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研究

2019-09-10 07:22刘福侠
关键词:思政课启示实效性

刘福侠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山西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为样本,通过问卷、听课、访谈等方式,分析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及其必要性,围绕专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手册”、过程考核等阐述教学改革举措及实效性,进一步挖掘各项措施在实践过程中的启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启示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其必要性

2017年,教育部大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系统地进行了思政课大调研、大提升。2018年1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纷纷报道了一些高校思政课改革情况,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情况,多次明确指出重视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通知,以文件的形式保障高校思政课的建设。近年来,各地高校思政课改革浪潮高涨,温州大学实施思政课“一化六制”;安徽师范大学思政课进行了分类教学模式;武汉大学从制度保障-学科引领-内容改革-技术支撑-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着手,实施“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质量提升计划;上海高校已形成一个“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群。

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实效性。S高校作为山西省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客观地了解S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也为了检验近三学年来S高校大力推进的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自编问卷,课题组于2018年5-6月在S高校大一、大二不同专业学生中,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2976份。在问卷的基础上,课题组抽取部分师生就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进行了多次访谈,走进课堂听课、观察和讨论,得到了大量真实的案例。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成绩

1. 教学观念的转变,从“以师为本”转为“以生为本”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知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哪个是主体,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思政课教师从备课、组织教学、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课后反思等环节,无不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就教学语言风格而言,更加生动、鲜活,贴近00后大学生;就教学案例而言,选择典型、地方性、即时性的较多;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2. 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学生对课程是否满意是衡量该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并将“被引”降序排列,取前200个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2012—2018年文献数174篇。这说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课程质量逐步提升。2017年,全国思政课专家的大调研数据显示,被听课教师的专家平均评分为82.3,86.6%受訪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教师,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或较有收获。2018年7月,统计S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满意或十分满意为79.94%。

3. 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单一走向多维度立体模式

“互联网+”计划的提出,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不断得到实践。在双主体教学理念下,“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分类教学”、“情景教学”等进一步得到应用。S高校采用了专题式、项目式、讨论式、情景式、演讲式等教学形式,尝试运用“学习通”、“微助教”等软件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而言,扬弃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结合教情、学情的变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等创新多维度立体模式。

4. 思政课教学成果影响力不断提高

2017年,教育部党组织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情况,依托四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学生艺术作品巡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思政课微电影展示、理论学习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增强。S高校不断扎实推进思政教育基地建设和服务社会,组织一批大学生赴红色基地、企业、乡村、学校等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社会基层单位宣讲十九大精神。参与活动的学生、教师,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展示了师生的风采,体会到服务社会的价值力量。2019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15项国家级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果奖,其中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这充分说明高校在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1月,S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设计》获2017年度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这说明该校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5. 思政课教学队伍专业化提高

从教师的引进到培养再到上讲台,提高了各环节的标准。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一致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数量与结构不断优化。师资培训更加系统、规范,全国思政课教师全部参与教育部组织的2018年版思政课教材培训,通过网络直播,教师领会权威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教师楷模、年度影响力人物等数量不断增加。S高校严把思政课教师入口关,要求新进教师是中共党员、本硕专业一致,重点大学优秀学生优先。学校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教学部层面以集体备课-说课-示范课-观摩教学-集中研讨等为抓手,引进学术带头人指导课程教学与研究,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进一步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化。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1.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仍然需要提高

从高校思政课近年所反映的问题来看,有的课堂呈现娱乐化倾向,表现在“热闹”有余、知识到价值生成不足;不少学生的听课状态不认真,表现在看手机、看闲书、说闲话、睡觉等。关于学生对思政课态度的调查上,“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分别占到21.61%、41.94%;关于学生上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方面,“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占到60.65%,“必修课拿学分”占到22.51%;关于学生上课分配上课时间上,“全部分配给思政课,听课做笔记”占到68.45%,“一半分配给思政课、一半玩手机”占到26.88%;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认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与时俱进,很感兴趣”,占到62.13%,认为“理论知识过多、不贴近实际生活、枯燥无味”,占到11.22%,“感觉一般”占到20.3%;关于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评价,认为“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认真听课”占到59.41%,“一般,没有特殊感受”占到33.4%;关于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满意方面,“十分满意”占到32.56%,“满意”占到47.38%,“一般”占到18.51%。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有良好的态度,但也存在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2. 学生对待教材的态度需要扭转

