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 05:16邓玉泉
成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比较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邓玉泉

摘 要:教学上的比较法,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教学,通过对比、鉴别、分析和归纳,找出其中的异同,探求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正确运用比较法教学,能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层,使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全面深刻理解作品。

关键词:比较法;阅读教学;中学语文

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此话充分肯定了比较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所谓教学上的比较法,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教学,通过对比、鉴别、分析和归纳,找出其中的异同,探求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正确运用比较法教学,能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层,使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全面深刻理解作品。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法具体怎样运用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對应性比较

作家创作时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为了突出某个环节,往往在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创设对应面。如果教师挖掘出这些对应面并加以分析比较,那将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更深切地理解作品。例如学习《雷雨》,学生对周朴园的“虚伪”理解不透切,这时,老师可以抓住周朴园在周鲁相认前和相认后不同的表现去引导学生思考。在相认前,周朴园禁止下人开窗户,主动打听侍萍的下落,打听坟址并表示想修坟等等言行,表现出其温情深款款。相认后,厉声责问,哄骗、表白、收买等软硬兼施,这一系列手段表现出其冷漠无情。相认前后言行相比较,学生顿时领悟了其虚伪、自私的性格。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若要学生深入理解林黛玉和王熙凤这两个人物形象,最佳方法是比较其外貌描写,重点从服饰打扮、眉形目态上比较。王熙凤的服饰特点是:珠光宝气、绾凤佩龙、穿红戴绿、华艳辉煌。而林黛玉侧重身姿、神韵、精神气质的描写,对其服饰不着一字。眉形目态方面,王熙凤的“三角眼”、“吊梢眉”暗示出其狡黠、狠毒、通变之性,林黛玉的“含情目”、“罥烟眉”则尽现其清丽秀雅、灵性、多情之质。

2 假设性比较

有时为了更充分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准确,往往需要对文章某些环节、词语作假设性的修改,然后将原文与假设内容作比较分析。比如学习《窦娥冤》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批判力度与悲剧氛围,我和学生共同商讨,为窦娥设计了另外两种结局:1、大难不死式结局。这种方式多见于影视作品。即假设窦娥在行刑前一刻,被皇帝、清官或者侠士所救而逃出生天,沉冤得雪。2、沉冤莫白式结局。即假设窦娥含冤而死,且三桩誓愿均没有应验。这两种结局与原文神话式的结局相比较,学生体会到第一种结局正面颂扬了封建统治阶级或者传奇侠道精神,追求情节曲折,传达了“希望在人间”的信息。第二种结局给人沉重的压迫感,人在现实中无能为力,用现实主义方式最直接地揭露、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吏治的腐败。而原文的结局则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同情,寄寓了作者美好的愿望,但这种现实中不可实现的愿望,反过来又加深了文章的悲剧氛围,这种浪漫主义方式的结局,正是我国古代创作惩恶扬善的教化传统。这样的比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贴近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考面,深受学生的欢迎。

鉴赏优秀作品的语言特点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我们抓住关键词语,寻找它的近义词替换,再加以比较。比如在《哀江南》教学中,我们把“剩一树柳弯腰”的“剩”与“见”、“留”字比较,发现“剩”字更意味深长,它有被迫残存、残余的意思,进而传达出今非昔比、时过境迁的无限凄凉之情。

又如,鉴赏《雷雨》的人物语言特色时,鲁侍萍撕掉支票并表示有要求,原文是“周朴园说:‘什么,说吧。’”我们假设为“周朴园说:‘说吧,是什么。’”两句语序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不同。前者语气急切紧张,后者多了些坦然从容,唯有前者才能展现周朴园焦急的心情与冷酷的卑劣特性,

3 求异性比较

俗话说,一树梨花千首诗。事物的特性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当人们感受生活的角度和反映生活的目的不同时,对同一事物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写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求异性比较阅读,可使学生领会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风采。

我曾把同是离别题材的《长亭送别》与《雨霖铃》作比较,发现相同的题材,同是男性作家,前者能够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思考,充分展现崔莺莺忧怨、悲痛难舍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作品上升到否定世俗传统,否定封建礼教的思想高度。在现代诗教学中,《错误》、《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激流》三首诗比较教学更是一大亮色,同样爱情题材的作品,不同作家对男女在爱情上的地位,对爱情模式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样比一比就能高效、深入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价值了。

又如:诗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把握具体意象所包含的多样情感,可以有针对地收集同题材的作品作比较。如有关“梅”、“柳”“月”等意象的诗词专项学习,这种比较也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复习回顾。

4 求同性比较

即通过比较鉴别,揭开同类材料的表面现象,把握住材料的共同规律。这种方法可以把零碎的知识梳理起来,通过找出内在规律,使学生迅速掌握某一类文章的特点,以点带面,而达到将厚书读薄的效果。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比如送别诗专题赏析时,我们用此法分析可发现一个共同点:多借景物的描写为人物的分离渲染氛围。例如,在学习鲁迅《祝福》时,可以与他写的其他作品相比较,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对于鲁迅思想就有较深刻、较全面地把握了。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四种比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的中加以运用,能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比较法决不能滥用,避免随意和盲目的比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从课内外精选可供比较的材料,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比较分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愉悦。

猜你喜欢
比较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