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春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思路

2019-09-12 09:29李海英司瑶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4期
关键词:副热带西太平洋距平

李海英,高 晶*,张 宇,司瑶冰

(1.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2.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内蒙古地域辽阔,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气候特征。年降水量自东向西由500 mm 递减为50 mm 左右,蒸发量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 mm 递减到1000 mm左右,气候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渐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1]。春季是大气环流从冬季向夏季的转换季节,春季降水不稳定,多以阵性降水为主,降水少、变率大。因此,内蒙古在春末夏初阶段易发生春旱[2]。同时春季又是内蒙古春作物栽种的关键时期,干旱可使种子不能正常出苗,造成缺苗断垄[3],降水量是研究春季旱涝的一个重要指标,雨量的多少对春耕春播有着重要的影响[4]。研究内蒙古地区春季降水规律,须从气候特征的成因着手,分析大气环流演变影响春季降水的内在机理,为预测提供可靠依据及思路。

春季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而来自海洋的外强迫通过大气波动等传播方式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并进一步导致区域性气候的异常[5]。500 hPa 高度场上3 月东欧沿岸脊发展、东欧—西西伯利亚槽加深,4—5 月欧洲沿岸槽加深、乌拉尔山脊发展、巴尔喀什湖槽加深是西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的关键系统及指标[6]。西北地区东部多雨年,影响降水的天气特征表现为乌拉尔山脊逐月偏强[7]。近56 a 来(1961—2016 年),我国气象干旱发生频繁,且具有面积扩大和频率加快的趋势,多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机会最多[8]。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干旱、半干旱面积占80%以上,由于地形复杂,天气气候多样,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王劲松[9]、张存杰[10]等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气象干旱进行了研究。

内蒙古春季的降水分布东部较多,中西部(内蒙古西部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部分,气候条件相似。)较少,仅有3 a(1967、2002、2010 年)全区降水偏多。由此可见,内蒙古春季干旱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一致,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不同地域干旱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如何预测春季降水量及落区分布,预报员在做预测时的思考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是此文的重点。

1 资料选取和区域划分

1.1 资料选取

本文采用的资料主要包括:(1)内蒙古119 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6 年春季降水量资料,降水多少以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正负划分。NCEP/NCAR(水平分辨率为2.5°×2.5°)再分析资料,本文使用春季500 hPa 位势高度场和850 hPa 水平风场。(2)大气环流特征量指数选取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逐月指数,对春季(3—5 月)的指数进行合成。以上资料的气候平均场(即常年值)均采用1981—2010 年的平均值[11-12]。

1.2 区域划分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对内蒙古春季降水空间分布做了区域划分,REOF 前两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50.3%。在两个模态中,第一模态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图1a)方差贡献率为34.6%;第二模态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图1b)方差贡献率为15.7%。根据REOF 分析结果将全区划分为2 个气候区,中西部1 区包括: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东部2 区包括: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图2)。

图1 春季降水第一(a)和第二(b)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

图2 内蒙古自治区春季降水区划

2 春季降水类型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2.1 春季降水分类

内蒙古春季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自西向东、从北到南逐渐递增,降水量从西北部10 mm 到南部的近80 mm,相差70 mm 左右。根据降水特点,将内蒙古春季降水分为4 个气候类型:全区偏少型(I型),全区偏多型(II 型),中西部偏多、东部偏少型(III型),东部偏多、中西部偏少型(IV 型)。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特点复杂,在分类过程中站点降水很难达到一致的偏多或偏少。因此,主要考虑每年春季超过80%站点降水达到偏多或偏少则归为所属类型,对下面分析能够集中研究对象有侧重点。

2.2 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

对1961—2016 年内蒙古春季降水的6 个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每个年代际降水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情况看,没有一个年代际出现全区一致偏少或者偏多,说明春季降水不稳定,空间分布大多不一致。每个年代际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都受到地域和环流背景影响,要对春季降水进行深入研究,就必须对内蒙古春季降水进行区域划分,以避免大量信息被平滑丢失而失去研究意义[13]。

