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以江陵端午祭为研究中心

2019-09-11 03:07江筱倩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城隍江陵面具

江筱倩.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不仅是汉族,其他许多民族也有此节日。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很多国家和民族也深受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在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至今仍然保留着深厚的端午文化。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在中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术界为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激烈的辩论。叶春生在题为《端午节的国际语境》①叶春生:《端午节庆的国际语境》,《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一文中比较了中国的端午节、韩国的端午祭以及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端午习俗,介绍了各国端午节与中国端午节的渊源,并论述江陵端午祭起源于当地的“山神祭”,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仅是受中国端午节的影响而已,从而提出了“此端午非彼端午”的观点。贺学君的《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②贺学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江陵端午祭活动的全过程,提出了端午祭是韩国传统节日的观点。张国强的《韩国江陵端午祭研究》③张国强:《韩国江陵端午祭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更为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江陵端午祭的仪式与意义。本文将以迄今为止江陵端午祭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江陵端午祭的田野调查,来探讨江陵端午祭在当今韩国社会中的文化价值。

江陵端午祭的历史形态与演变

韩国最早关于江陵端午祭的记载是在朝鲜时期,在此之前的江陵端午祭因资料阙如,无法稽考。朝鲜初期文臣南孝温的《秋江先生文集》中有对于岭东地区民俗的描述,概括记录了三、四、五月的民俗事象,其中就包括了五月举行的端午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韩国端午祭早期的形态:

……岭东民俗,每于三、四、五月中择日迎巫,极办水陆之味以祭山神,富者驮载,贫者负载,陈于鬼席,吹笙鼓瑟嬉嬉,连三日醉饱,然后下家始与人买卖。不祭则尺布不得与人。高城俗所祭,乃是日也行路,处处男女,盛妆络绎不绝,往往稠如城市。……④南孝温:《秋江先生文集》卷5《游金刚山记》。

朝鲜中期文臣许筠亦对江陵端午祭进行过比较具体的描述。他在其文集《惺所覆瓿稿》卷十四文部十一《大岭山神赞并序》中有这样的记载:

……吏曰:神即新罗大将军金公庾信也。公少时游学于州,山神教以剑术,铸剑于州南禅智寺。九、十日而出,诸炉光耀夺日,公佩之,怒则跃出韬中,以之灭丽平济。死而为岭之神,至今有灵异,州人祀之。每年五月初,吉具旙盖香花迎于大岭,奉置于府司,至五日,陈杂戏以娱之。神喜则终日盖不俄以岁辄登,怒则盖以必有风水之灾。……①许筠:《惺所覆瓿稿》卷14文部11《大岭山神赞并序》。

从上述文献中可知,至少在朝鲜初期,江陵端午祭这一类似山神祭的仪程已经基本形成。而到朝鲜中期,江陵端午祭已确定是奉新罗大将军金庾信为山神,于农历五月端午吉日将其请下山来,上演各种杂戏来娱神。如若神明高兴,则来年风调雨顺;如若神明发怒,则会有天灾人祸降临。

1615年至1786年间,五本江陵乡土志《临瀛志》相继出刊,现存3本。1933年出版《(增修)临瀛志·风俗》,其中对于江陵端午祭的描述如下:

四月十五日,本府时任户长,领率巫觋诣大关岭,上有神祠一间,户长就神堂告由,令巫觋求神灵于树木间。有一木神颷飒,然枝叶自摇,乃曰:“神灵之所依。”斫其一枝,令健壮者奉持,谓之国师,行次画角前导,巫觋鸣金击皷而随之,户长骑大昌驿马踵后徐行。道路观者如堵,或以纸布裂挂神木,或以酒馔劳慰巫觋。乘昏到官,燎火遍野。官隶袛迎归安于城隍祠。至五月五日,巫觋等聚各色锦缎,鳞次连幅,五彩灿烂,挂长竿如伞垂,名以为盖。令力健者奉之以前行,巫觋等作乐随之,倡优辈进杂戏,尽日出城南门到巢鹤川而罢。岭上奉来神木,则以其翌日烧火于城隍祠,此邑习俗以为常,其来已久。不然,则风雨损稼、禽兽害物云。②泷泽诚:《(增修)临瀛志》,江陵古迹保存会, 1933年,第124页。

