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勇:把握新时代脉络构建砚文化体系

2019-09-10 07:22曹加勇
现代艺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当代人精神传统

曹加勇

砚,作为文房之首,从史前及先秦时期的研,到汉唐时期的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砚从最原始单纯的使用功能逐渐发展成为集诗、书、画、印、雕刻为一炉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成为了文人寄托精神、情感及才思的载体。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砚的发展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转变和升华的过程。近现代,随着硬笔书法的逐渐普及、推广以及电脑打字的出现,传统的毛笔书写方式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砚的使用逐漸减少,人们对砚的存在价值产生担忧。对于这个问题,当代砚人及文化人也都做出了思考,普遍认为砚的前景是广阔的,因为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人的生活及意识形态在经历了科技、经济革命冲击影响下的短暂精神缺失后,终将再度追寻文化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及价值也必然会重新回归,因为人们对几千年来传承、传播、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文房重器——砚,怀有特殊的记忆和情感,砚及砚文化的价值自然也就会不断地被发掘出来。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艺术门类,必然会重新进入当代人的生活,并以寄托文心、情感、精神载体的形式而延续。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每个时期的文化语境及审美情趣是在不断变化的,砚要保持其永恒的生命力,也必然要顺应新形势。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必然的规律性,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是砚文化发展的根本和前提。这就需要我们回顾历史,追古思今。

从砚文化的发展形势来说,目前,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正好是砚文化历史性的关键转折期。面对新形势,当代砚人如何传承和发扬砚文化是一个很重要课题。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发挥利用当前砚雕行业的优势和发现当前自身的不足,很有必要。回顾过去,我们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砚雕行业欣逢大好历史机遇,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恢复和兴起。砚雕这一门流传千古的技艺也得以继续传承发扬,几十年间,造就了一批近现代制砚艺术大家和一大批砚雕新秀,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砚雕理论家及收藏家,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集生产、销售、研究、收藏于一体的良性市场环境。然而,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群体的日益增长,砚雕队伍也随之迅速壮大,尤其是前几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更是呈迅猛发展之势,就生产规模和从业人数而言,在我国的制砚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未有。由于现代经济格局和生活形式的不断改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当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人们的内心也开始变得浮躁,追求短频快成为通病。不可否认,在这种大环境下,当代制砚人自然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一定的影响,当代制砚人中,真正能够潜心攻艺和对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传统文化能虔诚坚守的人不多。随着现代科技、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信息和资料的传递和获得过度容易,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砚雕行业缺乏原创精神。抄袭、拼凑、生搬硬套等情况成为常态,从而使一些砚雕作品失去了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艺术个性。再者就是,一部分当代制砚人对砚的基本属性不了解或不正视,所制之砚往往追求以大、怪、繁博取眼球和取悦市场,如此等等……当然,可喜的是,我们还有一大批热爱砚文化的群体和个人,在致力于砚文化的推广和推动,并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给予了砚雕行业正能量。

最后,新形势下砚文化如何力求创新的主题,个人认为,最好的创新其实首先应该是对传统的坚守,对传统文化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找回砚文化的根本,正本清源,把握住砚文化的主脉,对砚文化及砚雕创作保持纯粹、虔诚的态度,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并把握时代脉络,与时俱进,构建好当代砚文化体系,才是砚文化走出困惑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当代人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消除失语状态
拿出精神
《当代人》成就了我的“小小说”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