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识字教材在清末大量出版与广泛传播的原因探析

2019-09-10 07:22王珏
三峡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出版传播

王珏

摘要:杂字类识字教材的受众主要是中下层平民子弟,他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实用的文字。平民识字教材不仅实用而且速成,能够满足中下层平民百姓的用字需要,这是平民识字教材在清末得以大量出版与广泛传播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清代杂字;平民识字教材;出版;传播;原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1332(2019)04-0051-05

我国蒙学识字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其一,上层识字教材,也就是儒家正统启蒙教材。其教学目标是为尊儒读经、科举求仕做准备,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士大夫阶层未成年子弟,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之类。其二,平民识字教材,也就是杂字类识字教材。其教学目的是为养家糊口、安居乐业做准备,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即将谋生的中下层平民子弟,如《庄农杂字》《山西杂字》《日用俗字》之类。“杂字”二字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魏。《隋书·经籍志》就有“《杂字解诂》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的相关记载。杂字类识字教材是指汇辑各类日常用字,按韵编排的三言或多言,以便初学者记诵的小册子。因为杂字类识字教材主要面对中下层平民子弟,而他们往往住在村子中,因此也称为村书。宋陆游《秋日郊居》诗自注云:“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一、平民识字教材的出版传播及其社会背景

杂字类教材特别实用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因此深受中下层平民的青睐。尽管如此,这种专门针对中下层平民的识字教材自产生以来,一直不受士大夫阶层的认可,而编撰者往往是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低等的穷苦的读书人,他们一般不署自己的名字,主要还是怕人耻笑去做这种庸俗的事情,而且一些大的出版机构不屑出版这种不上档次且利润微薄的小册子,因此杂字类教材的传播往往依靠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印刷作坊刊印发行,或者是民间手抄。这些印刷作坊或民间抄手往往只求实用,不求印刷或抄写精美,因此杂字类教材大都印刷或抄写粗劣,也常常懒于刊刻或抄写出版时间。正因为如此,以儒家为正统的官方、书院或有经济实力的私人对杂字类平民识字教材大都不屑一顾,很少有人去搜集整理。这种情况影响了杂字类平民识字教材的流传,当代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种教材在民间盛行。

清末,杂字类平民识字教材出版发行的种类更多、数量更大,传播更为广泛。今人李国庆经过多年调查寻访,汇辑成《杂字类函》。“《杂字类函》收明清及民国时期刊印和抄写的不同版本杂字一百五十七种。”这一百五十七种版本中,明代的有三种,清代的有三十三种,无出版或抄写年月的有七十八种,民国的有四十一种,解放后的有两种。无出版或抄写年月的根据内容判断多为清末。尽管如此,仍有许多类型或版本的杂字没有被收进去,而是散落在民间,有待进一步搜集整理。

相对于明代,清末的平民识字教材出版的数量猛增而且传播广泛,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不断增多;鸦片战争之后,在外国列强与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农工商的发展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员工来处理记账、契约等文书,而正统的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士大夫阶层进行的正统儒家教育以培养品德高尚的封建官员和儒家文化的传承者为目标,“耻涉农商,羞务工伎”。而正统教育所依托的儒家经典要么是空洞无物的说教,要么是圣王先贤的言行。可想而知,其教材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农工商人才的需要。“在经书字为作文用,未必尽合时宜。世上当行之字,至粗至俗为至要紧,不尽载于四书五经,所以别有杂字相传。”在这种情况下,杂字类教材发展迅猛,传播广泛。

二、平民识字教材的实用性

杂字类平民识字教材的实用性是清末大量出版发行与广泛传播的真正原因之一。清代平民识字教材的实用性体现在识字教育与品德教育两个方面。

(一)立足日常生活,满足社会用字

正统的士大夫阶层使用的儒家经典或蒙学读物与中下层平民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无法满足中下层平民的日常用字。中下层平民的日常用字要讲求实用。中下层平民生存不易,只有关乎他们生存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杂字教材的受众主要是中下层即将投入农工商行业的准劳动者,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紧紧围绕与他们日后职业紧密相连的形象具体的日常生活。