分析发现1961—1970 年春季降水以III 型为主,即中西部偏多、东部偏少,本年代际的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与III 型降水分布的空间相似同号率为74.8%;1971—1980 年春季降水以I 型为主,即全区偏少,本年代际的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与I 型降水分布空间相似同号率为84.9%;1981—1990 年春季降水以I 型为主,即全区偏少,本年代际的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与I 型降水分布空间相似同号率为70.6%;1991—2000 年春季降水也以I 型为主,即全区偏少,年代际的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与I 型降水分布空间相似同号率为69%;2001—2010 年春季降水以II 型为主,即全区偏多,本年代际的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与II 型降水分布空间相似同号率为74%;2011—2016 年春季降水以IV 型为主,东部偏多、中西部偏少,本年代际的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与IV 型降水分布空间相似同号率为84%。6 个年代际春季降水变化包涵了上述4 种降水类型特征,年代际的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与4 种降水类型分布空间相似同号率在69%~84.9%,说明我们的降水区域划分是符合内蒙古的气候特点。从年代际变化看,20 世纪90 年代到21 世纪00 年代有明显的全区春季降水由少向多转折的趋势。在以往春季降水研究中,对于2000 年以前春季降水的年代际曾有过详细分析,分析结果指出:内蒙古从20 世纪90年代后期降水向偏多的趋势转折,东部转多趋势的时间更提前[14]。从56 a春季降水整体形势看,近20 a春季降水大多表现为偏多,21 世纪前10 a中西部和东部的降水偏多各占一半,而到了21 世纪10 年代(6 a时间里)主要以东部降水偏多为主。

对56 a 2 个区域春季降水的演变情况分析表明,中西部降水在1964 年出现最大量,达到180.7 mm,东部发生在2005 年,达到196.6 mm。中西部降水最小 量 为 1962、1968、1969、1972、1981、2001、2011、2013 年,降水量为0 mm;东部为1963 年,降水量3 mm。2 个区域春季降水异常偏多年份均出现在年代际尺度上偏多时段,而异常偏少年份均出现在年代际尺度上偏少时段内,说明降水的多少极大程度受气候背景和地域影响。

3 不同春季降水型的外强迫影响系统

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偏暖或偏冷均不是孤立的海洋事件,而是大气和海洋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耦合在一起。一方面,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和潜热是驱动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另一方面,海温异常及其产生的异常加热都会导致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异常变化[15]。

全球海温的冷暖变化对旱涝的影响分析表明,全球海温的变化对我国西北干旱有巨大影响[16],尤其是ENSO 事件的发生、发展可引起全球气候异常,通过分析ENSO 事件中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发展,发现其对内蒙古地区春季降水有比较显著的影响。1961 年以来共发生了29 次ENSO 事件(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ENSO 事件标准),厄尔尼诺事件17 次,拉尼娜事件12 次。

表1 是ENSO 事件发生开始年对应的内蒙古春季降水类型,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17 a 中,出现降水类型最多的是IV 型有7 a,其次为I 型出现6 a,中西部降水都是偏少。在17 a 厄尔尼诺事件中有8 a(包括II 型全区偏多)东部降水偏多。在拉尼娜事件发生12 a 中,出现降水类型最多的是III 型有4 a,IV 型出现4 a。中西部降水在12 a 拉尼娜事件中5 a偏多,7 a 偏少。东部降水5 a 偏多,7 a 偏少,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正好相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内蒙古地区春季降水中西部以偏少为主,东部以偏多为主;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中西部降水以偏多为主,东部以偏少为主。

表1 ENSO 事件开始年春季降水类型统计

4 春季不同降水型环流场分析

海洋通过表面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而大气又通过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使海洋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动,从而使海表温度的分布产生变化。即海洋通过热力对大气产生影响,而大气又通过动力对海洋产生影响[17]。海洋的异常变化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直接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1 春季降水I 型的500 hPa 高度距平场、850 hPa风场距平特征分析