在这一记录中,江陵端午祭的主神变成了“国师”,与许筠所记载的金庾信不同。这里所说的“国师”是指新罗末期的“梵日国师”,他是江陵崛山寺出家的僧人。从18世纪后期开始,江陵端午祭的中心神灵就从山神变成了城隍神,可视为一种邑治城隍祭。城隍祭是高丽时期从中国传入韩国的,是一种将城隍视为地区守护神并加以祭祀的信仰风俗。此后每年,几乎每个村庄都会为了本村庄的安宁和农渔业的丰收而向城隍祭祀祈愿。从以上文献可知,梵日国师在江陵地区相当于城隍的地位,所以江陵端午祭就可视为由官府主导组织的、以邑为单位的大型的城隍祭。另外,当地人认为,要想风调雨顺,必须阴阳结合,只有如此,一切才能欣欣向荣。所以,彼时的江陵人让大关岭城隍梵日国师与江陵人士郑显德的女儿结婚,从此便有了国师女城隍。相传在五月端午日,郑显德的女儿被老虎叼走后,杳无音讯,经过数日的搜索,才在大关岭国师城隍堂前找到了她完好无损的尸身。人们便认为她与国师城隍是天作之合,于是,被封为女城隍。据郑家族谱记载,女城隍是朝鲜肃宗在位时才出现的③:《江陵端午祭现场论探究》,国学资料院,2007年,第38页。。

另外《(增修)临瀛志·风俗》中还有“巫觋等作乐随之,倡优辈进杂戏,尽日出城南门到巢鹤川而罢”的记载。这里所描绘的男女巫觋奏乐、倡优向神灵进演杂戏的情况,虽然没有确切证据说明所说的杂戏就是江陵面具戏,但根据1960年代对江陵面具戏最后继承者的采访可知:朝鲜后期的江陵面具戏也如同上述杂戏一样,不是在固定的场所上演,而是在行进的过程中,在不同地方进行表演。因此可以推测文献中所提及的“杂戏”,很可能就是江陵面具戏。它与祭祀活动相辅相成,是以娱神为主要目的表演活动。

甲午战争之后,由官方主持的江陵端午祭被迫中断。然而江陵端午祭这一活动并未从此消失,而是转变为由民间来组织的活动。支持江陵端午祭一直举办下去的经费,来源于商人阶层,虽然在官府组织江陵端午祭期间,商人阶层也积极参与,但并不是主导者。当官府放弃了主办权之后,南大川边中央市场的商人们便自发地出钱请巫师们主持端午祭,来为他们祈祷生意兴隆。农民阶层原本是江陵端午祭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渔农丰收。随着主办者群体的改变,端午祭的形态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商人们在端午祭期间祈愿的同时,还在南大川周围行商,形成“乱场”并延续至今。①:《江陵端午祭现场论探究》,2006年,第211页。在端午祭期间,会上演面具戏,并进行秋千、摔跤等传统游戏。渐渐地,端午祭就扩展成为将传统祭祀活动与传统游戏并存的节日。②:《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端午的变化:以首尔中心》, 《韩国民俗学》第47期,2008年,第197~198页。直至20世纪20年代,韩国进入了日本殖民时期的“大和文化统治期”③大和文化统治期:1920年代。,端午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日本文化的影响,韩国全国各地开始举行各式各样的运动会,所进行比赛的项目大多是从日本流传而来的,如马拉松、自行车比赛及各种球类竞技。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会与在初夏时分进行的端午祭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端阳运动大会”“端午运动会”“端午祭足球大会”等。④《韩国时岁风俗资料集成》,(新闻杂志篇 1876~1945),国立民俗博物馆,2003年。从此,端午祭上不仅有秋千、摔跤等传统比赛项目,更添加了足球、篮球等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其隆重程度与盛行范围都堪称空前,当时新闻报纸称端午祭运动会为韩国的“奥林匹克”。此种传统祭祀与体育竞技相伴而存的形式延续至今,并成为韩国传统庆典的一大特色。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结束之后,江陵端午祭依旧每年举行,并无太多变化。直至20世纪60年代,江陵端午祭正式被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⑤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重要无形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称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有者”。 韩国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62年, 1962年1月10日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定颁布,其中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法律颁布之后经历了三次整体修改,分别是1982年、2007年和2010年。与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法同时成立的 “文化遗产委员会”由专业性的外部人员组成,其宗旨是确保文化遗产各项政策的正常顺利推进。,才迎来了新的发展。首先是成立了“端午祭保存会”和“端午祭委员会”,这两个组织负责端午祭的各项事务。另外还对失传已久的江陵官奴面具戏进行复原。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韩国重要庆典活动的江陵端午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致力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庆典,从而成为国家的文化旅游观光资源。2005年,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江陵端午祭不再仅仅是韩国的传统庆典,其他国家也开始关注并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活动。

