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致渗透性损伤的预防

2019-09-12 08:08
关键词:后叶素渗透性垂体

谷 静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安徽 合肥 230000)

垂体后叶素是治疗门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用药,持续静脉点滴可直接收缩内脏血管床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内脏血流量减少,降低门静脉压力及曲张静脉压力[1],最大治疗量可达0.2~0.6 U/min。国内较多报道临床滴注垂体后叶素过程中,有多种原因可致静脉输液渗漏,从而导致静脉渗透性损伤[2]。后果严重,不仅给患者产生严重损害,而且易产生医疗纠纷。我科在滴注垂体后叶素过程中也偶有患者诉局部疼痛,针对此种情况,我科自2016年以来采用系列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了垂体后叶素致静脉渗透性损伤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因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我科行垂体后叶素降低门脉压力止血治疗的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19例,年龄26~78岁。

1.2 用药方法

垂体后叶素96U+5%GS/5%GNS/N.S 500 mL静滴以0.2~0.4 U/min持续静脉滴注,用药时间视止血效果约为2~5天。

1.3 垂体后叶素渗透性损伤的预防措施

①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②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③备两路静脉通道,即使输液通畅,局部良好,也须每24 h更换垂体后叶素溶液输液部位;④有常规输液时,将垂体后叶素溶液和常规溶液自同一通道输入;⑤用药前先用生理盐水进行穿刺,拔针前推注20ml生理盐水;⑥患者转诊或外出检查时,必须有护士陪伴监护局部渗漏情况及观察病情;⑦严密观察病情的同时,须特别注意输液局部有无发红、发白、肿胀、疼痛及其它异常情况。一旦有上述情况,应立即用生理盐水20 mL推注后,拔除针头,并用50%硫酸镁湿热(45~50℃)纱布湿敷局部;⑧加强宣教,告知患者垂体后叶素的作用和副作用,以及药液外渗所致的后果。嘱患者注意局部有无疼痛、烧灼感觉,一旦有情况,立即报告护士处理。

1.4 局部渗透性损伤判定方法

根据局部情况分为三级[3]:一级损伤:沿血管走向出现红线、白线样改变,局部疼痛、肿块或血管周围有片状皮肤变红、变白;二级损伤: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有小水泡形成;三级损伤:局部皮肤出现巧克力样变色,有片状水泡。

1.5 预防知识评分方法

为护士发放调查问卷,从静脉选择、输液准备、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方面出发,对其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致渗透性损伤的预防能力进行评价,每部分知识各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预防能力越强。

2 结 果

2.1 护士预防知识得分

护士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致渗透性损伤的预防知识得分中,静脉选择、输液准备、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得分,分别为(95.6±1.3)分、(94.7±2.0)分、(94.8±5.0)分及(94.6±2.4)分,见表1。

表1 护士预防知识得分(±s,分)

表1 护士预防知识得分(±s,分)

组别 静脉选择 输液准备 病情观察 健康教育得分 95.6±1.3 94.7±2.0 94.8±5.0 94.6±2.4

2.2 渗透性损伤预防效果

2016年1月以来,在我科因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患者中无1例出现输液局部渗透性损伤;也无患者主诉输液局部疼痛。

3 讨 论

3.1 垂体后叶素渗漏因素分析

垂体后叶素为猪、羊动物垂体后叶中提出的水溶性成分,含加压素和缩宫素,当静脉注射时,该药有许多全身性作用收缩小动脉,收缩内脏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血管平滑肌以及增加胃肠蠕动。由于其对内脏血管的作用,该药能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及侧支压力,从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大出血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垂体后叶素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渗漏。一旦外渗,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微循环被破坏,致使局部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止血目的,有些医生主张使用大剂量、高浓度的垂体后叶素溶液静脉维持输液[3]。局部长期维持高浓度的垂体溶液又增加了渗漏致缺血坏死的危险性。

3.2 垂体后叶素渗透性损伤预防方法分析

3.2.1 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前应认真评估血管,最好选用近心端、管腔大、回流畅的静脉给药,避免选用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导致药液对血管刺激时间更长。

3.2.2 避免在同一条静脉内长期滴注垂体后叶素溶液,防止使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造成局部缺血缺氧引起组织坏死。预防措施备有两条静脉通道,每24h更换垂体后叶素溶液输注部位,减少了药物对局部血管的长时间直接刺激性损伤。另外,我科应用垂体后叶素患者均为上消化道大出血,两条静脉通道的准备为抢救患者、有效扩容也提供了保证。

3.2.3 在不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药物总量又无配伍禁忌情况下,创造条件降低垂体后叶素溶液进入局部血管内的浓度,即将患者常规液体和垂体后叶素溶液这两路补液接至静脉留置针的Y接管自同一静脉通道滴注,避免了高浓度药液对血管损伤的危险。

3.2.4 在用药前先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穿刺,拔除留置针前缓慢推注20ml生理盐水,达到冲洗针头和血管,防止垂体溶液滞留于组织和血管内使血管内膜和组织持续受损。严密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用50%硫酸镁湿热敷。因为50%硫酸镁穿透力强,对深部组织的透热效果较好,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细胞缺氧,减少致炎物质产生,这一作用抵抗了垂体后叶素对局部的不良反应。

通过总结本文资料,我们认为静滴垂体后叶素时,应特别加强对局部皮肤的观察,并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局部渗透性损伤。实践证明,2016年1月后我科系列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了垂体后叶素溶液致局部渗透性损伤,杜绝了静脉输液护理并发症, 值得借鉴。但此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略显繁锁,我们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探索,以求更简易方法预防垂体渗漏性损伤。

猜你喜欢
后叶素渗透性垂体
垂体MRI诊断小儿矮小症的价值观察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临床诊治进展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煤热解挥发物对炼焦煤塑性体渗透性的调控研究
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分析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垂体后叶素对咯血患者血钠水平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