,寸口关尺的脉象有浮沉弦紧之别,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厚薄刚柔之异,这都需要医者本着“至精至微”的行医态度诊断时疾,治愈病患[17]。唯有以“至精至微”之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仁心济天下,以善德爱世人,方能铸就大医之精魂。

3 培育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一个人的精神养成是由知、情、意、行4个心理要素构成,分别是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最后由意志转为行为,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我控制的流水线,因此在培育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必须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把其作为一个整体,借助十大育人体系从知、情、意、行4个路径培育医学生的仁心、专一、精一。

3.1  通过典籍研读,认知医学生工匠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学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18]。中国历代名医都特别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指出“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精通道艺、医技。叶天士在临死前告诫其子“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19]。学医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贤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20]。读书首先要达到李时珍“长耽典籍,若啖蔗饴”的状态,在熟读典籍之后要“潜思默想究竟,其间意义稍有疑难,检阅古今名家方书,以广闻见;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请问”[21]。其次读书要“像海绵一样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汲取获猎知识,如愚公一般在文辞古奥的中医经典中钻研开凿义理”[22]。再则,通过课程、网络育人体系讲好中医故事,讲透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书中都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医德、医术方面锤炼做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古有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为民救世以“精诚”著称,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叶天士谦逊好学树医德,他们恪守以德养性、以德养身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这些典籍故事能很好地诠释工匠精神,让医学生更好地认知工匠精神,让医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工匠精神必须是仁心与仁术的结合体。

3.2  通过身边榜样,感知医学生的工匠精神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者,具有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的作用;榜样是最好的引导者,具有传承先进价值观、道德观的功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讲好身边的故事,故发挥榜样的力量是学校培育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常年奋战在临床与教学的第一线,践行着“大医精诚”的中医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年轻践行者——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涤,他基本不开检查单、从不输液,一副药最贵几十元。考虑到好多小患者是从外地赶来的,为了看更多病人,他每天基本只喝两杯水;遇到没挂到号的外地小患者,他也会耐心细致诊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需要外出做调研,为了不耽误给小患者看病,调研那天早上他会7点到诊室,看到快9点了,然后飞奔到医院对面省政协门口坐车外出调研。累了一天到晚上七、八点钟回来,他还会回到诊室给在那儿等他的小患者看病。这位年轻妈妈心中的“神医”直到现在还坚持每天不管多晚回家都要再仔细回忆白天应诊的情况,不断反思、总结,对于疑难杂症更是查阅资料,仔细揣摩,多途径参考学习……我们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名医很多,他们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廉洁行医,一生奉行“仁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引领作用,创新宣传载体,综合运用讲座、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强对榜样人物的宣传,树立精神榜样,使医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并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3.3  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医学生的工匠精神

积极组织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文化、网络、管理、服务、组织等育人体系为载体,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让工匠精神在校园扎根,涵养校园文化。通过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严谨负责的教风、勤学善思的学风、体贴细致的服务,从学生身边的每件小事去影响学生追求精益求精,促进工匠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医学生的职业行为。开展以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主题活动,充分结合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如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不是工人应有的精神,而是所有劳动者应有的职业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展“匠心筑梦——对话国医大师”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当一位受老百姓爱戴的上等医工;邀请优秀校友、医药界行家里手进课堂,突出工匠精神对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通过匠心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深厚人文底蕴、专注职业态度、精湛专业技能的医学生。

3.4  通过专业实践,践行医学生的工匠精神

实践是巩固和加深认知和感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培育医学生“专一”“精一”的重要环节。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医学生在反复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才能切身体会到医者仁心,才能切身体会到医生的神圣职责;医学生在反复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认知到中医的辨证施治,才能深刻认知到医生的“工匠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特色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需要,我校通过加强医学生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管理与教学,使医学生亲自体验医疗工作的精微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崇高,坚定医学信仰,追求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健康中国伟业中;通过实践育人,通过科研、实践等育人体系,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送医送药、定期社区义诊、健康宣讲等活动,为医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的实践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感受助人为乐的快乐与美好,在实践中提升责任感与和使命感。唯有理论联系实际,亲身经历,亲自取舍,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大医精诚”的真谛,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體会工匠精神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293.

[3] 许  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625.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6] 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4.

[7] 叶  霖.难经正义[M].吴考槃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44.

[8] 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古今医鉴[M].熊俊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57.

[9] 杨  泉.物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

[1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9:1435.

[12] 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3]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14] 程国彭.医学心悟[M].田代华,朱世杰,王长民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

[15] 沈金鳌.沈氏尊生书[M].田思胜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总自序.

[16] 张介宾.景岳全书译注[M].赵立勋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4.

[17] 钟  婷.中医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价值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1):1292.

[18]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

[19]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0] 陈实功.外科正宗[M].郭  华,吕文瑞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74.

[21] 李  挻.注医学入门(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65.

[22] 熊继柏,孙相如.国医大师熊继柏谈成长之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9):976.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医学生工匠精神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