根据江陵《(增修)临灜志》的记载,原江陵端午祭的主场所是供奉着十二神的大城隍祠。之后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城隍祠消失,继而端午祭的场所移至南大川旁的女城隍庙,但也只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因为此处的女城隍庙不久因大雨被毁,搬移至现在的江陵洪济洞,即便南大川周围已经没有了城隍庙,然而在此举办端午祭的习惯仍被保持了下来。①:《江陵端午祭祭神研究》,《江源民俗学》第16辑,江原道民俗学会,2002年。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种集儒家祭仪与巫俗祭仪于一体的综合型祭祀活动。现在虽然主要以庆典的形式进行,但端午祭至今仍然保持着其最初的宗教目的,即为江陵地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行江陵端午祭的主要仪式如下:阴历四月五日,在七士堂酿造神酒。四月十五日,在大关岭国师城隍祭之前先进行大关岭山神祭(山神祭只进行儒家祭仪,不进行巫俗祭祀)。四月十五日,在大关岭国师城隍堂砍伐神木,并合祀女城隍堂的城隍。五月三日,将城隍夫妇移往端午祭堂。五月三日晚,国师城隍神夫妇在南大川边架设的祭堂“坐”定后不再进行祭祀活动,而是进行短暂的歌舞表演等活动。五月四日至五月七日或八日,在架设的祭堂内进行端午祭本祭。②:《江陵端午祭顺序的构成和巫歌的特征》,《亚细亚端午民俗》,国学资料院,2002年。

现在进行的江陵端午祭的仪程,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学者们考证的端午祭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学者秋叶隆在《朝鲜民族志》③秋叶隆著、沈雨晟译:《朝鲜民俗志》,《东文选》,1993年,第34页。中对江陵端午祭的日程有详细的记载,说甲午战争开始以后,曾经在朝鲜时期所举行的耗时三个月的大型官办邑治城隍祭——江陵端午祭已不复存在,在端午祭期间上演的江陵官奴面具戏也已失传。秋叶隆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复原了朝鲜时期盛行的“八端午”,今日端午祭活动中“初端午”“再端午”和“四端午”的活动亦已消失,而添加了体育大会等现代化的娱乐活动。“八端午”与现行端午祭的日程比较如下④:《江陵端午祭的传承情况研究》,关东大学校国语国文系博士论文,2010(部分引用)。:

