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心路上的风景》教学展示

2019-09-10 07:22刘健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化曹文轩群文

刘健

一、阐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从依体式、缘学情起,进而定内容、选载体、最终明目标。

1.依体式

依体式,就是从文本价值、单元地位、课标要求三个方面,深入解读文本。《孤独之旅》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用大量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富有韵味的语言营造了诗一样的氛围。作为单元的自读课文,是本单元教读的延伸,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2.缘学情

在备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探测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已懂和不懂的地方,对学生学情进行估摸。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故事情节的概括,浅层的主题理解,但有些地方是读不懂,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的。如:如何理解人物的成长?为什么要大量的景物描写?感觉文章很美,但美从何而来?

3.定内容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确定,从学生角度讲,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所以学习《孤独之旅》,我们要品味诗化的景物描写。基于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考虑,是否可以抓住文章最核心价值的东西,加以方法的指导,使阅读由原来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呢?答案是肯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九年级学生在阅读速度、阅读方法和阅读品质上都应该有所提升。温儒敏教授说过:“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所以本节课的“干货”就是多种阅读方法。

4.选载体

为了贯彻新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理念,我改变以往传统的单篇精讲课型设计,尝试进行1+X群文阅读教学。于是以“成长心路上的风景”为议题,根据文质兼美、儿童情趣、发展需要、文化拓展、教材关联的标准,节选了曹文轩的四篇小说——《孤独之旅》《鱼鹰》《古堡》《小木船》,组成群文文本。这四篇选文均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都在写法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描写,来呈现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用大量诗化的语言描写环境,帮助主人公情感的抒发。

5.明目标

基于内容、基于语用、基于群文阅读,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梳理心理变化,感悟“成长”主题。

(2)品读景物描写,初识“诗化”特点。(重点、难点)

(3)运用多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我采用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上两个台阶。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中间搭建两个台阶,设计两个递进式的学生活动,分别是:1.追踪“心路”,感悟“成长”;2.细品“景语”,寻找“诗意”。

新课导入:概括情节,设疑导入

本节课是群文阅读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浏览四篇选文,概括故事情节。学生在概括情节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成长”二字,于是就用问题导入新课:作者是怎样展现人物成长的?

环节一:追踪“心路”,感悟“成长”

本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速读比较,填情节梯。

1.速读《孤独之旅》《鱼鹰》《古堡》三篇选文,划出文中有关主人公心理描写的词句,完成情节梯,绘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图。

2.比较三段心路历程,说说“成长”的含义。

填情节梯,是训练学生速读与筛选信息的能力。达到梳理心理变化的目标。进行问题导向的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比较三篇选文,寻找成长过程的相似点,悟出成长的含义——儿童经受苦难而变得坚强。正如曹文轩说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从而达到感悟成长主题的目标。

环节二:细品“景语”,寻找“诗意”

本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跳读细读,讨论整合。

曹文轩说过:“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所以,本课的学习要从“识心理”过渡到“品景物”。

1.跳读《孤独之旅》,找出伴随着杜小康心路历程出现的景物描写。

2.细读这些景物描写,组员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卡。

3.跳读《小木船》,找出与《孤独之旅》中相同的景物,比较这些景物描写的异同。

4.比较求同,总结曹文轩景物描写的共性,初识曹文轩“诗化小说”的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用阅读卡来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品味“景语”,还原“情语”,其实是把品读景物描写的方法渗透其中,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带领学生交替使用跳读与细读的方法,训练学生抓住作品的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无关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正如温儒敏教授说的:“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语文课要教给学生具体方法。”

交流讨论是思想的提炼和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逐步提升。在集体建构过程中达成共识。总结曹文轩景物描写的共性,其实就是把几篇文章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征整合在一起,学生对曹文轩“诗化小说”的理解就不再是一些零碎的知识了,而是一整套思维方法,这就进入到高阶思维的境界之中了。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亮点,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群文阅读两个最为核心的理念——“在阅讀中学会阅读”和“集体建构”。

课堂小结:小结阅读方法,推荐课外阅读

总结贯穿课堂始终的多种阅读方法——浏览、速读、跳读、细读,推荐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由阅读节选走向阅读全篇甚至是整本书。

三、讲解重点问题

感谢各个小组的展示与分享!同学们,通过与文本对话,我们似乎离作者曹文轩越来越近了。

曹文轩说:“我是一个很在意风景描写的作家。因为我认为,人物的行为、性格、情绪离开他生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是无法得到最彻底的解释的。”现在,老师把大家的阅读卡汇总成以下表格,我们一起来比较表格内容,总结曹文轩景物描写的共性。

首先,我们来看景物的选择。通过比较表格,我们发现两篇选文都大量出现了流水和芦苇的描写。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曹文轩的笔下会重复出现这两个景物元素呢?有点难度,老师来提示一下吧。创作来源于生活,大师的作品尤其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曹文轩生于苏北水乡盐城,二十年的水乡生活在曹文轩的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变成了生命的给养,融入到了曹文轩的文学生命中。所以,他选择的景物,如大河、芦苇、鸭子,都具有江南小镇浓厚的水乡风味,充满诗情画意。

接着,我们看看曹文轩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可以从语言表达入手,发现它们用词上的特点。白茫茫的一片水色、绿色浪潮般的芦苇、黑色的暴风雨、风雨过后澄澈湛蓝的天空,颜色的不断变化推进、凸显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的颜色、声音、气味,让读者如临其境。还有句式上的特点——简洁明快,节奏性强。我们可以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两个句子,好好感受一下。请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天天、月月、年年,水与芦苇就这样互不厌烦地嬉闹着。

在朗讀中,我们感受到句式的变化带来诗一般的韵味。此外,大胆的联想想象,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与人之间情感互通的亲密关系表达出来,诗意美妙。

老师喜欢用一句话形容曹文轩景物描写的语言表达——视听嗅觉全面开放,形声色味应有尽有,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比喻拟人形象生动,花草树木善解人意,飞禽走兽富通人性。所以,语言的表达也是饱含诗意的。

主观的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交融互渗,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意境。情随景动,物我一体,人物诗意的情感注入景物中,使景物也具有温度。

如此看来,曹文轩的小说在景物选择、语言表达、氛围营造和情感抒发上都饱含了诗意。曹文轩的小说既是小说又像诗,人们喜欢把它们称为“诗化小说”。它们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美”的感受。

曹文轩自己说:“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以后,当我们阅读曹文轩的小说时,就可以从风景入手,去感受其独特的“美”。

板书

猜你喜欢
诗化曹文轩群文
两袖清风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曹文轩的影视作品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