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2019-09-10 07:22唐军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习教学学生

唐军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本学期对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学生;教学;学习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所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使学生被这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若悬念设于课始,则能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人产生非知不可之感。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奶奶今年刚过完她的16个生日,你知道她今年有多大吗?”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只过16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可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今天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了起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把悬念设之课尾,则有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因而激起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学的自觉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啟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制造悬念,创设质疑情境,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高年级)

问题情境: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级则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补充和渗透。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如果用在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和想一想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点的,无论是在探索知识规律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直观性的问题情境,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手中无物体,脑中想物体的良好习惯。如上例,当教师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的简单问题时,学生脑中应有一个长方体,通过对前后、左右、上下的思考得出长方体有 6 个面的结论。只有当有些学生想像受阻时,才设法引导他们看长方体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来完成。

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直观性程度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确定,决不能搞一刀切。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直观性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活动相结合,力求保证学生的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阶段性的关系。

三、创设趣味情境—开启学生的乐学大门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教学实践也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新课伊始就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情境的创设若只为学生兴趣而创设,则会造成场面热热闹闹,学生学什么都不清楚。所以在情境创设时学生学习兴趣要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兴趣要为学习内容服务,有效促进新知的探索。

我在教学“九加几”的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结合学习内容,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金苹果,准备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比一比,哪位小朋友表现最好?出示:金苹果图。(上面一行9个,下面一行5个)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根据数学问题探索“九加几”的解决方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把奖品呈现出来作为学习材料。这样的情境创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鼓舞学生,促使其进入了新知探索的最佳状态,使他们的思维置于新知的前沿,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时小学生去探究其中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同样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总之,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了解其应用价值,多引导学生去实践、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基于新课标视角下探索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新策略[J]. 王飞军.  青少年体育. 2017(02)

[2]课堂教学的“点”“线”“面”[J]. 陈荣凤.  亚太教育. 2019(08)

猜你喜欢
学习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