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构建:内涵、变革与实现路径

2019-09-10 07:22丁彦李子川
高教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构建高校

丁彦 李子川

摘  要:团中央重点改革工作“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推进对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层面需从设计、组织、管理等过程实行变革,在资源配置、内容设计、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有效构建,实现第二课堂育人过程的系统性、直观性、科学性,以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8-0072-03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report cardin the key reform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chool level, the process of desig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reformed, and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ent design, assessment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and system guarantee should be constructed effectively. The system is effectively constructed to realize the systematic, intuitive and scientific proces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process,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cond classroom report card; construction

第一課堂是高校育人的主阵地,其运行机制和模式已相当成熟。第二课堂做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亦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且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其在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创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尽管第二课堂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认知和提升,但依然存在“标准难统一、过程难评价、成效难量化”等突出问题,而且在国家层面也没有明确和规范统一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各个高校的做法各不相同。团中央重点改革工作“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推进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资源配置、内容设计、考核指标、评价体系等提出了新要求,可有效实现第二课堂育人过程的系统性、直观性、科学性,对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意义。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是人才培养机制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新实践,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为工作目标,涵盖了思想成长引领、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志愿公益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旨在多方位、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它是人才培养机制。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是能力评价机制

新形势下,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更加多样化,在招聘过程中既看重专业方面的素质,也高度关注综合能力表现。“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评过程,在学生毕业时有一张既体现学习实践过程又科学公正评价结果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将成为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为学生的综合能力证明,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是教育融合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通互融、相辅相成,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新时期高等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仅靠第一课堂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以很好的借鉴第一课堂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成为了一、二课堂之间有效融合的联接点。

(四)“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团学改革机制

推进高校团学工作机制体制创新是团中央明确的重点改革内容,“第二课堂成绩单”涵盖了高校团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实施目标就旨在服务中心工作、融入教育改革方面有所成效,是共青团“引领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工作理念的生动体现。“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创新,是团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抓手,对扩大团学工作覆盖面和有效面具有积极影响。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构建原则

对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定义,高校共青团中央指出:“围绕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借鉴高校‘第一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工作模式和内在机理,将团组织项目和活动进行课程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可测量化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从而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响应社会实际需求,科学地促进大学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六有’要求,实现健康全面的成长。”这个定义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系统化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系统化,具体是从制度实施的计划、内容、过程、机制和方法手段出发,建立健全高校校团委、学院院团委、团总支、团支部等四级联合的系统、综合的管理构建,这条完整的链式结构系统地记录了工作方案的落实、实施细则的下达、课程明细的开设、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学生获取学分的认证、考核结果的登记等几大板块的详细数据。这样旨在联动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耦合,协同各类课程的开展,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科学化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科学化,是在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做到细化活动目标、分级活动内容、精细考核标准、丰富考核标准、总和考核结果。实践“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科学化原则需要量化考核机制,参考“第一课堂成绩单”模式实施“成绩单”学分制度,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考核过程中,形成统一的学分评价、认定、登记方式方法,制定综合全面的量化考核标准。

(三)共享化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共享化,指的是各大高校目前都加强了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各部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集合各部门的业务信息,形成信息共享中心,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最终呈现提供更好的综合性数据成果。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构建的过程变革

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已经有声有色的开展,但一直游离在核心人才培养体系之外,处在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推行就是让第二课堂成为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可量化的育人机制,真正嵌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在具体构建过程中要实现三种变革:

(一)设计过程:由“边缘化”向“主体化”变革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针对第二课堂教育的創新之举,能否有效执行在于设计之初认识上的转变。一直以来,第二课堂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很尴尬,大多处于时间多就做一下、时间紧就让一下,没有硬性计划和安排,没有上升到“课堂、课程”的高度,很少有学校将素质拓展教育设计进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必修环节,这也就决定着第二课堂教育的“边缘化”地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设计之初就需要转变这样的认知,需要得到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应将其定位成培养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学校需将第二课堂相关的活动、项目分门别类的设置好并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人才培养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来开展,学生能否毕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直接挂钩,学生需修满一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才能授予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有以教育教学制度的形式将“第二课堂成绩单”明确和固定下来,才能凸显其“主体化”地位,才能有效推进和实施。

(二)组织过程:由“自发粗放型”向“精准集约型”变革

高校共青团在组织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中,一般会引导和开展大量校园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较多活动是由学生团体甚至是个人自发组织的粗放型行为,学校、学院的团学指导老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和指导每项活动,呈现出“活动前无计划、活动中无指导、活动后无总结”的状态,有些甚至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就是为了让活动教育过程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在组织过程中,首先以教学文件的形式列出学校可认定学分的活动类别与项目,学生按相关要求设计活动,活动前需通过申报和审核,活动中要进行报名签到,活动后需有报道总结,而且这些过程均可通过支撑“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的网络系统实现“集约化”管理,指导老师只需在系统中审核活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达到效果、是否授予相应学分即可,指导上更加精准,有效实现活动组织过程由“自发粗放型”向“精准集约型”的变革,从而提升育人活动的水平和效果。

