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2019-09-10 07:22李少雄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0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课堂教学

李少雄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各个学段要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在读中感悟,陶冶情感,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语文综合素养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谈到语文学习时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必须废除现在逐句讲解的办法”,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心力”,学会自主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叶圣陶先生还主张把阅读课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参读”些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读物,如此,就形成了精读、略读和参读三位一体、相互配合的语文学习模式。叶圣陶先生用言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尽是老师“讲”,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读”,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充分、有效地“读”中形成的。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大法。故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融会贯通,从而举一反三,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读透教材,品味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的训练,并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读是认识语文的必要条件,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教材,读透教材,与文本对话,提高语文素养呢?

首先,应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从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应有目的指导学生正确地读书,一字一音,一词一句,都要用心引导,不厌其烦,让学生读得准确。在学生会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让他们反复朗读,多形式地读,对那些难读或不易理解的词句,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使之读得流利,读懂含义,读出感情。

其次,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品味,感受优美语言的魅力,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在与文本对话中,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自主朗读、整体认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品读等形式,品析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编者、作者逐步做到“四心”相通,与文本零距离对话。在读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读懂文本的意思,而且在读中感悟,陶冶情感,深层次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如《穷人》一课,在教学描写主人公桑娜内心活动这一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充分地读,了解桑娜此时忐忑、害怕、紧张的心理感受,获得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交流分享,那些词句写出了桑娜紧张、害怕的心里,要读出怎样的语气?那些语句反映了桑娜矛盾、忐忑的心理活动,要读出怎样的语速、感情……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儿,入情入境,与桑娜的心相通,感受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桑娜淳朴、善良的心灵。在教学桑娜与渔夫对话的内容,教师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通过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到渔夫的直率、善良,体会到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懂得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另外,教师还可教会学生抓住文章中“传神之笔”进行朗读、体会。引导学生读的时候,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思—悟”进行体味,为学生架设理解、体会文章内容的桥梁。

又如,教学《怀念母亲》一课,在学生理解作者对亲生母亲永远的思念和悔恨时,引导学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反复读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失去母亲而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痛以及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抓住“频来入梦”“然而这凄凉并不是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等词句,通过对比读、默读、品读等方式,去了解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长大后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感悟、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真知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師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确,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有效进行语文学习,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拓展运用。

“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学习手段。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培养靠读,课文的理解靠读,情感的融入也靠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自主探究。在读的基础上存疑、质疑、释疑,进而悟出文章的精髓,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读,在读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战象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做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嘎羧“重披战甲”“凭吊战场”这些关键语段,学生在读中思考,在了解嘎羧的形象及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的同时,又提出质疑:嘎羧“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它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它为什么“亲了又亲”龟形礁石?发出的吼叫又是叫些什么?针对这些疑问,教师就要有目的引导学生再次读,在个人读、小组探索读、品读中,想象嘎羧像人一样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体会到“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同时也感悟到:动物是可爱的,有感情的,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又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充分地读,然后结合平时地观察、生活体验,说说文本中哪一个词用得最生动、形象?为什么?这样一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的认为是“火”字好,形象,有的说“红”字用得好,描写出火烧云的颜色,有的说还是“烧”字好,生动逼真。顿时,争议之声此起彼伏,激烈异常。我看后暗自高兴,但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让大家再次体验、领悟。经一番争论、交流、比较,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最好。我故作不解,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有动态感,真切描写出火烧云的变化;“烧”字形象地描写出火烧云自西向东蔓延,像火烧过去一样……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唤起学生阅读的热情,从而感受到文本蕴涵的文化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广泛阅读,丰富积累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众所周知,古代私塾的教学再简单不过了:一间大一点的房子或祠堂,几张桌子,少量的书、笔、纸,学生在戒尺下读读背背,不也培养了大量儒生。诚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更好,但一时难以理解的,把它熟读成诵,暂時储存在大脑里,也是语言积累,这能为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语言材料。因此,多读多背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前提条件。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有“不做笔记不读书”的意识,不管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阅读,都要有目的的要求学生作笔记,把在课内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抄摘下来,并教会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的方法,这样一来,抄抄摘摘,读读背背,日积月累,大量语言素材存储于脑,为今后口语交际、练笔习作服务。如小学语文课本里面有好多精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山雨》《唯一的听众》《翠鸟》《慈母情深》《火烧云》……古诗文、寓言、童话等,教师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其中描写景物,描写人物外貌,刻画人物心理等优美词句摘抄下来,随时揣摩玩味,有效拓展。

从课外来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介绍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介绍的读物应有针对性,应与文本对应,又是文本知识的外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帮助或影响,体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一定的人文启迪。如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尽管学生还不识字,教师可向他们介绍一些以图为主的书,通过引导看图,观察图画中事物,鼓励他们把图意讲给别人听,从小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中高年级可结合课材学习的内容,以“例子”的形式指导学生读相关的书,举一反三,学习读写方法等等,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乐趣,学到知识。如此下去,长期积累,词句就会越来越丰富,读写能力也会随之逐渐提高,写起习作来才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这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著名作家巴金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小小年纪就能背诵好几部书,其中一部是《古今观止》,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谈论读书学习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时说过,书读多了,储存在脑子里文章多了,虽然有些在读时并不完全理解意思,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他懂得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元代程端礼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说书读多了,下笔的时候才会感觉轻松自如。可见,多读多背无疑是丰富语言素材,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读是语文教学第一大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坚持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深入、有效地阅读,做到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在读中感悟,陶冶情感,感受乐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文.读是语文教学第一大法——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体会[J].湖南教育,2018,8.

[3]周艳.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1.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