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防治措施

2019-09-10 06:51李锦淑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李锦淑

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类传染性疾病会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危害。该种疾病虽然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会引起母猪出现严重的繁殖障碍。而未妊娠的母猪感染该种病毒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呈现隐性经过,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导致养殖场反复发病。该文主要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过程,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3.077

0引言

猪细小病毒病又被称为猪繁殖障碍病,是由细小病毒感染引起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初产母猪和仔猪,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死猪死亡。由于很多养殖户没有进行妥善的疫苗免疫接种或者免疫接种不科学,引种不当,导致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

1发病经过

2018年4月13日,某中小规模养殖户反映养殖的20头母猪中有个别母猪配种2次后,好像成功受胎,但每次肚子刚开始变大后,又变小了,还有两头初产母猪产出大量死胎弱胎,弱胎在生长发育初期就会死亡,其他猪没有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据调查,整个猪群采食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进一步检查流产母猪生殖系统出现轻微的炎症病变,生产的胎盘存在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同时还能观察到感染早期的妊娠母:猪不能正常产下仔猪,胎儿在体内被吸收,而能出生的仔猪天然携带有病毒天然发病,全身各个脏器器官存在充血出血现象,胸腔腹腔中蓄积大量液体。该养殖场主要以妊娠母猪和仔猪发病为主,其他年龄阶段的猪没有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另外该养殖场也没有执行严格的疫苗免疫制度,存在引种不合理的行为,养殖场整体卫生环境较差,养殖密度较大。

2流行特点

猪是该种病毒的唯一易感动物,患病猪和带毒猪是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猪排出的粪便中携带大量病毒,病毒通过污染周围的环境,实现快速传播感染。通常猪细小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种公猪和母猪交配,通过精液也能实现垂直传播。猪细小病毒病主要危害初产母猪,造成的危害较严重,呈地方流行,散发流行。另外,病毒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夏之交是肝肿病毒传播流行的高峰期。母猪在妊娠早期被病毒感染后,早期的胎儿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经常在早期死亡或者被机体溶解。母猪感染该种病毒,1周后就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出抗体,而且抗体水平会终身保持,恢复健康后,对该种病毒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通常不会再次感染发病。

3临床症状

细小病毒在猪群中传播流行后,没有妊娠的猪通常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只有妊娠期的猪才会出现意外流产的症状。另外流产母猪还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生殖障碍,影响到正常发情。部分母猪流产后,多次发情都不能正常受孕,即便是能正常受孕,也会产下死胎或木乃伊胎,或者只会生产下少数的仔猪,仔猪生长较弱,常在生长初期突然死亡。母猪在妊娠的前期阶段感染细小病毒后,胚胎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胚胎生长停止被机体吸收,母猪呈现假怀孕状态,有些母猪还会出现不规则的反复发情。妊娠中后期,由于胎儿逐渐变大,病毒侵染妊娠母猪后,会通过胎盘传染给仔猪,导致仔猪生长发育不良,胎儿在肚子中直接死亡或者呈现木乃伊病变。即便子猪能顺利生产,也会影响到机体的生长发育,常在生长前期死亡,病情会成为各种病毒传播流行的主要源头。出产母猪感染细小病毒后,能终身获得免疫抗体。

4病理学变化

通过对流产母猪生殖系统进行进一步检查,可以发现子宫存在轻微的炎症变化,将胎盘剥离后,胎盘存在不同程度的钙化。妊娠前期的母猪感染病毒后不能正常生产,呈现假怀孕状态,肚子较大,但是发现胎儿在子宫内被吸收。而病死的胎儿解剖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存在广泛性的充血出血现象,在胸腔和腹腔中蓄积大量的液体,机体脱水严重。采集典型的病例,带回实验室进行图片组织检查,可以发现病死猪的大脑灰白质和脑膜存在增生性细胞,组织细胞和浆膜细胞形成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炎变化[1]。

5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猪的脾脏肝脏组织,分别接种到血液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和厌氧肝片肉汤培养基中,持续培养48h,温度控制为37°C,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情况。将病料粉碎后进行染色镜检也没有发现被阴性或阳性染色的致病原。将采集到的冰料粉碎后,充分研磨,加入10倍生理盐水,经双抗处理后放置在离心机内离心处理15min,取上层清液,按培养液体积的1/10量同步接种传代的PK细胞,37°C吸附1h维持液体继续在37C环境下持续培养4~5d,盲传3代,观察细胞的病变情况[2]。当盲传到第2代后,可以发现细胞存在轻微的变化,细胞中出现弥漫性颗粒,进而细胞逐渐变圆,聚集在一起,固缩,崩解,并存在明显的拉网现象,最终脱离瓶壁,正常的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紧密相连,细胞质均匀透明。将出现病变的细胞反复溶冻3次后收集病毒,放置在-20°C环境下保存,提取DNA后,选择使用猪细小病毒PCR试剂盒进行PCR检测,检测结果可以看到有条带被扩增出来与目的条带位置大致相同[3]。由此可以判定致病原为猪细小病毒。

6防治

确诊为猪细小病毒病后,将经过确诊的猪立即淘汰处理,同时对整个猪群进行1次全面的血清检测,将检测出来的患病猪淘汰处理,逐步净化猪群。同时在整个猪群的饮用水中添加98%的盐酸马林瓜粉剂和黄芪多糖粉剂,添加量分别为100g/100kg饮用水和200g/100kg饮用水,抗病毒,提高身体抵抗能力。预防继发感染,在猪饲料中添加98%的强力霉素粉剂,添加量为2mg/kg体重。在日常养殖中,在引种前应该了解引种地的猪群是否感染过细小病毒,禁止从疫区引种。另外还应该加强卫生管理,做好污染物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移动的车辆,人员和猪群进人养殖场前,均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对于发生过猪细小病毒病的养殖场,要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严格执行疫苗免疫计划,有必要时可以在接种间隔2周后再强化免疫接种1次,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种公猪经产母猪每半年接种1次,每头肌肉注射2mL。新引进的母猪进人养殖场1周内必须进行妥善的免疫接种,保障抗体水平达标后才能混群养殖。新生仔猪生长到20日龄之后进行首次免疫接中。

7结束语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很多养殖户对猪未进行妥善的疫苗免疫接种或者免疫程序不科学,引种不当,导致猪细小病毒病近年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因此就需要饲养管理人员和畜牧兽医人员不断加强该种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为曾经发生过该种疾病的养殖场制定科学的疫苗免疫程序,避免养殖场反复流行反复发病,同时还应该做好猪群的净化处理工作,减少隐形带毒猪的数量。

参考文献

[1]许静,盛云.犬细小病毒病的防治及1例临床诊治实例[].养殖与饲料,2019(9):113-116.

[2]王會林.对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治疗探讨[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1):85.

[3]孙巍,宋明.浅谈某犬基地犬细小病毒病的高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工作犬业,2019(1):22-23.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