学生们都订购有思政课教材,有的班级学生上课不携带教材现象严重,特别是艺术类专业,携带教材并在听课中阅读的因专业班级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不少学生携带教材却不看,通过检查学生用书发现教材崭新,没有任何翻阅、标记的痕迹。教材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有不少学生不重视,平时不花时间认真阅读,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通过与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不重视教材的原因在于: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感觉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 教材,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讲“活”思政课,扭转学生对待思政课教材的态度。

3. 制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实效性的因素较复杂。通过“教学质量年”听课专家的调研手记发现,思政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化、娱乐化、学究化倾向[1]。高校在教师管理考核中,重科研轻教学;课程建设中教学目标缺失;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把握不足,是问题的主要成因。表现在把思政课等于一般的知识课,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等的教育。有的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表现在照本宣科,重内容讲述或者知识拓展,未能实现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在讲课过程中,虽然有提问,但没有启发学生的思考[2]。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不够强。过于简单的提问,看似热闹,但师生缺乏深层次的灵魂碰撞。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师碰到“问题”绕着讲,不能很好地给学生答疑释惑。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等也是制约思政课实效性的因素。

(三)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党之大计、国之大计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在重要文件和会议上。2018年4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指出: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2018年9月10日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他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培育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习美育。这些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为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决定着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方向。

2. 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客观要求

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的大学生无信仰、无主流价值观、心理素质低,遇事不能正确处理,甚至卷入诈骗、校园贷等违法案件中,这些问题都为高校思政课提出新的要求。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引领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尤为重要。关于成人,就是成长为人,一个健全人格、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创新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民族精神不能断、艰苦奋斗不能丢、团结合作不能淡;关于成才,就是成长为有用之才。当代大学生将是享有第一个“百年目标”成果的受益者,也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这意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要与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步;关于成功,成功是一种精神、是一次升华、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财富、名利和权力等。大学生走向社会须具备智慧、机遇、勤奋、诚实、扎实等,而这些都需要在大学里积淀和磨炼。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需要有正确的方向指引,需要行动的保障,也需要扎实的现实根基。

3. 教师教育教学的要求

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思想灵魂的塑造者,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因此教师所反馈的教学问题及教学改革困难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课堂提问中,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作业要么抄书,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大篇幅口语化表述,很少有学生动脑筋独立思考;有很多学生重视课堂笔记,认识到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但不重视社会实践,很难达到知行合一。通过听课观察学生在思政课上的状态,表现为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大课、休闲课,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课堂上不听或者做其他,不积极参与教师布置的课堂互动,这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教师们意识到要改变此现状就得投入精力研究对策,从教育教学的要求出发,深化教学改革,摸索出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获得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及其实效性

S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改革,改革过程中有上级管理部门主导也有教师自发尝试探索、实践,总体上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下面将从专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手册”、过程考核等方面阐述。此外,还采用的项目式、讨论式、演讲式等教学方法不再赘述。

(一)专题式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1. 什么是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是指任课教师在领会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将教材内容按照逻辑关系,整合成既独立又联系的系列专题,目的是为了突出重难点、疑点和热点,进行重点讲授,授课教师集体研究各专题内容,分工制作各专题讲课文本和课件,各授课教师完成一门课系列专题的教学方式。

2. 如何设计、实施专题式教学

S高校在专题式教学设计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围绕思政课教学大纲,保证选题不走偏;二是整合教材体系,聚焦重点问题;三是深挖教学内容,彰显理论课的魅力。专题的遴选由课程教研室教师集体研讨、骨干教师主导、专家参与把关而产生,专题教学关注最新学术前沿动态、社会热点及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中,形成了“大学篇”、“人生篇”、“道德篇”、“法制篇”四大篇,设计了“走进大学”、“理想与信念”、“价值观的力量”、“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诚信美德”、“大学生的爱情观”、“宪法宣讲”、“树立法治思维”、“权利与义务”十讲专题。这些专题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专题的题目充满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专题式教学的实施由任课教师共同完成,有一些高校采取多位教师只讲少部分专题,同一教学班进行轮流授课共同完成一门课教学任务。虽然教师的备课量减少了,但在教学运行中,会因学生活动、教师请假等突发事件导致缺课教学班补课冲突,造成该教学班的教学计划与完成情况相差较大;S高校采取每位教师都要讲完每个专题,执行同一教学计划来完成一门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保证每个教学班教学各环节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3. 专题式教学实效性调查