清代虽然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在一些杂字类教材中有所体现。“人生天地间,农庄最为先。”“人生世间,耕读当先。”因为农业是衣食之本,所以许多杂字类教材不惜笔墨编写与农事相关的事物名称以及相关的动作行为。例如:“有茄子,有王瓜。有山药,有蔓子。萝葡缨,芥疙疸。有瓠子,与苤辣”,“日用五穀稷上倉,芝麻荞麦黍稻粱。瓜菓梨桃柿枣杏,福圆荔枝合梹榔”,“摇耧撒种,砘子轧田。稠耩稀锄,收割不难。船装车载,堆垛如山”,“豆角正该摘,豇豆角子干。割谷镑茬子,蜀黍又中刊。黍子凿苕苗,绿豆紧用搬”,“临冻若多雪雨,漥地尽耩麦田”。

人生在世,首先要解决温饱,而作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迫切需要掌握谋生所用的一技之长。“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学习经书,科举求仕,对中下层平民来讲,延请私塾先生的花费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要投资很多年,最不能接受的是中举的几率很小,中下层平民很少能承担得起这种教育风险;习武与之相比出路更窄,吹拉弹唱则无法谋生。因此,除了农业,生意买卖、百工手艺也受到中下层平民的青睐。例如:“生意买卖,图赚利钱……铙钹镟子,笛箫笙管。击磬敲梆,琴瑟鼓板。喇叭锁囊,琵琶丝弦。生旦末净,会唱会弹。却到热闹,难当吃穿。不如手艺,能以养膳。裁缝成衣,剃头搭辫。扎彩塑神,拘盆拘碗。抄书描画,算卦相面。箍筲鞝鞋,棋师风鉴。棒杆锭子,张罗着镟。櫯木染红,印花被面。藁荐烘笼,棕床籘穿。栽菸种檾,贩鱼抬盐。……结网栽苇,编席弄船。拾粪打柴,也是正办。”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地主、作坊主、商人不仅自身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字来管理家业,也需要一些略有文化的伙计来帮助记录往来账目、处理买卖契约等文书。因此,清末杂字类识字教材大都标明这一教学目的。例如,《三言杂字》:“三字文,宜留神。日用间,俱有伦。学会了,不求人。”《杂字必读》:“学会写账,再打算盘。……常读熟记,上账不难。”《日用杂字》:“要记日用账,先把杂字观。”《六言杂字》:“以上言言千句,诸般杂字皆完。若肯常常诵记,举笔用字何难。”《农庄七言》:“地亩宅基换百主,石斗升合丈尺寸,横长活步立文约,买卖典当赁价值。秤锤大小有轻重,斤两分厘毫丝忽,支使收欠问若干,按账除算自得知。”

除了农工商,中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还要涉及衣食住行、人伦关系、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例如:

衣食住行:“上写花素缎匹,堆纱绣纱衣裳。绵绸绉绸倭缎,闪色粧缎丝绵。”“天茄子,闽姜拌。诸样糕,合蜜粘。大虾米,咸鸭蛋。炒面筋,著粉团。猪肚子,切成片。”“高楼大厦,㝩㝗三间。对厅厢房,屏门中间。五脊六兽,梁檩方椽。石灰泥顶,笆箔瓦砖。”“车辆乘载取坚确,辖辐辋片好轮辕。槽头驴骡马匹壮,金鞍鞦辔执籘鞭。轿顶帏子铂璃镜,船渡棚桅槔棹竿。”

人伦关系:“姐姐妹,通下楼。哥哥嫂,婶子叔。妗子姨,姥姥舅。”“霎时新亲来到,都有父母爷娘。兄弟哥哥嫂嫂,母舅妗子姨娘。大伯小叔侄儿,大人岳母姑娘。女婿妯娌姊妹,叔婶大爷大娘。老爷老老外甥,亲戚朋友街坊。”

婚丧嫁娶:“新郎穿细缎,靴帽好新鲜。宫花头上戴,身披红盖蓝。媳妇著绫锦,浮衣泥子毡。头戴珍珠翠,鬏髻妙常冠。”“父母死故是丧家,目汁双流两眼花。母死喊娘喊姐,父死叫爷又叫爹。”

总之,杂字类识字教材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说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学会上面的字,可以满足社会用字。