秋叶 隆调查的“八端午” 现在江陵端午祭的仪程酿造神酒四月五 日三月二十日四月一日(初端午)四月八日(再端午)四月十四日四月十五日(三端午)四月二十七日(四端午)五月一日(五端午)四月十五日酿造神酒献酒和舞乐献酒和舞乐奉迎出发山神祭,城隍祭,奉安祭巫祭:大城隍寺花盖,官奴面具戏,本祭开始官奴面具戏,舞乐官奴面具戏,舞乐,民俗游戏送神祭,烧祭五月一日五月二日五月三日五月四日五月五日五月六日五月七日五月八日前夜祭现在十五日当日出发山神祭,城隍祭,奉安祭庆典开始一般性庆典活动迎神祭,迎神活动祖奠祭,端午祭,官奴面具戏,体育大会等祖奠祭,端午祭,官奴面具戏,体育大会等祖奠祭,端午祭,官奴面具戏,体育大会等祖奠祭,端午祭,官奴面具戏,体育大会等 送神祭,火祭宴会五月四日(六端午)五月五日(七端午)五月六日(八端午)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陵端午祭的内容主要为各类祭神活动,除此之外,上演最多的当属官奴面具戏了。无论是在朝鲜时期还是现在,江陵官奴面具戏都是江陵端午祭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时代江陵面具戏的表演团体是江陵府的官奴们,所以被称为官奴面具戏。后来官奴制度废除,江陵官奴面具戏的传承人变为学生、农民、商人等,但其名称依然被沿用。根据日本学者秋叶隆的调查,江陵官奴面具戏至少在20世纪初之前就已失传①任东权:《重要无形文化财调査资料 (江陵端午祭)》, 1966年。,今天端午祭中表演的官奴面具戏是后代学者们在江陵端午祭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根据历史资料和实地采访,以与之相似的其它地区的面具戏为基础,进行整合复原的产物。现在的江陵官奴面具戏中主要登场人物有两班广大、小梅阁氏、丈杂马利和时时刻刻仔。其中两班广大可以视为江陵地区的守护神——大关岭国师城隍神的象征;小梅阁氏则象征着国师城隍的妻子国师女城隍神;时时刻刻仔是疠疫神,其登场时嘴中发出“sui sui”的逐鬼语,手提棍棒或刀具,起到了与古傩中方相氏相同的驱邪逐疫功能,所以两名时时刻刻仔可以视为药局城隍神和沧海力士的神格化人物;丈杂马利可以视为东海神或是象征着素城隍神。②:《江陵官奴假面剧登场的人物与象征》,《江源民俗学》第16辑,江原道民俗学会,2002年。根据面具戏的内容来看,它讲述的是一对男女相爱,却被疫神破坏,最终在土地之神和东海之神的帮助下战胜了疫神,成就了美满爱情的故事。

“祝”与“祭”是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内核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项传统的民俗庆典活动,根据韩国文化体育部发行的《韩国的地区祝祭》所记载的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地方庆典有412个之多,其中江原道有31个,占整体的7.5%。而其中的江陵端午祭于1967被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成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庆典活动之一。江陵端午祭这种传统民俗庆典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而且也充分地反映了当地的人文形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的结合。因而江陵端午祭在传统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传统庆典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前文所述,江陵端午祭的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它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性祭仪,而成了综合性国家级大型庆典活动。庆典文化在韩国称为“祝祭”。“祝祭”,顾名思义是“祝”与“祭”的结合,“祝”是庆祝,“祭”则为宗教性的活动,所以,韩国传统祝祭是在虔诚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包含游戏的内容,二者虽看似矛盾,却又融合为一体。现在的大部分庆典主要强调“祝”的功能,即娱乐性和游戏性,而宗教性内容已减缩不少。

