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束缚了幼儿好动的手脚

2019-09-10 01:13谷珵
教育家 2019年35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体质运动

谷珵

面对越来越多的“眼镜孩”“超重娃”出现在幼儿园,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眼前:在本无学业压力的学前阶段,为何幼儿体质成了问题?错过幼儿阶段的运动黄金期,意味着给未来体质发展埋下隐患。

家长缺少陪伴

开学半个多月,一场降温袭来,让幼儿园保健医生刘老师犯了愁:本来出勤率良好的幼儿园,请假的小朋友一下子翻了几倍。在去年她的记录册上,幼儿的出勤率没有一天超过90%,甚至一度低至85%;也就是说,在一个20人的班级中,每天约有3个幼儿请假。

刘老师的担忧,正在幼儿园中广泛上演。每遇小幅降温,就有大批幼儿感冒不能来园;流行性传染病肆虐时,园所也是“重灾区”。一些家长害怕孩子被感染,干脆让孩子在家休息。

根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我国3-6岁学龄前幼儿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居各年龄段之首。但是对比2010年的数据不难发现,这一年龄段幼儿在身高、胸围等指标增加之时,其他指标出现了下滑。如5岁幼儿的上肢力量、下肢力量、速度素质、平衡能力等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表明幼儿总体身体素质向好的同时,体质问题日趋严重。

当前,家长普遍认可运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过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缺理念方法、缺时间陪伴,化身阻碍幼儿运动的“绊脚石”。“相较于重视儿童运动的国家来说,我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放得开’的运动少了一些。”北京大学妇女儿童体育研究中心主任董进霞对记者表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在实际的家庭场景中,运动缺位现象非常严重。

一份近日发布的基于对2104名家长调研的报告显示,家庭运动气氛不足和宽松教育方式是常态。一方面,家长平均每周运动时长仅为2.5小时,超过60%的家长每周陪孩子运动不超过一次;另一方面,66.8%的家长对孩子运动习惯培养采取宽松教育形式,不会强求。在提升身体素质的方式上,家长更多选择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营养饮食,选择体育运动的家长占比仅位居第三。

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幼儿具有巨大的影响。当日益突出的“电子保姆”现象导致幼儿过早、频繁地使用电子产品;当城市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幼儿出门就坐车、上楼乘电梯等现象变得常见,幼儿的运动机会在无形之中逐渐减少。有幼儿教师指出,不爱运动成了新一代孩子的特点,对运动的热情没有自幼培养起来,一旦上了小学,很难再养成锻炼的习惯。

有效运动时空遭挤压

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每天都在跑跑跳跳,应该能够满足发育所需的运动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所所长童梅玲指出,实际上,科学的运动与“瞎玩”并不相同,幼儿的运动不足、不均衡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有非常强的隐蔽性。运动一方面要考量时间指标,另一方面对强度也有所要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幼儿摄入营养丰富,需要更多合理的运动构成来实现代谢平衡。

董进霞指出,0-3岁婴幼儿在家时间较多,养育者主要从生活角度关注其发育,而鲜少考虑婴幼儿运动的需求;社区作为其主要户外活动场所,大多数只摆放了适合中老年的健身器具,无法满足儿童活动的需求。“怎么尽早干预0-3岁婴幼儿的运动发展,给其提供活动的场所,也是有必要思考的。”

视角转换到在园幼儿,运动量不足的原因亦有相似之处。在互联网查阅幼儿园运动相关资料,“小院子里的大体育”“‘夹缝中’的大运动”成了高频词汇。不少学者表示,空间场地不足是幼儿园开展户外运动受限的重要原因;一位山东农村地区幼儿园园长对记者透露,不单在城市,农村幼儿园适合户外运动的场地也在减少。