(二)关注品德教育,培养淳朴人性

清代平民识字教材的受众是广大中下层平民子弟,他们的父母往往没有文化,很多也不会教育子女。中下层平民子弟掌握日常生活、百工技艺所需要的谋生的文字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保驾护航,不仅不能持家,更不会被人聘用,因此清代平民类识字教材比较重视品德教育。这些品德教育对维护封建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健康、淳朴的人性极有帮助。清代平民识字教材编撰者所关注的品德教育大多与保障家庭兴旺发达,维护家庭正常伦理道德,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相关,也有从维护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法制教育,劝民遵纪守法、安分守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个别教材体现了朦胧的爱国意识。

吃喝嫖赌毒是败家的恶习,为保障家庭正常生活,平民识字教材用吃喝嫖赌毒的悲惨下场进行劝诫:“吃喝嫖赌,学吸洋烟。浮财花尽,当卖宅田。现钱输净,再押衣衫。腹内饥渴,体上觉寒。每日没饱,两手抱肩。烟瘾上来,歪嘴邪眼。看他睡觉,像狗卷弯。无钱吹口,妻让人奸。眉目黑瘦,小编如毡。父母辱骂,媳妇暴怨。儿女吵闹,举家憎嫌。老幼冻饿,你心何安?地窖窨子,少往里钻。博局如炉,那个赢钱。枉悔昔日,不服劝说。邻居比舍,谁待见咱。旧日戚友,皆断往还。”

封建家庭矛盾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保证家庭关系和谐,平民识字教材中对处理家庭关系也有规范:“爷爷奶奶,伺候当先。祖宗坟茔,祭扫必虔。伯母婶母,只得重看。要待继母,亲娘一般……同胞姊妹,接叫莫烦。兄弟伙居,莫积私产。……兄宽弟忍……侄男哥妮,比儿重看……妯娌相让,家务不散。”

清朝随着农工商的发展,平民识字教材对那些比较富裕的地主、作坊主、工场主、从平民阶层走出去的官员进行职业道德上的教育。这些教育大多秉承儒家传统思想,有的从儒家“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角度進行教育,如“富不可骄,贫当无谄。长工佃户,莫太轻看。勤快久住,滑懒一年。咱若穷困,与人一般”;有的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角度进行劝诫,如“生财由大道,勤人不肯闲”,“当权须要积德,莫贪无义银钱”。

此外,清代平民识字教材也有进行法制教育的,如“忤逆子,打爹妈,送了官,该打杀。他侄子,打他叔,告了官,板子抽。他兄弟,打哥嫂,四十板,官不饶。害本夫,害爷娘,禀了官,通该剐。地边上,别掘壑,告了官,问霸道。坟中树,休刊伐,买合卖,通扛枷。纵妻子,去上庙,九十板,官不饶。犯了奸,僧尼道,枷三月,在本朝。乡下人,别拜盟,有摺子,通该死。白莲教,别学他,官拿了,一定杀。通天道,一柱香,郡大上,是红达。有七教,俱犯法,劝乡民,别学他。”

难能可贵的是清代平民识字教材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虽然这些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有些朦胧,但也值得肯定。例如,“纳钱粮,到库房,征银本色并秋粮。免得经承图差到,买田又爱税契房”,表现了主动向国家纳税的高尚行为;“盐店当商杂货铺,总为圣朝用心田”,表现出哪怕是普通的工作也是为了国家,要尽心尽力;“摆成队伍,整齐好看。打败鬼子,黄马褂穿”,则表现出面对列强的入侵,要勇于斗争,建功立业。

平民类教材的思想教育还涉及对妇女行为的规范、对亲戚邻居相处之道的劝导。

总而言之,平民识字教材的思想教育融会到具体的日常活动中,容易被人接受。

三、平民识字教材的速成性

清代平民类识字教材面向中下层平民子弟,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学习文化不可能像士大夫阶层子弟那样耗时十年甚至数十年,他们只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切实可用的文字,因此速成性是每一个平民识字教材编撰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切实可用的文字,编撰者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用语朴实生动,文字对接方言