(三)管理过程:由“经验化管制”向“科学化理治”变革

对于第二课堂育人活动的管理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指导老师个人经验和思路来进行的,没有太多制度依据供老师、学生来选择参考。在经验化管制模式下,老师很容易进入一种程式思维模式,用命令指挥,靠经验考核,凭感觉评价,不能及时更新和掌握学生的需求,不能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强调活动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可测量化,以相应的状态数据和活动实时开展资料形成第二课堂活动过程考核和结果评价的参照依据。指导老师只需要在操作系统中设定好考核目标、量化指标,就能从“理性工具”的角度考量活动开展效果及了解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水平,这将成为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然后再结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在学生毕业时就能提供一份科学、合理、客观的个人第二课堂成绩单,从而推动第二课堂教育过程从“经验化管制”向“科学化理治”转变。

四、“第二课堂成绩单”构建的实现路径

(一)学校重视、准确定位,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组织保障体系

“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在顶层设计上要得到学校党委、行政的认可和重视。目前高校对第二课堂育人环节的作用和功能定位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但几乎都还游离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体系之外,很多领导认为第二课堂相较于第一课堂的作用显得“虚”很多,处于“看得见、摸不着”的状态,学校领导层面的认可不充分,必然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因此,获得学校的认同、准确定位,是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首先,从认识层面积极转变观念,需要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提升至关系到增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高度,强调和突出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地位。其次,从设计层面,需要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落实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教育教学制度的形式固定,体现出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主体地位。最后,从操作层面,需要明确学校层面开展此项工作的组织架构,形成学校主要领导挂帅,团委、教务处牵头,学工部、招生就业处、科技处、人事处等职能处室及各个学院共同参与的组织运行体系。

(二)科学设计、丰富师资,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项目内容设置和丰富的指导老师资源是“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的基础。“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涵盖了德、智、体、美、特、善等多个方面,项目内容丰富,保证好项目实施的效果和质量才是使其不流于形式、不热闹而无效的关键所在。项目内容体系的优化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项目设置之初,科学论证的过程必不可少,学校层面可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本校的实际将“第二课堂成绩单”所设定内容高标准、严要求的进行甄别和审核,并分门别类将每一项内容以类似“课程”的形式一一列出,这让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有纲可靠,有据可依,只有在认定之内的项目才能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可有效避免活动的泛滥和良莠不齐,让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更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和调动校内教师资源,强化师资。“第二课堂成绩单”内容丰富,仅仅靠校、院团委的老师来进行指导,力量远远不够,可以通过提高参与老师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的方式吸引专业教师、有文体特长的教师、社团指导老师参与其中,不仅发放津补贴,还从职称评定上面认可他们的工作量,鼓励和吸纳他们共同建设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最后,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让他们充分了解项目内容,也是提高第二课堂项目吸引力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三)打造平台、提升效率,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技术支撑体系

“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准的记录了每个学生的成绩及评价,这需要相对独立且系统高效的网络数据运行平台做为技术支撑。据不完全了解,目前全国还很少有高校为“第二课堂成绩单”专门建立网络运行系统,这需要學校层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以保证“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的硬件条件。“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运行系统的设计需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可操作性。系统的功能需包括公告通知、项目申请、实施效果、考核记录、学分认证、成绩单制作、综合评价等模块,能够简单方便操作,同时又能够实时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参与项目的经历及效果,详实记录和科学分析每位同学的第二课堂开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可参与性。“第二课堂成绩单”面对的群体基本上是“95后”,喜爱和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是他们的特点,设计的网络运行系统也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尽量做到与微信、QQ等新媒体的互融互通,同时还可以多融入一些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功能,使之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必备工具。

(四)完善机制、改善模式,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服务体系

任何人才培养运行模式都应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这就需要出台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明确教育主体的职责和规范教育客体的行为。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上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教育主体层面。“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多部门协同运作机制,需要资源的整合与协调,这就要依靠制度来明确各参与部门之间的权责,重点解决岗位职责重复、指导要求模糊、评价考核不力等突出问题,构建起多部门协调配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教育客体层面。要将所有设置项目、全体参与学生都纳入制度规范中来,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用制度的尺子来衡量过程,用制度来避免和化解矛盾,保证同学们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框架下有序的开展活动并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三是教育效果层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是一个第二课堂教育被重新认识和重视的过程,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诸如学生多修的第二课堂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制度、指导教师工作量与职称评定挂钩制度、学院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等等,以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效果。

(五)深入调研、及时反馈,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监控保障体系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一项动态系统工程,包涵内容丰富,实施过程涉及因素较多,且还没有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在其发展运行中,必然会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正。当然,运行机制的调整也不是盲目的,需要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才能有效实现。首先,以深入访谈、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学生对“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认识和需求,在运行机制中设立意见收集反馈环节,在网络系统中设置问题反映及建议模块,告知师生可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诉求。其次,科学合理的论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定期组织专家对项目设置内容进行完善,对运行过程中的新问题进行修正,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以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运行机制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倩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共青团融入人才培养的新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2):14-17.

[2]黄琴琴.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现状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7(16):82-84.

[3]艾洪庆.高校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现实考量和路径选择[J].青少年学刊,2017(2):50-54.

[4]赵健,谢欢,章樱樱.依托“PU”平台打造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探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87-89.

[5]周国桥.理工科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5):46-47.

猜你喜欢
构建高校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