“观察每天离园前的情景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利用自由时间撒欢式奔跑,久久不愿离开,某种程度上说明孩子在幼儿园还是以静为主,具备一定强度的运动量是不够的。”董进霞分析道。一些幼儿正在经历着户外运动与游戏时间被挤占的现实:尽管教育部规定了园所需保障幼儿每天参加体育活动2个小时以上,其中1小时应为具有一定强度的户外运动,但实际情况是,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无法做到每天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运动。“有些教师仅仅是带着孩子来到户外场地,并没有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跑跳大动作为主的活动。”在董进霞看来,这样漫无目的的户外活动,导致运动课程效果被弱化。

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吴艳青告诉记者,在当地试点园进行国民体质测试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幼儿体质合格率从小班的35%上升到大班的82%,但体质优秀等级率和良好等级率却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运动性课程虽然满足了幼儿快乐运动的需要,但在促进幼儿基本动作发展及增强体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受制于极端天气,幼儿园大概有1/5的户外活动会转为在室内进行,因此对运动的关注不应该只是集中在户外,一进入室内便进行阅读、音乐、建构这类偏静的活动。只要教师重视,相关的室内活动设计起来并不难。”董进霞建议,可以利用一些小垫子和器械开展室内动作练习,同时强调控制一次性静坐的时间,“有时候一天两小时的运动时间虽然能够满足,但一次性静坐的时间能达到两三小时。实际上,幼儿在40到45分钟的静坐后,需要至少有15分钟的活动时间”。

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幼儿园教师以女性居多,大多数幼师本身并不热衷运动,更不擅长带领孩子运动。吴艳青讲述,她和团队在当地开展幼儿运动测评工作,发现许多教师对于动作规范本身尚存有认识的模糊地带,如果不经过测评前期培训便贸然由其对幼儿进行测评,往往会影响结果的准确度。“现在提倡自主运动,教师的观察与支持是运动游戏中真正促进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发展和身体素质提高的保证。但我们观察到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难以识别和判断幼儿发展水平,指导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这也成为幼儿园运动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觀念亟待转变

“快别跑了!小心孩子摔倒!”周末带娃出门的张女士,碰上了一件不大不小的“糟心事”——本来两岁半的女儿围着广场的花坛跑得正欢,自己也高兴地加入这场追逐的游戏,却被路过的老夫妇大声“警告”,好像自己是不负责任的“后妈”。女儿却玩得兴起,一时间,张女士停下来也不是,继续游戏也不是。

这样的苦恼,不少新手爸妈都遭遇过。传统观念中,成人常以“静”“听话”为价值标准塑造儿童,批评“好动”“野性”的孩子。独生子女带来的养育焦虑,让家长恨不得给孩子建起隔绝外界的“防护墙”。“特别是隔代抚养的家庭里,更多从安全角度考虑,”董进霞说,“孩子自由玩耍、跑动的机会相对少了许多,这与我们的抚养方式和社会状态有关。”

由运动衍生的意外风险,如同一道“紧箍咒”,使教师和幼儿园在开展运动时总是畏首畏尾。刮风、降温、升温……稍有变化便选择取消户外活动,将幼儿束缚在“温室”中。一些地方考评指标中,安全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因为怕出事而不运动或者进行挑战小的活动”这类因噎废食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此外,与一二线城市家长重视有余、参与不足的情况不同,三线及以下城市家长更希望园所多教一些识字、算术等小学知识,对幼儿运动的意义尚未认识透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表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运动要为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机会,充分调动和刺激他们的感官来参与身体活动,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发展。

“家长对孩子运动的影响是最大的。能否给婴幼儿创设自由爬行的空间或者引导性地放置玩具,刺激其爬和滚动;能否每天拿出一点时间陪孩子运动,尤其是到户外运动,亲近自然,观察自然,都是重中之重。”董进霞强调,关键还是要扭转成人的观念,在尊重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有意识地刺激幼儿动作发展。在此基础上,家长再考虑通过知识付费获取科学运动的方法,而政府和社会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当家长意识到运动对孩子来说恰似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才会更加关注孩子的科学运动,整个社会也才能更加活跃。”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体质运动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冬季户外运动
兼加体质
不正经运动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无忧踏青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