春季降水I 型的年份总量在春季降水类型中占第 二 多(1961、1965、1966、1968、1969、1972、1973、1974、1975、1980、1986、1987、1989、1993、1994、1995、1999、2001、2006 年),也是内蒙古春季降水的一个主要特征。图3 为I 型春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和850 hPa 水平风场距平分布叠加图,欧亚中高纬两脊一槽型,无阻塞形势,呈纬向环流;距平场上,无明显的异常正负距平区,亚洲为负距平区控制,在亚洲的北部极区和日本以东的太平洋有2 个正距平区。这种环流配置可解释为北方冷空气由于欧亚中高纬高压脊阻挡,南下路径没有经过内蒙古,而是偏东。850 hPa 风场距平图上,内蒙古大部地区由东北风和西风控制,南方的暖湿气流受到高压脊底部的阻挡,西风阻断了水汽沿着槽前的西南气流北上,影响不到内蒙古,造成内蒙古春季降水全区偏少。

图3 I 型春季500 hPa 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及距平场(阴影)和850 hPa 风场距平

4.2 春季降水II 型500 hPa 高度距平场、850 hPa风场距平特征分析

春季降水II 型在春季降水类型中最少(1967、2002、2010 年)。由于地域的气候背景所决定,全区降水偏多在内蒙古全年均较为罕见。由II 型春季500 hPa 高度场的分布(图4)可见,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两脊型,鄂霍茨克海存在阻塞高压,东亚为槽区控制,内蒙古处在低槽后部,冷空气较为活跃。距平场中,北太平洋为正距平区控制,环流以经向为主,呈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分布。中亚中低纬的负距平区表明低纬的低值系统较强,孟加拉湾水汽向北输送的通道比较顺畅。从850 hPa 风场距平图分布可看出内蒙古受西南和东南风控制。由于受蒙古气旋影响,冷空气不断入侵,同时西南和东南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汇入,使得冷暖空气在内蒙古上空交汇,鄂霍茨克海高压脊限制了西风带上低压槽东移的速度,造成全区春季降水偏多。

图4 II 型春季500 hPa 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及距平(阴影)和850 hPa 风场距平

4.3 春季降水III 型的500 hPa 高度距平场、850 hPa风场距平特征分析

春季降水III 型在春季降水类型中不多(1963、1964、1970、1985、1991、1992、1998、2000、2003、2009、2012 年)。由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降水偏多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从III 型春季500 hPa 高度场的分布(图5)可看出,欧亚中高纬为一槽一脊型,槽脊较为宽阔,我国东北地区至北太平洋一带高度场偏高,环流呈纬向分布。距平场上,无明显的异常正负距平区,高、低纬地区由负距平区所覆盖。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处在正负距平的交界中,这种配置说明中西部地区受低空槽后控制,冷空气活跃,顺着西风带东移影响我区;另一方面孟加拉湾南支低槽系统发展较强,随着低纬槽前的西南气流北上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汇合,致使中西部地区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东部地区降水由于受正距平区的高压脊所控制,降水明显少于常年。由850 hPa 风场距平图可知,中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东部降水偏少的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受较强的南风和东南风控制,来自孟加拉湾和东南沿海两股水汽共同影响,东部地区则为西风控制。

图5 III 型春季500 hPa 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及距平(阴影)和850 hPa 风场距平

4.4 春季降水IV 型500 hPa 高度距平场、850 hPa风场距平特征分析

IV 型发生年份总量在春季降水类型中占最多(1962、1971、1976、1977、1978、1979、1981、1982、1983、1984、1988、1990、1996、1997、2004、2005、2007、2008、2011、2013、2014、2015、2016 年),也是春季降水最主要的类型。在56 a 中有23 a 属IV 型,占41%。从春季500 hPa 高度场分布(图6)可见,欧亚中高纬的环流型与III 型的环流型基本相反。欧亚中高纬为一脊一槽型,我国东北地区至北太平洋一带高度场偏低,环流呈纬向分布。距平场上,无异常的正负距平区,亚洲高纬度地区为正距平区控制。内蒙古东部地区处在正负距平的交界处,在低槽控制的范围里。春季850 hPa 风场距平图上,东部地区为东风和东南风控制,处于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形势下,对流不稳定性较大,为降水偏多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18];而中西部地区为西风和西北风控制。另外东南沿海的水汽由东亚区的东风牵引,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辐合与局地对流不稳定的条件结合,造成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多于常年,而中西部地区受高压脊控制,降水条件不利,降水偏少。

