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之·唱之·舞之

2019-09-10 07:22刘旭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0期
关键词:平声汪伦发音

刘旭敏

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古诗是一个独特的部分,它作为我国国学精粹,是通过语言和古代思想文化结合而来。对当前教育而言,如何向小学生传授古诗的内涵,让他们对古诗有深刻的理解,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重点。笔者针对小学古诗教育的特点,结合古诗诵读的多种方法,将古诗的课堂教育分为几个部分。

一、吟之感受节奏美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参加赵庆祥老师的课堂教学,当时的教学内容是讲解《送元二使安西》,课堂上学生均为珠海市第十八小学的学生,他们对古诗进行吟唱,当时参加听课的老师都为之震惊,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两字一顿”的方法,把古诗整体意境美给活生生地拆解了。这种新型的诵读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以《赠汪伦》为例: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种方法虽然能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古诗的意思,但单一、枯燥,且把古诗整体意境美给活生生地拆解了。笔者深受启发,中国古典诗词历来非常注重音律的运营,若能在古诗教学课中,注入音律的元素,让学生通过“平长仄短”的方式对古诗进行朗读,这样不仅能让古诗的韵味更加浓厚,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为此,笔者从这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笔者引领学生初步掌握平仄的相关知识,这并不难,因为笔者在平时教学时也有渗透。“平”指的是将我们日常普通话中古人声中的阴阳平去掉;“仄”指上声、去声和人声的字。具体的诵读方法是:将平声拖长,仄声声停气不停,将发音进行缩短。对于五言诗句而言,若第二,第四,末尾字为平声,朗读的时候要将音节拖长;对七言诗句而言,若第二,第四,第六,末尾字为平声,朗读的时候也要将音节拖长。若这些位置的字是仄声,朗读时声音停顿,气不停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很多发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如果将思想仍拘泥在传统的发音上,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笔者在借鉴古典格律的同时,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发音进行灵活的处理,若汉字发音为一声、二声,则归属于平声,若汉字发音为三声、四声,则归入仄声。仍以《赠汪伦》为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声音延长)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会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节奏的变化。比如当读到读“不及汪伦送我情”时,语音到“送我情”时,笔者会告诉学生,“你们可以想象,李白和汪伦的感情有多深,在此处,你们的声音就可以延多长”当读到“行”时,笔者又说:“离家有多远,愁绪就有多长,声音也就可以有多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古诗传递的意境之处,读的过程中,时不时摇头晃脑,似乎深有感触。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绪和着吟诵沉浸在“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那样一种清新空灵的意境中,跟着汪伦目送李白满心离愁。这一节课,学生一直全神贯注地听课,没有疲惫之态,已经完全沉浸在古诗意境的海洋里。

二、唱之提升韵律美

吟哦之声未绝,笔者播放古曲《长亭送别》的旋律,带着学生和着音乐唱了起来。此时,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满眼桃花却满心惆怅,友人离去不知何时相见的愁绪涌上心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人表达感情的载体,如果感情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诗歌很难打动人,让人感同深受,让人理解诗歌的意境。若要将学生的情感全部激发出来,读只是一个方面。在中国古代,人们在诵读诗歌时,需要宗气饱满,高声诵读,除此之外,还要“密咏恬吟,以玩其味”。除了高声朗诵,古人还会对诗歌进行吟唱,进一步人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古代有与古诗相配的曲调,时至今日,大部分已经失传。《阳关三叠》是一首经典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自己选曲搭配古诗。笔者认为,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在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充分理解后,曲目盡量与诗歌的意境相近;②所选的旋律要尽可能的简单,吟唱的方法要通俗易学;③选择曲目时,应尽量选择高雅优美的旋律,避免选择流行歌曲。

三、舞之享受诗情美

古诗词只有反复诵读后,才能仔细体会其意境。若不能感知古诗的意境,则很难把握诗人内心的感情。当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对古诗进行多次诵读,就能悟出诗人的感情。

在课堂上进行古诗教学时,笔者一般会一边诵读,一边用手势指导学生。当到诗人感情抒发的经典之处时,学生也会不自在地举起手,跟笔者一样,进行舞动。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同时笔者还发现,在古诗词教学上,将诵读,音律节奏,手势等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加深,同时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学生在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打拍时,能培养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对他们自身的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品到“忽闻岸上踏歌声”时,笔者让学生“满眼愁绪,微微转身,轻轻拂袖……”表达心中满是不舍和对好友的祝福。

《诗·大序》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境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深有感触,当学生通过朗读,吟唱都不能表达内心情感时,怎么不会“手舞足蹈”呢?

各位老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吟唱、舞动起来吧,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之美。

[本文系梅州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小学生朗读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Z1002-DBX304)]

猜你喜欢
平声汪伦发音
读故事编故事之《赠汪伦》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Playing with h
泪别汪伦
Playing with /eI/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
Playing with u_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