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隐姓埋名造原子弹的女性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王先生原子弹奖学金

55年前的那个十月,新疆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震动世界,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王承书日子一如往常,没有因此广为人知。王承书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亦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为了国家选择隐姓埋名30年,死后依旧少有人提起。85岁的段存华作为王承书的学生,为人们讲起了王承书的感人故事。

没有她,我们至今还是“瞎子”

我和王先生前后脚进入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我是在1957年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接受的分配;她是从美国回国后,1958年从近代物理研究所调了过来。

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华的专家,能搬走的资料全搬走了,搬不动的机器扔在那里,没人会用。国家决定派一批中国专家前来支援,王先生就被调到我们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

调来的专家里,有人负责搞化工、有人负责关键部件,而王先生负责把理论搞清楚。其实王先生一开始也搞不懂。她在国外研究的是大气中的稀薄气体,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了她,问她愿不愿意为了国家改行,王先生想都没想,当场就说:“我愿意服从领导的安排。”

王先生一到,先从我们手里借走了“三本经”,也就是我们跟着苏联专家学习时抄录的3本讲义笔记。王先生废寝忘食地看。等看懂了,就给我们办学习班。

除了教我们,王先生还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算出了设备的稳定态。后来,几千台设备取出的铀—235还是有杂质,我们才知道几千台设备之外的另外几百台设备,原来是作进一步净化用的。这几百台设备要怎么级联、怎么使用?谁都不知道。这时候又是王先生起了作用,算出了要怎么用才能分开杂质。没有她的贡献,我们至今还是“瞎子”。

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

1912年,王先生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之家。1930年,王先生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几乎没有女子就读的物理系,并结识了后来的丈夫,也是她的导师、物理学家张文裕。

1939年成婚后,王先生就跟着张先生去了昆明西南联大。王先生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一笔奖学金,专门提供给亚洲有志留学的女青年,但规定不给已婚妇女。不服气的王先生给奖学金委員会写了信,坦陈了自己的情况,也表明了决心,最终获得了录取通知书。

王先生去得坚决,美国的生活却也艰苦——遭遇过歧视,面临过拮据,却从未弯过脊梁。博士论文答辩时,王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导师认为不对,连说3次“No”。王先生镇定地回答了3次“Yes”,接着做了详细的阐述,最终获得导师的赞同。

“国家不要给我那么多钱”

王先生在美国的学术做得很出色——她与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共同提出了一个震动学界的观点,即以两人名字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我问过王先生,当年为什么回国。王先生答得简单,只说自己想回来,回中国做贡献。

1961年,王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天开始,她就从280多元的工资里拿出200元交党费,剩下的80多元里,还要拿出一部分去资助学术活动和生活困难人员。党委劝她:“王先生,你不能这么交,你还得生活呀。”王先生摇摇头:“我既然入了党,就要给党做贡献。我用不了这么多钱,国家不用给我那么多钱。”后来,张先生去世了,王先生又将两人一生的积蓄,以张先生的名义全捐给了“希望工程”。

(摘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王先生原子弹奖学金
不速之客
获取额外生活费 不妨尝试奖学金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寻狗启事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
见鬼了
见鬼了
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