平民识字教材的受众大都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平民子弟,通过不断地耳闻目睹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言语表达也已经成熟,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已经掌握的语言与具体可观的文字对接。因为平民识字教材的受众所处的外部环境普遍缺乏文化以及与外界的沟通,所说的话是直白朴实的方言,因此为了实现文字和方言一一对接,平民识字教材极具口语化、方言化,充满浓厚的地域色彩,虽然缺乏文采,但语言生动活泼,再现真实生活场景,容易把现实生活与文字一一对应起来。比如光绪己巳年兴济成德魁重刊《三言杂字》就是使用河北沧州方言编撰,其中“俺姐夫,二十多,高不高,矬不矬。怪俊的,好小伙,那像你,刊柴货。嘴又尖,腮又嘬,脸又黑,衣又破”,再现了一个尖酸刻薄、嫌贫爱富的市侩女人用方言奚落人的原生态生活场景。“巫婆送祟,祷告天神。掐掐扭扭,摄摄揝揝”,用山西方言简单四句话就把巫婆装神弄鬼的丑态勾画出来。“妮要坠子带,小要核桃玩。一连胡吵闹,令人不耐烦。好歹溷混罢,那的乜些钱。总有几千贯,也是买不全”,用山东临朐方言勾勒出春节将至小孩子缠着父亲索要新年礼物的混乱场景,同时也表现出了父亲没钱购买的无奈之情。“雇人镰割刈打,驴驮车载担抗。忽然天气清亮,家家户户齐忙。上场又怕落雨,祈祷毒日青天。晒干挝天打轧,磂(石+由)(耒+连)耞叮噹。刮风扬场干净,斗量口袋家藏。铺席木(木+欣)洒晒,无囤堆积仓房”,用天津话描绘出夏至收麥时的忙碌场景以及农夫期盼晴天的心情。又如《一年使用杂字文》中“初三初四拜新年,婿郎男女到家门。或请新亲来相见,丈人老表及外甥。猪肉食完并腊鸭,蒸醋鱼冻共三牲。浸酒开罈用大碗,欢欢喜喜赛哗拳”,则用福建武平话勾勒出农村拜年时吃喝玩乐的热闹场景。

(二)句式整齐划一,韵脚自由多变

与儒家正统的启蒙用书一样,平民杂字识字教材也是句式整齐划一,节奏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于快速诵读记忆。平民类识字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韵脚自由多变,但多押“言前”“江阳”韵。“言前”韵是比较响亮的韵,适合营造舒适惬意、温馨和谐、热闹喜庆的氛围。例如,“猪肚子,切成片。牛蹄子,羊心肝。剁鸡肉,做漂丸。茄夹子,好肥馅。白莲藕,香椿拌。蒸山药,白糖拌。海螃蟹,真个鲜。海参汤,一大碗。青螺羹,香蕈掺。那肘子,煮的烂。那馍馍,四大盘。粳米饭,七八碗。吃的饱,解的馋”,描绘了美食的丰盛以及大吃大喝的酣畅满足。又如,“相与朋友,不许谎言。有马同骑,有饭同餐。你敬我爱,须要常远。恤孤怜贫,与人方便。器具家什,谁家周全?和睦乡里,不准藏坚”,这几句话充满了温馨之情,委婉劝说了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同甘共苦;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与人为善。再如,“娶亲赁花轿,五彩色鲜艳。轿夫穿皂布,个个正当年。宫灯与高照,挑在半空悬。旗锣头里走,伞扇在后边。锁夫用一对,吹手雇两班。管家十数个,撒袋弓上弦。几个把刀勒,标子用长杆。看马被鞍笼,盖路挟红毡”,描绘了娶亲的热闹场面。“江阳”韵是比较高亢的韵,适合营造紧张忙碌、热烈喧闹的场景。例如,“好晴天,快打场。三盘轴,轧高粮。扫帚扫,撞(足+瓜)撞。聚起堆,木掀扬。拿簸箕,口袋装。做活的,往家扛”,表现了靠天吃饭的时代人们紧张忙碌的打场场面。又如,“碧桃紫荆石榴,芍药牡丹瑞香。荷叶莲花茨菇,芙蓉金菊海棠。迎春探春开早,腊梅茉莉丁香。垂盆绣墩兰草,玫瑰月季芬芳”,则勾画出百花竞相开放的喧闹场景。

(三)不求用字规范,只求书写便捷

清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井商人、地主、作坊主以及市民、手工业者、农民子弟,为了谋生的需要,有学习文化的自觉要求,但他们学习文化的目的很简单,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记账、处理契约文书而已,只要能把事情处理得迅速稳妥就可以了,并不要求锤字炼句、精准无误。对于文字的了解并不像正统科举教育那样要求懂“六书”,知道造字的理据,书写与《说文》一脉相承的正体字,只要对文字有粗浅的认识,快速掌握用字,能表达基本的日常需求就达标了。因此,即使他们写了白字、错字也无所谓,并不影响他们的日常商品交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平民类识字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并不会去考证一些字的规范写法,而是常常使用俗字,有时甚至为了和方言契合而去造字。