韩国“祝祭”的原形来自于“祭天仪礼”,古代,人们在进行庆典之时必须先进行祭天,然后才能饮酒、跳舞、娱乐。《三国志》中《魏书·东夷传》对韩国最原始的庆典进行过记载:夫余国正月的“迎鼓”,高句丽十月举行的“东盟”“舞天”,马韩农工始毕期五月及十月的祭天仪式等,是最早的具有韩国特色的庆典活动。在古代,人们认为通过祭祀和欢快的歌舞可以与神明进行沟通,所以一般的祝祭活动都会有“请神—娱神—送神”这样一个仪程。在敬神娱神的过程中,人们自身也会陶醉其中,与神达到共感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这便是祝祭的宗教祭祀性质为何能与游戏娱乐性质相融合的原因。③, 《祝祭的精神》, 成均馆大学出版部,1998年,第265页。严格地讲,江陵端午祭也属于从祭天仪式发展而来的传统巫俗的一种。虽然近代韩国也曾像中国一样将巫俗视为一种迷信,并进行过破除迷信的运动①,《关于近代社会对于巫俗的负面观点的考察》,《韩国巫俗学》,第9期,2005年,第151—179页。,但巫俗自始至终都没有在韩国消失,就大多数人来说,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宗教性的民间信仰而被人们自觉地予以保护。

现今的庆典,虽然其娱乐性更为突出,但从历史上祭天仪式等活动的资料不难看出,宗教性活动才是最初民俗庆典和岁时风俗中最重要的部分。娱乐性的部分是为神明而设,不是供人娱乐的,即最初祝祭娱乐性的内容是服务于宗教祭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祝祭中“娱神”的部分逐渐演变成“娱神+娱人”的形式。事实上传统祝祭所强调的宗教性的部分与娱乐性的部分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人们通过传统的祭仪来表达对天地、自然、神明的敬仰之情,以祈愿幸福的生活。 祝祭时的各种娱乐活动起到了人神共乐的效果,让人们暂时逃离压抑的日常生活,得到一时的解脱。江陵端午祭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娱乐性的功能成为今日庆典主要内容的同时,却没有舍弃其最原始祝祭的宗教性功能,保存了祝祭该有的宗教性部分,并严格遵循了“请神—娱神—送神”这样一个仪程,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儒家祭仪和巫俗祭仪的各个环节在江陵端午祭中依旧被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就保持了民族的心灵信仰,守住了本源。回归本源不仅使人们对历史的兴衰循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能够使人们充满活力,对未来的生活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②,《祝祭的精神》, 成均馆大学出版部,1998年,第369页。

当然,江陵端午祭中的各种祭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祭祀的时间、形式、内容都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变化。不同的祭祀活动,其功能各各不同,如龙船祭,主要是从事渔业的渔民们祈祷行船顺风、安全归航。原先在龙船祭进行的时候,由渔民们进行推拉龙船的游戏,而现在这种形式已被简化,多在渔民们交过供钱之后就会草草结束。又如以预防眼疾为目的的沈清祭,祭祀之后原有盲人算卦的环节,现在也已被取消。而近年来“祝愿祭”的时间则变得越来越长,这与其受益人身份不限的特点有关。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每个人都可以来为自己或家人祈福。③, 《江陵端午祭现场论探究》,2006年,第219页。另外,各地学者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到来,也对江陵端午祭的祭祀现状产生了影响。由于学者们要将祭祀过程录制拍摄成各种影像,使原本神圣的传统祭祀仪程开始向公演艺术的方向发展。总体而言,原本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地区性集体祭祀活动已慢慢演变为个人性质的祈愿,除了祝愿祭时间变长之外,其他祭祀都在简化,并且祭祀仪程公演化的趋势也日渐加强。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改变,各种祭祀活动依旧关乎信仰。它们顺应时代的变化,却没有破坏传统的本质。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大规模商业活动,即在南大川江两侧开设市场,摆摊售货,在韩国称其为“乱场”,这乱场也表现出庆典的“乱场文化”①乱场文化:庆典中暂时脱离日常的混乱现象,全民参与的大狂欢。。这种市场与各种公演场地混合并存,为游客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休闲娱乐空间。市场内不仅有经营传统食品的摊铺,还有卖衣服、鞋子、厨房用品、床上用品、纪念品、图书,甚至传统中药等各类杂货的摊铺。来观光的游客在观看江陵端午祭各类祭仪表演和参与各种民俗游戏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美食,离开之时还可以购买到精美的纪念品。“乱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乱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日,但因生意兴隆,经济利益十分可观,尤其是主办地江陵获益更多,这种把市场经济与传统节日庆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检验,是十分成功的。

