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9-09-10 05:29任雁飞尹雨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任雁飞 尹雨晴

摘要: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突出的心理发展任务.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产生心理冲突后,有效化解压力、解决心理危机的一个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社会支持的概念和意义,总结以往关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并且从高等学校出发探讨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建构有效的支持系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生态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3-0125-03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大学生招生规模,根据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公布的数据来看,到2016年为止,全国各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高达3699万人.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在校学子,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正处在快节奏的社会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经历着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角色转换,而健康的心理是他们对抗压力、顺利过渡的基本心理保障.

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经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进,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改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研究积极心理学显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上没有疾病,具有积极的理想和追求,有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和人际关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良好的人际关系及社会适应性作为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大学时期是社会关系迅速建立和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关系在从以父母亲发展到大学同学和老师,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所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发展任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发现,在社会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支持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其社交能力有关还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关.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逐渐开始关注“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增进与维护作用,从广义层面來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政府、学校、社团等重要部门以及一些优秀前辈那获得的各种支持性的重要资源,甚至于一些个体体验到的被大家尊重、理解、支持的各种不同的程度,都被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所包括.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必然会成为大学生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影响着心理健康的水平.

1 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概念,不同程度的研究理解也有所不同.时至今日,社会支持的根本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未能达到一致.Cobb把社会支持定义为一些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们相信自己是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社交网络中一员的同时也是一个被关心被尊重的个体.Myers也曾提出,社会支持在提供物质和人际资源的社会构成上起到重要作用.《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认为社会支持能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亲密联系,能在个体面临困难或者威胁时,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如情感、友谊、金钱等.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不仅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而且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是心理障碍与心理社会压力与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

2 社会支持分类

社会支持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四类:(1)工具支持,指的是能够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服务等.(2)情感支持,包括关心、共情,使被支持者感受到信任与温暖.(3)信息支持,通过对个体提供信息来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采取形式通常包括建议、指导.(4)同伴支持,指的是能够和他人一起从事一些消遣或娱乐活动,这可以满足一个人交往的需要、能够转移压力,对抗消极情绪.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1)实际的支持或行动的支持,指在通常情况下个体遇到困难或者威胁时,社会支持系统所提供的具体支持,包括物质支持与社交关系支持.(2)知觉的支持,主要指对获得支持满意度,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是被感知到的帮助.知觉支持不仅影响着个体支持性行为的解释和反应,而且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比实际支持效果更好.

3 社会支持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作用和意义

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一般情况下,社会关系数量少、质量差的人群中死亡概率较高.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导致动物死亡的重要6因素之一便是被社会所孤立.通过对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影响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发病率.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其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与个体健康因子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负相关,即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越低其得分就越高健康状况越差.

社会支持在心理障碍的发展中可发挥缓冲的作用.社会支持对精神病症状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有较多社会支持的学生,会有较少的精神病学症状.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比较,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寻找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且能对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行合理运用,从而得出这些发现支持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卫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心理卫生水平具有双向的缓冲效应,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就个体而言,当他们所要求的支持与所得到的实际支持不符时,在心理和躯体上便会趋向于不健康的状态.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一种支持性资源和行为,个体对潜在压力性事件和压力的知觉评价受社会支持的影响.若个体能够知觉自己的社会支持内容与程度,其所拥有的潜在的压力性事件便不再被定义为压力.若已知的压力性事件被定义为知觉压力,那么个体对于压力的再评价也会受社会支持的影响,相应的也会降低甚至消除压力所带来的反应.社会支持为个体生活提供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能有效地改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的行为.个体在应激情况下社会支持能缓解个体紧张精神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使个体具有平稳的身心状况,从而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

4 从生态学模型对大学生建构支持系统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强调大学生心理危机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重要性.社会支持系也要积极扩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危机.使危机中的个体能够得到家人、朋友、老师、班级、学校乃至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产生更多的积极体验从而顺利度过个人危机并得到完善.通过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UrieBronfenbrenner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成长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其内心发展受多重环境因素影响.然而这些因素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必须要把个体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来才能把握个体的心理发展.该理论模型提出了四个系统,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其中微系统和中系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最大,是该模型的核心.