通过召开期中学习委员座谈会,了解到学生对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是认可的。其中认为专题教学问题意识强,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在“大学生的爱情观”专题中,学生很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和讨论,学生认为教师的引导、学生间的辩论、教师的点拨非常受益、有启发。专题式教学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让其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体会到“怎么践行”。

(二)情景式教学提升教学的生动性

1. 什么是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指任课教师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中课内活动设计的要求,结合课程各部分的具体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到一定情境中,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理解课程内容,掌握知识和训练思维。教师在开课初要指导学生按照要求选定主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人物或事件或活动形式,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撰写情感任务书。同时,教师要做好过程性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

2. 如何设计、实施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S高校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情景式教学设计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课内活动设计参照课改方案,保证方向的一致性;二是具体活动有设计文本,保证活动不走偏;三是教师主导下的小组长负责制,体现双主体作用。课内活动设计的选择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编写,每位任课教师将它作为重要参考,结合各教学班的学情及自身特长,有针对性的选取活动形式、人物、事件等。在“基础”课“理想与信念”专题中,设计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演讲活动,教师在上课前下发任务书,包括活动流程、规则、评分细则、拍摄、速记及整理成果归档等工作。这样的活动设计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思政课体验,犹如参加一次演讲比赛,很是兴奋。情景式教学实施中可以由任课教师主持、也可以“翻转”由学生主持,但活动结束后由任课教师精彩点评。各小组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各有分工,教师根据小组团队整体表现给予团队最高分,各小组长根据成员分工、表现和贡献情况给予小组成员评价分。每个行政班一学期至少进行两次团队活动,并留存两次“情景体认书”归档。

3. 情景式教学实效性调查

通过听课观察发现,学生在情景活动的教学方式中没有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各小组学生课前积极分工准备演讲材料、制作课件,推选最佳人选代表小组上台演讲,小组其他同学台下助威,为演讲学生加油,情景活动场面非常活跃、精彩,有的学生自带“爱我中华”横幅配上走心的表演,营造出一种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氛围,让大家身临其境,犹如天安门广场万人观礼升国旗仪式一样神圣,充满正能量。情景式教学由于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的现实性

1. 什么是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学的平台,以学习理论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相对与传统的举例子,案例式教学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把问题讲透讲生动,注重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案例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因五门课程不同、章节内容不同、学情不同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

2. 如何设计、实施案例式教学

S高校在案例式教学设计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案例选取依据教材,又可超越教材,是对教材不同视角的诠释;二是案例要具备思想性和教育性,是真正的思政课教学案例;三是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坚持案例选取的适用性、时代性、启发性。案例式教學实施包括遴选案例、呈现案例、学生分析、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问“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功还是罪?”,课程组以“山西大学堂、李提摩太、庚子赔款”等历史案例讲述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案例呈现是以教师讲述为主、配上“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学生讨论小组分析后发言,教师有针对地点拨学生发言,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总结。反面影响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正面影响包括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等。

3. 案例式教学实效性调查

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学会了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而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通过教师启发-讨论-点拨-总结归纳等环节,学生能拨开历史事件的迷雾,试着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维。学生认识到李提摩太因势利导,利用庚子赔款创建了一所中西大学堂,他既出于传教士的职业追求,又出于创办现代大学的理想,既打开了山西看世界的窗口,又对山西教育近代化乃至全国范围起了积极作用。这样的案例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地文化的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性。

(四)以“实践手册”的形式实现实践教学

1. “实践手册”与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在不断推进、完善实践教学。S高校受温州大学思政课“学习手册”制的启发,借鉴山西财经大学思政课实践手册,结合校情、学情及课程性质和内容,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基础”、“概论”)课实践教学学生考核手册及“形势与政策”学生讨论记录手册(以下简称“实践手册”)。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由教学部门组织、思政课教师实施的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它应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4]。“实践手册”以书面化、规范性的成果体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

