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哪里?》教学展示

2019-09-10 07:22万增花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剪子冰心文字

万增花

一、阐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中剪子巷”深沉的怀念和眷恋。

2.品味语言,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交流、对比阅读等方式,使学生能体会在动词、形容词、句式排列等语言形式背后蕴含的情感意味。

3.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反复品读,能够深入理解“家”的三层内涵:中剪子巷——亲情之爱——精神家园。

(二)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标中,在“鉴赏文学作品”部分提出的目标为: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而在其第5个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不难发现,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课标要求学生重点关注的是:语言、形象、情感。

2.教材分析:《我的家在哪里?》是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散文,狭义的散文往往以真实的人、事、景、物作为言说对象,且具有高度个性化的言说方式。《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先生在94岁高龄写成的,是自己在人生暮年对“家”的眷恋,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体悟。它不同于冰心的其他作品,也不同于别的作家对“家”的思索,它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只属于冰心的“家”,而她的那些丰富、细腻、独特的情感,都呈现在她的字里行间。

3.学情分析:在上课之前,我对同学们的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最感兴趣的就是冰心重回中剪子巷的那个梦境,但对“灵魂深处永久”这几个字眼普遍感到非常的困惑。

二、规划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造句导入

请同学们诵读古典诗词当中这些跟“家”有关的诗词,然后用这个句式来造句:“在我心里,家是。”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诵读和造句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的感触和思考,建立与文章的情感连接。

(二)集体朗读,整体感知

作者由“梦”写起,是为了引出: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地理位置)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初步朗读,使学生感受作者对“家”的眷恋,并了解“家”的第一层含义:地理位置上的“中剪子巷”。

(三)任务创设,文本细读

“为什么只有中剪子巷才是我的家?”(学生自读、讨论并分享)

昨天夜里,我忽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呀?”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我一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他就把我举上车去,拉起我走。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通过交流,同学们会关注到第二段文字当中的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方言口语的使用,当我们去掉标点符号,以这样的形式来排列,通过朗读,发现它也是一首完整的诗歌:

昨天夜里

我忽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

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

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

脸面很黑的中年人

他放下车把

问我

你要上哪儿呀

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

我一定还很小

我说

我要回家

回中剪子巷

他就把我举上车去

拉起我走

走过许多黄土辅地的大街小巷

街上许多行人

男女老幼

都是“慢条斯里”地互相作揖

请安

问好

一站就站老半天

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品味语言,通过问题探究和师生、生生的交流和分享,明确动词、形容词、方言口语、句式排列都意味着一种古朴自然、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

此时的中剪子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位置了,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四)对比阅读,深入思考

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没有去找过,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市区,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会在我梦中出现,都不是我的“家”!

只有住著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市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出现,但都不是我的“家”!

将第五段文字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将它与原文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朗读,同学们很快发现,原文加入了许多的关联词,而这些关联词的使用增强了情感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同时,这段文字的排列是由句子到短语再到词的,字数越来越少,节奏越来越快,呈现了一种奔波劳碌的生活之苦,所以作者说,这“都不是我的家”!那么,中剪子巷还有什么让作者留恋的呢?

补充背景材料:

故乡没有明媚的湖光,

故乡没有汪洋的大海。

北京只是尘土飞扬的街道,

泥泞的小胡同,

灰色的城墙,

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

我的故乡,我的北京,是一无所有!

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

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

灰色的城围里,住着我最宝爱的一切的人。

飞扬的尘土呵,何时容我再嗅着故乡的香气。

——《寄小读者》通讯二十,1924年

1924年,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说:“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由此看出,此时的中剪子巷,因为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而承载了作者的亲情之爱。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亲情之爱)

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阅读和材料补充,明确“家”的第二层内涵:亲情之爱。

“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接着,我又将文章的第七段做了修改,再与原文进行对比,通过朗读,同学们再次发现,原文使用了许多的单引号,这些单引号突出了文字的言外之意:作者并非真正的“一无所有”,她只是在物质上淡泊名利罢了,但在精神上,她渴望的是内心的纯净和自由。此时此刻,“灵魂深处永久”这几个字眼意味着,这个朝思暮想的家,已然成为冰心的精神家园。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精神家园)

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单引号的言外之意,理解“家”的第三层内涵:精神家园。

(五)仿句练习,总结全文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句子做仿句练习。

家是在中剪子巷陪伴父母的日日夜夜,更是灵魂栖息的地方。

家是,更是。

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感性层面——理性层面理解全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三、讲解重点问题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了解了“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由此看出,中剪子巷就是“家”的第一层含义。但,这只是我们读懂散文的第一步,怎样才能真正读懂散文呢?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当中曾这样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避险。”翻译过来就是:“那些组合字句篇章的人因为情感萌动而写文章,看文章的人批阅文字来了解他的情感,需要顺着水流探索源头,即使源头幽深也一定能够显现。”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通过文字表象去探究它的情感内涵,那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探讨今天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只有中剪子巷才是我的家?”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梦中的中剪子巷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们将这段文字的标点符号去掉,以单行的形式排列,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韵律美和节奏感,因为作者用到了一些韵脚,比如“圆”“小”“巷”“安”“好”“天”等等,同时,这段文字是长短句交错排列的,呈现了一种跳跃的灵动之美,所以,作者是在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写散文,呈现的是中剪子巷诗一般的生活。

另外,请大家留意“跑”“举”“拉”“作揖”“请安”“问好”等动词的使用,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而“膀大腰圆、脸面很黑、黄土铺地”等形容词,呈现了一个古朴祥和的老北京城;“慢条斯理、老半天”等方言口语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此时的中剪子巷,已經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位置了,它更是一种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那么,中剪子巷还有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呢?1924年冰心《寄小读者》当中有一段文字,她说:“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此时的中剪子巷,因为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而承载了作者的亲情之爱。

但是,一定会有同学困惑了,难道只有父母和弟弟们才是“我”的爱,“我”的丈夫和孩子就不是了吗?我们经常讲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也就是说,中剪子巷因为住着“我的父母”而成为冰心的“来处”,在那里她度过了人生中最自由快乐的时光。然而,当她成为别人的妻子,当她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这些身份对她来说意味着一种成长和责任,她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过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了。所以,与其说她怀念的是她的“父母和弟弟们”,不如说她怀念的,是那段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

猜你喜欢
剪子冰心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吹泡泡
迎“春”冰心
100次发射(外一首)
母亲
《寄小读者》
梦中的文字
奇妙的圆
石头·剪子·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