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文课堂的源头之水

2019-09-10 07:22单玲玲
教育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生活化课文

单玲玲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不可能离开生活单独存在,小学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教师应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的同时,情操也能得到陶冶,从而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师要转变观念,力求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第一,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第二,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第三,把死记硬背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检索和探讨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第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四个优化:第一,优化备课,由传统的单纯的备“教”向备“学”转变,由备知识向备学生转变。第二,优化教学目的,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应是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和人文精神等的多元目标。第三,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全新的方法、创新的气息和奥妙无穷的乐趣。第四,优化练习和作业,减少大量重复的、有违教学规律的低效劳动。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之路。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他们可能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中涉及的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悉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植物因小露珠发生变化,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存在时空差距,使得学生对他们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在学生不能直接去庐山看云雾的情况下,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能看到的云雾变化,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学习兴趣被激起,注意力被调动,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围绕课文内容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还可以用各种生活化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在讲授《神奇的克隆》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主题为“应不应该克隆高级物?”的辩论会。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辩论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也初步认识到克隆人的危害。对于教材上相对枯燥的练习题,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如指导用“管理”一词造句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长的工作,联系实际造句。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和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从而加深认识。例如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放这首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调动感知力和理解力,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党和祖国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体会少先队员们对党、祖国和人民的感激之情。

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上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砰”地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大家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没说什么,继續带领学生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班上学生们:“诗人外出访友,见友人的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同学们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即使在‘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肯定了大家的分析后,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的意义了吗?”这一问,全班同学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无疑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学习语文应该与生活实践丝丝相连,从而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悦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生活化课文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背课文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