2. 如何实施实践教学

就上述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来谈“基础”、“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主题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体现课程的实践性;校内实践教学是将符合思政课实践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的方案中。前两类实践,学生实践方式可以是马列经典原著选读、观摩影像感想、时政热评、一封家书等;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假期,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联合组织,通过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参观企业、参观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三下乡”等,让学生撰写体验感悟、调查报告。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堂互动表现、实践型作业、团队活动等,量化在平时成绩中;校内和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实践手册”的形式体现,学生人手一本“实践手册”,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过程检查、期末回收、批阅和归档,实行百分制,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形势与政策”课根据教育部每半年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每学期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权威资料而选定专题,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变动性和政策解读的连续性,S高校采取了“大班专题授课、小班讨论”的形式,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利用学生自习时间开展讨论课,先由任课教师在专题讲授后布置两道讨论题,再由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或者班长主持,各学习小组讨论发言,主持人总结归纳等,形成各行政班讨论发言记录并归档。最后,教研室教师分组阅“讨论手册”,一方面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督查,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教学研究,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实效性调查

通过教学管理人员抽检“实践手册”批阅质量及教师反馈等来看,思政课“实践手册”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重视“实践手册”的撰写,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完成,因实践成绩不及格导致总评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要参加课程的闭卷补考。从教学规范、教学导向和发展等来看,“实践手册”是对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规范体系,形成了思政课全程育人的有机体;“实践手册”激发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实践手册”中推荐的文献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实践手册”中调研选题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政治的情怀。S高校聘请的山西省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评估后,对于积极推行思政课“实践手册”给予了高度评价;2018年9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专家认为“实践手册”对其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五)以“加大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1. 加大过程考核的依据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基本指标“教学方法改革”中提到“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5]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的发展是一种有目的地参与、锻炼的变化过程。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思政课“活”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表现了教学的规范性。注重过程考核,教师必须接触学生,引导学生交流、互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是做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愿意参与,甚至有学生上课戴耳机不听讲,期末突击背知识点,所谓“60分万岁”。改革前课程成绩考核比例、方式很不合理,偏重考查学生执笔考试的能力,忽视对学生思想、行为表现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等考查。如何加大过程考核,成为当时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各教研室进行了多轮摸索、实践,逐步细化过程考核评价表,完善思政课过程考核体系。

2. 过程考核的实施及其效果

S高校课程成绩实行百分制,原来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和期末成绩(70%)构成。经调查发现,教师、学生对这种比例设置认为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平时表现好与不好对总评成绩影响不大,除非缺课超三分之一课时取消考试资格,期末卷面分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总分数。如何设置成绩比例更合理?根据五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调整了“基础”课总成绩由过程成绩(50%)、實践成绩(30%)和期末成绩(20%)组成;“纲要”课总成绩由过程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组成;“原理”课总成绩由过程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组成;“概论”课总成绩由过程成绩(28%)、实践成绩(30%)和期末成绩(42%)组成。过程考核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出勤、作业、笔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形势与政策”课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组成,重在对学生出勤、课堂笔记等考核,教师当堂回收课堂笔记,检查后及时登记考核评价结果,过程考核投入的精力较大。

有关过程考核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思政课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及项目设置是否合理”的回答,“非常合理”占34.85%,“比较合理”占42.81%,“合理”占19.12%,只有3.23%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或“很不合理”,这说明学生对加大过程性考核及项目设置认为较合理。加大过程考核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生课堂笔记完整,团队活动精心准备和展示,有很多学生课间主动找老师检查指导课堂笔记,形成了认真听课、记笔记、互动的风气。此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参与度。

三、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正确处理教材章节与专题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特点是不分学校类型、层次全国统一使用“马工程”研制的重点教材,2018年版教材在编写过程经过权威专家审读、把关,新教材重要特征是落实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进“教材”已在2018年4月完成,接下来“进课堂”、“进头脑”, 重点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难点是学生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基础”课法律章节,教材上是按照“法学原理”、“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维”、“权利义务”的逻辑关系呈现,一般在教学进度表中,该章节所分配的课时少于教材章节内容。那么采用专题式教学,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有取舍有针对性地讲授。专题式教学要将基础理论和知识概述,要将重难点、疑点、热点问题重点讲,要联系现实和学生认知有所取舍。