微系统和中间系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自己个体与家人,学校同班以及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属于微系统.中系统,是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中系统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影响个体发展的场域,并且两个场域之间能够产生相互作用.若两个微系统存在冲突或者中系统无法有效联结时,在校大学生将会出现心理冲突,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例如,当青少年觉察到家庭与学校的价值观不一致,并且这些差异不可调和时,将会降低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意愿,甚至降低学习兴趣.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如学校没有相应的资助措施,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压力,会造成自卑等心理问题.对于过于依赖网络的同学,与现实的同伴系统的矛盾,会导致与家人的交流减少、社交圈子缩小、诱发孤独感的增加.这些情况都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未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会加重心理问题的强度.依据UrieBronfenbrenner的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的主体主要有学校(学校、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和同辈群体(同学、朋友、老乡),以及互联网.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长场所,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学校气氛也是更是生态系统理论关注热点.林崇德等认为:“学校风气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和具体表现形式,它对学校成員具有驱力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和规范功能.”研究表明,研究表明,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或危机时,积极的学校氛围不仅能够保护大学生心理发展,而且能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还有一点便是班级互动对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交能力更教会了学生去适应社会.去了学校及班级积极的氛围,在校大学生可以获得学校管理系统、思政教育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系统、专业教师团队、以及学生社团等各种社会支持.大学校园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前期宣传教育以及后期的培训咨询和治疗等活动,并且对学生提供奖助学金等优惠政策.

身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对个体有着最强烈、最直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宿舍关系对引发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一个宿舍的气氛受宿舍中核心人物个性品质的影响.刘欣认为,有些大学生对宿舍关系不满意,从而导致压抑、敏感、对所处环境满意程度较低的特点,相反对于大学宿舍关系满意度较好的大学生则阳光、积极向上,在生活中乐于助人,有较好的情绪体验.爱利克.伯奈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是因为日常交往行为中交往态度的失常所造成的.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支持,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交友观、恋爱观、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交往能力.一方面,可以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心理社团进行指导、培训,提供资源支持,包括建设健康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团体辅导机构等.另外,建立大学生心里社团,主动深入了解学生群体,加强与问题学生的沟通,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己具体要求,从而进行对大学生有益的心理系列活动.第三方面,发展同辈群体支持体系.具体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分大学生选择让同学或朋友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所以在心理咨询中心建设朋辈咨询室,从而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活动中的空缺,扩大影响力,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朋辈咨询是经过正规培训的朋辈咨询员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咨询.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学习中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众所周知,网络有弊也有利,能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也能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大学生网络时间较长,不仅会削弱现实人际关系,降低个体心理幸福感,还会导致人际关系不良,破坏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不能全部否定,适当时间的网络社交不仅能做到资源共享,还能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有研究表明,较好的网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网络素质,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功能,相当较差的网络环境会削弱高校网络教育功能.更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与网友之间的感情交流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带来了心理支持.因此,高校应大力为学生上网提供方便,开放一些上网空间,并利用校内网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在网络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大学生运用网络的具体知识.在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基础上,多开展有关网络的高校活动,拓展网络的用途.从而让大学生对网络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营造健康科学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危机起到了缓冲,还提高了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大学生的构建,应该从学校、家庭、同伴和网络四主要领域入手,加强学校和家庭沟通协作,学校要发挥整体调控作用,从学校文化氛围到整体心理社团、心理课程设置.深入到学校群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培训同辈心理支持系统,培养心理委员的心理学素养.再到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最终能够增强社会交往技能,有着和谐的社会及人际关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拥有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使大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余艳辉,王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才智,2018(27):144.

〔2〕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05):144-145.

〔3〕申雯.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8):77-78.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
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必要性与途径
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美学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评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
自我认知团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