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问题导学、启迪思维”策略探究

2019-09-10 12:17陈怡玲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乡土地理辩证思维设疑

陈怡玲

摘 要:课堂上创设富有趣味性、创造性、思辨性的问题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探讨“乡土地理引入”、 “精选习题设疑”、 “经典案例分析”几种策略,就如何提高课堂问题的探究性、有效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为同行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土地理;设疑;案例分析;辩证思维

一、研究背景

以“问题导学,启迪思维”为核心的“20+20”是我们学校一贯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笔者在地理教学生涯中,也不断地思考、探索如何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理思维。

再次担任高一地理教师,笔者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相比,显得简单、零散、陈旧,因此往往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不浓。这样普遍导致学生很难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和思维方式出发去学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习人文地理学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时,有必要在“问题”上下功夫,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试图探讨“问题导学、启迪思维”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乡土地理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不同于自然地理原理规律的抽象性,人文地理的许多知识,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看得见、易体会。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用身边的例子挖掘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各种现象,从而切实体会地理的应用价值。

[课例片段1]在引入“工业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探讨“工业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诸如此类抽象的问题,而是首先用PPT展示增城“一核三区”规划图(图略)。

师:从增城的城市规划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增城的工业主要集中布局在哪里呢?

生: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图片,直观了解增城的工业布局——集中在南部的新

塘镇。(这与学生所熟知的新塘牛仔服装城以及位于新塘的广汽本田一致,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师:进一步设疑。为什么增城工业会布局在南部的新塘,而不布局在北部呢?工业区位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七嘴八舌,热烈讨论回答。很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强调地理课程的生活性,要求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生活品味,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1]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以乡土地理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二)精选习题设疑——承上启下

学生在掌握课本中基本的概念、原理后,当堂训练相关的习题,是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课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教师在课堂的习题选择时,要尽量避免出那种一目了然的习题,为训练而训练,只是简单地检测学生刚刚学习的内容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学生也容易形成习惯——既然是刚才我学习了这个内容,那么答案肯定就是选刚学完的的这个了。这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因此,课堂上应该尽量精选一些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习题。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题中保持探究问题的欲望。

(三)经典案例分析——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人文地理课程中包含大量具有学科特点、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要求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科学性、典型性和时代性都非常强,具有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育价值。 案例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其本身并不是教学的关键,而其背后反映的原理及地理问题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1]

人文地理现象有众多发展、变化的可能,其原因是区位因素的不同和变化。在案例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文地理现象,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课例片段2]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笔者利用课本的案例1以及阅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从案例内容的发展变化中,动态分析、探究社会经济发展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区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师:我们知道,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那么同学们认为钢铁工业属于哪种导向型工业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是原料导向型,有人认为是动力导向型,还有学生认为是市场导向型。

学生不能确定钢铁工业究竟属于哪种导向型工业,这就使得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所以人文地理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选案例,善于制造冲突,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旧的知识结构不断被破坏,再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師: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0页 “阅读”中的“图4.5 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成小组对案例展开探究、分析和讨论。

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不断发生变化的。19世纪属于动力导向型,20世纪初期是原料导向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属于市场导向型。

师:在引导学生读图分析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时,适时补充课本59页案例1的鞍钢以及宝钢两大钢铁企业所属工业区位选择形式。(如下图)

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一种工业属于哪种导向型工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要用发展、辩证的眼观看待问题。所以人文地理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分步推进讨论。可先确定学生当前的认知阶段和水平,再逐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调整讨论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最终在分析、讨论和辩论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三、课后反思

整节课紧紧围绕我校“问题导学、启迪思维”的教学理念,结合新课改精神,

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利用乡土地理导入,激活地理课堂,让学生感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增强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精选习题,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及时引导,循循善诱,分析典型案例,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当然,本节课容量过大,课时较为紧张,有待进一步调整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王一宪.人教版教材地理案例的创新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3)

猜你喜欢
乡土地理辩证思维设疑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