(二)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单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外完成的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讲授+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困惑一:有老师认为“课堂上团队活动严重影响了授课进度,导致滞后于授课计划”。这一问题反映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产生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认识到团队活动也是在完成教学进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完成。教师要严格审查学生活动主题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切合度,防止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两张皮。教学困惑二:有老师认为“指导过学生如何撰写实践手册,但学生选题相近、论述不规范较多”。这反映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呼应,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足,也有学习态度、智力、班级风气等因素。教无定法,教师要因材施教,通过完善课堂教学实现统领实践教学。可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系统地练习、作业等来训练学生的论述能力。

(三)正确处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的关系

过程考核以什么方式来体现、期末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如何改革、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S高校思政课过程考核规范化在于各门课程的《过程考核评价表》、《情景活动体认书》,细化了各考核项目的评分要求,便于教师将过程成绩量化,较合理地反映学生课堂表现和实践能力。期末考核改革比较复杂,五门课有2门考试课、3门考查课。闭卷考试题型五类、题量覆盖各章、主观题占比略多,难易度适中。开卷考查课的试题由原先的一篇小论文改为两类型主观题再到五类型主客观题。考试、考查都重在考察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考试成绩来看,闭卷考的不及格率高于开卷考。开卷考试缓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但也带来了教师阅卷后的焦虑。与闭卷考试相比,学生可以查看教材,但有的学生不动脑思考问题,简单地把教材知识点搬到答卷上,甚至抄错或抄偏,这样的结果不符合教师的期望。因此,要重视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期末考核是一次终结性评价,也是检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但同时,也应同步改革期末考核的方式和内容,尝试无纸化考试等,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正确处理过程管理与精力投入的关系

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程管理的书面要求只能从形式上指导教师如何去实施。从书面要求到落地再到落实需要教师精力的投入。过程管理表现的是教学过程的闭环,每讲是一个具体教学闭环、连起来是一门课程的教学闭环。有的老师重视自己怎么教、很少研究学生怎么学,其原因在于没有领会过程管理的精髓。准备一堂课的教学,要分析具体教学目标需求和不同学生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时间,把控好讨论、互动程度,注重一堂课内容的逻辑关系及整门课知识的连贯程度等。加大了过程考核,实际上是增加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监督,增加学生投入课堂互动、课外准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责任心、科研压力、行政化事务等都会导致教学精力投入不足,过程管理不仅关注学生每次作业、笔记、互动等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那么,只有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过程监督与过程评价,才能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形成。教学目标是课程性质的体现和具体化,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教师采取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表现在过分娱乐化、形式主义。过程管理的精细化只能从形式上管理好学生守规矩,真正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还是精雕细琢的教学内容。没有教学秩序就没有教学质量;没有生动的教学内容留不住学生的心,也提升不了教学质量;有好的教学内容但不注意教法的感染力,教学效果会打折扣。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有的新教师掌握  “学习通”、“课堂派”等辅助教学软件较快,有的老教师在吃透教材方面较到位,但都习惯于教师主讲。只有认识到思政課教学“内容”和“方法”并重,才能满足学生的获得感,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六)正确处理高中与高校思政课的衔接问题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教师不了解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情况;二是高校教师存在重复高中知识的现象;三是高中法律常识欠缺,高校法律部分课时极少。其原因在于:一是高中、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主体不同、系统性不够;二是高校教师缺少与高中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不熟悉高中思政课内容;三是高中教师偏重高考,重视学生考试能力,高校教师科研压力下,缺乏对高中思政课必要的了解,这样就出现了衔接问题。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研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做好内容的衔接而不重复,避免“炒冷饭”、讲授低阶知识;其次学习高中阶段好的教学方法、手段,倡导专题式、情景式、案例式、研究式、问题式、社会实践等教学;最后高校思政课应该有理论的温度和高度,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讲“是什么”,而高校思政课则应侧重讲“为什么”、“怎么样”。

参考文献:

[1] 武星亮.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须着力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和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37-39.

[2] 张明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2017年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听课指导工作的体会[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6):70-73.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2018-04-13.

[4] 汤俪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66-6839.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2015-09-16.

猜你喜欢
思政课启示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