1.使用俗字

俗字一般指不同于《说文》正体字而在民间流行的不合规范的字。例如:

出自《三言杂字》的俗字有“八仙桌”中的“仙”、“喝响道”中的“响”、“炒面觔”中的“面觔”、“砚台方”中的“台”,它们的《说文》正体字分别作“僊”“響”“麪筋”“臺”。

出自《四言杂字必读》的俗字有“腿纺绵”中的“”、“吃哈嫖赌”中的“哈”、“跎腰大肚”中的“跎”、“酧劳明天”中的“酧”、“莫剾地边”中的“剾”,它们的《说文》正体字分别作“盤”、“喝”、“駝”、“醻(或酬)”、“摳”。

这些俗字相对《说文》中的正体字绝大多数笔画简单,便于快速书写。

2.使用造字

造字是指文字使用者没有使用已有的字形,而是为所要表达的词义另外造了一个字。这种情况在平民类识字教材中较为常见。平民类识字教材是用方言编写的,而方言中的某些词与字书或传写文字无法一一对应,为了表达的需要临时造了一些字。例如:

山东兴济方言“玉米”叫“棒子”,其名来自于玉米的穗子像棍棒一样。因为玉米在我国的栽种历史较短,加上以前信息传播不发达,一些人不知道该用哪个字来表示玉米。《三言杂字》的编写者造了“棒”来表示“棒子”的“棒”;山东兴济方言中一种叫“酒du”的盛酒器,其中“du”在字书中没有对应字,编撰者造了一个形符为“瓦”、声符为“毒”的“毒瓦”来表示。[8]《杂字必读》中的“车厢车车串”[7]中的“车串”也是一个造字,声符作“串”,字音与《说文》“车川( chun)”[13]相近,大概是一音之转。“金免兔头金犁子按”[6]中的“金犁”,《说文》本作“金犁”[13],但编撰者没有使用,而是造了一个“金犁”,大概认为犁头是金属做制成,故用“金”作形符。《六言杂字》“鲐触沙鱼八鱼带”[10]中的“八鱼带”即“八带鱼”,因为头上有八条像带子一样的爪子而得名,無需再为“带”造字,而编撰者为了表义明确而造了一个“鱼带”。“莴苣”的“莴”,《说文》没有该字,《集韵》作“茼”[14],《农庄七言》的编撰者没有采用《集韵》的字形,而是另外造了一个“莴”字[9]。

这些造字一般为形声字,编撰者根据这些字的意义类属确定偏旁,然后再加一个常见字作为声符。这些造字与方言对应,便于记忆,提高书写效率。结语

杂字类识字教材在清代大量出版与广泛传播,不仅为我们记录了清末民间语言文字现象,还为我们保留了农事、饮食、服饰、建筑、民俗等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研究清代平民的生活起居、思想教育、识字程度以及农工商的发展状况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同时也能给现阶段幼儿启蒙、民工识字教材的编写、出版与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注释:

[1]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2]陆游:《剑南诗稿》,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3]李同庆:《杂字类函》,学苑出版社,2009年

[4]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华书局,2007年。

[5]邓钰华:《新增一串杂字》,第七甫崇德堂刻本,咸丰辛丑年( 1861)。

[6]马益:《日用杂字》,新农镇成德堂刻本,光绪戊子年(1888)。

[7]佚名:《杂字必读》,刻本,无版权页(据文中“打败鬼子,黄马褂穿”,断定为清末)。

[8]佚名:《三言杂字》,兴济成德魁重刻本,光绪己巳年(1905)。

[9]佚名:《农庄七言》,树德堂刻本,光绪甲辰年( 1904)。

[10]佚名:《六言杂字》,天津萃文魁刻本,光绪庚子年(1900)。

[11]佚名:《一年使用杂字文》,刻本,清末上杭马林兰藏版。

[1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1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14]丁度:《集韵》,中华书局,1998年。

猜你喜欢
出版传播
接龙小说“出版”,开学大家嗨起来!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