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村”的奶奶们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康复中心总医院海员

很难说,在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方圆不过三公里的范围内,希望和绝望,惊喜和痛苦谁能战胜谁。为了治疗方便,百余名脑瘫小患者和家属常年租住于此。与其他“村”有些不同,穿梭其间的小推车超多,车里坐着的孩子也大部分“超龄”,推车的则是头发花白的奶奶或姥姥。为了子女,她们急匆匆地放下一切赶来;为了子女的子女,也为了这个家,她们背井离乡推起推车,行走在“脑瘫村”。寒来暑往,她们把“村”当成了家,他们的求医经历也许正是中国600多万脑瘫家庭的缩影。

早上7时20分,是“村”醒来的时间。一辆一辆小推车排队从村里冲出,涌向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大部队”到达前,6岁的小宝和“站友”4岁的早早已经到位了,提前来上“早自习”。两个孩子较着劲儿,从15楼拽着扶手一步一步地爬楼梯,比比看谁站得久。

身后的小宝姥姥则把刚在早市买的小米塞进早早奶奶的大兜子里,老姐俩一个来自五大连池、一个来自伊春,因为孙儿的病,成了好“闺蜜”。“早上咱俩碰上,听你说怕孩子醒了,没买上小米,我就帮你带回来了。”对于这个决定,小宝姥姥很有把握。果然,早早奶奶被这份惊喜弄得直搓手。

7时30分,孩子们被送进康复室。坐在走廊的小板凳上,老人们又开始了一天中的“话聊”——有些怕给子女添堵、外人不懂的聊资,只能拿到这儿来说。尽管他们彼此并不知道真实姓名,互相一直称呼“谁谁奶奶”、“谁谁姥姥”。在这里,孩子们是“站友”,一起康复训练希望能早日站起来,早日能走;老人们则是“战友”,共同打气。

小宝姥姥住的出租屋,从双人床、沙发、地垫,到孩子身上穿的里里外外,都是“战友”们给的。在这里,大家都是一样的,慢慢地感觉自己家也没那么不幸了。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打气,无论谁家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鼓掌喝彩的总会有好多位姥姥奶奶。

在小宝16个月时,北京天坛医院的诊断书上“脑瘫”两个字,让这个家的天塌了。女婿满嘴起大泡,女儿扑到她怀里哭着说不想活了!“这话就是拿刀剜我这个当妈的心啊!”见不得孩子为难,明知道未来的担子会越来越重,58岁的小宝姥姥还是拍着胸脯给姑娘打了包票,“再生一个,你们就管老二,老大的债,你妈来还!”

为了省钱,他们没舍得租一楼或是带电梯的房子,“差七八百元呢!”脑梗没痊愈的老伴,也从老家被喊过来帮忙。前年,老人还能一口气抱着小宝上五楼;今年春节后,就要在二楼和四楼歇两次。

“家不能散”,这是支撑每位“村”里奶奶、姥姥到现在的力量。在本该跳跳舞、旅旅游、打打牌的年纪里,她们重新打好行囊帶着孩子来治疗康复,为了子女,为了子女的子女,为了这个家,她们在头发花白时再次当起“妈”。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周大勇和同事们都认为“脑瘫村”的“妈妈”们非常了不起,家人才是孩子最好的治疗师。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让患儿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正是因为姥姥、奶奶们毫不犹豫地当起了“母亲”,年龄小的患者才越来越多,治疗也越来越及时。(摘自《新晚报》6.23)

猜你喜欢
康复中心总医院海员
脑瘫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援模式的构建和研究
菲律宾总医院院长黎亚士比接种新冠疫苗
谁是诚实的人
盼 望
南昌市康复中心管理问题分析
海事知识小学堂
本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员工激励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