另外,因“乱场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在特定的时间内,全国各地的商人齐聚一处,这种为了商品买卖而构建的时间与空间,成了打破日常秩序的特殊时空,它也成了庆典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帮助端午祭这一节日奠定了一个地区性全民狂欢的基础。在乱场中不再有演员和观众的区分,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通过无秩序的乱场,人们可以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放松紧张的心情,充分地享受热烈的庆典气氛。这也正是现代各种庆典活动所追求的核心目标。进入21世纪之后,乱场在江陵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演场地和市场规模都有所扩大,市场中食品卫生安全得到保障,那些质量差的廉价商品也不再允许贩卖。如今江陵端午祭的乱场早已不是单纯的地方特色市场了,而发展为汇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特色商品与文化的综合性场所。不仅有各地的美食、美酒,更有各地的特色工艺品、纪念品,还有各国的文化体验场、公演场,乱场成了名副其实的狂欢与购物场所。乱场的发展,增强了端午祭的吸引力,使其渐渐成了全国性的庆典活动。每年五月举行的时候,从全国各地涌来两百万以上的游客与从事民俗研究的各国学者,他们既来体验当地的文化,又来品尝各地的传统美食。

江陵端午祭期间既为娱神也为娱人而不断上演的江陵官奴面具戏,其地域特点尤为突出,它起源于洞祭②洞祭:村民一起祭祀村庄守护神洞神,以祈求村庄风调雨顺、村民健康平安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底层的祭祀文化。江陵的洞祭有祈愿全村平安、农渔丰收的宗教性质。仪程由村中的女巫主持,村民配合,在祭祀结束后上演江陵官奴面具戏。其他地区的面具戏每个科场的情节内容是各自独立的,而江陵官奴面具戏每个科场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且是默剧。江陵官奴面具戏反映了江陵地区的文化和当地人的品性,因而,观看官奴面具戏便成为观光客们体验了解江陵文化的有效途径。

江陵端午祭带来的“娱人”效果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主办者还设计了让人们参与其中、积极体验而能获得更多乐趣的节目。如江陵官奴面具戏就有很强的参与性,在演出的过程中,演员会与现场观众互动,调笑逗乐。最后一场结束之际,演员还会邀请现场观众上台与他们一起参与表演。除了官奴面具戏之外,端午祭上还有很多民众可以直接参与的项目,如传统的拔河、摔跤、秋千大赛等民俗竞技和新近设置的“方言大会”“民谣歌唱比赛”“端午民俗体验”等项目。令人惊讶的是,人们还能将观众参与性的项目和信仰糅合在一起,以拔河为例,江陵人认为,通过拔河可以祈福,胜利的一方会赢得丰收,由于拔河项目融入了神秘的信仰内容,所以,人们总是积极地参与,还将拔河用的绳子视为有着神力能够驱灾避难的圣物。这样的民俗游戏在江陵端午祭中随处可见,如“品尝神酒”“做年糕”“菖蒲水洗头”“制作官奴面具”等。

江陵端午祭反映了江陵地区人们共同的思想意识,也正因为如此,江陵地区无论何人,无论社会地位的尊卑,也无论知识水平的高低,男女老幼都乐于参与其中。由于它应合着人们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和时代的走向一致,所以,每年的规模都在扩大,参与的人数都在大量增加。

余 论

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传统端午节虽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考察现今二者的形态,已不可被视为同一节日了。如前文所述,韩国的端午祭是一种集原始宗教和现代娱乐功能为一体的传统祝祭活动,它与时俱进,不断地应合着时代的要求与民众的精神需求而发生着变化,从传统的节日发展为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大众参与型的现代化庆典活动。然而,尽管古今的形态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其本质没有变,即它的宗教性和民俗性还是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这一庆典活动每年不间断地举行,不但增强了民族的文化意识,强化了成员的民族认知和归属感,还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城隍江陵面具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庆夺金
面具中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