由上述春季降水4 种类型环流场分析可见,大气环流各系统呈现的位置和强度决定着降水的多少。在预测中,我们可提前通过对高相关区的分析计算得到春季环流系统的强弱、分布,在影响机制上抓住异常信号,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图6 IV 型春季500 hPa 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及距平(阴影)和850 hPa 风场距平

5 影响内蒙古春季降水的主要环流因子

在分析以下春季环流特征指数与春季降水的关系时,均采用同期样本数(除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外)进行分析,年代为1961—2016 年,共56 a。

5.1 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西伯利亚高压(80°~120°E,40°~60°N 区域平均海平面气压值代表其强度)对中高纬亚洲大陆降水有显著影响,尤其在冬季整个亚洲大陆的中高纬度地区,几乎全部是西伯利亚高压的势力范围[19]。春季随着西风扰动增强,3—4 月持续受冬季大气环流影响,西伯利亚高压的势力依旧占领着北方的主导地位。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弱与内蒙古春季降水存在一定关联,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弱代表着北方冷空气势力的强弱,影响到亚洲乃至北极地区。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与内蒙古春季降水的相关计算见图7a,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弱与内蒙古春季降水相关关系较为显著,相关系数正值中心在中西部的偏南地区相关系数超过了0.4;负值中心在东部偏北地区相关系数超过了-0.4,信度(整体置信度的平均置信度)达到了95%。当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时,同期降水偏多,属II 或III 型;当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弱时,同期降水偏少,属I 或IV 型。

5.2 北极涛动的影响

北极涛动(AO)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北极通常受低气压系统支配,高气压系统则位于中纬度地区。当AO 处于正位相时,这些系统的气压差较正常强,限制了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当AO 处于负位相时,这些系统的气压差较正常弱,冷空气较易向南侵袭[20]。春季AO与春季降水量的相关计算分析见图7b,AO 与中西部地区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正值中心在西部地区超过了0.4;负值中心在东部偏北地区超过了-0.3,信度达到95%。当春季AO 正位相时,内蒙古春季中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东部降水偏少,属III型;春季AO 负位相时,内蒙古春季西部地区降水偏少、东部降水偏多,属IV 型。这种关系说明AO 在正位相时,冷空气被限制在极区附近,势力不强。受地域影响,如果冷空气势力强盛则不会产生降水,而是沙尘暴偏多[21]。因此,春季中西部地区降水要有冷空气,但不能太强;东部降水的前提条件是冷空气,当春季AO 负位相时,较强的冷空气南下与偏东风带来的西北太平洋水汽在东部地区上空交汇,造成该地春季降水偏多。

图7 春季西伯利亚高压与降水(a)和春季AO 与降水(b)的相关分布

5.3 东亚大槽的影响

东亚大槽是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的重要环流系统,东亚大槽的存在有利于引导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对处于大槽后部的中国天气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影响着中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旱涝以及东部地区秋冬旱涝[22]。有研究表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多时,东亚大槽偏东偏弱[23];西北东部春季严重雨涝(干旱)发生时,其强度偏弱(强),且位置偏东(西)[24]。东亚大槽在春季稳定维持在日本东北部,内蒙古地区处于槽后西北气流控制中,北方冷空气顺着西北气流南下入侵内蒙古。东亚大槽的加深加强,西伯利亚高压加强,亚洲地区维持稳定的经向环流。相反,东亚大槽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减弱,亚洲地区维持稳定的纬向环流。通常情况下,春季东亚大槽偏强、偏东时,中西部春季降水明显偏少,东部降水略显偏多(图8a),属I 或IV 型;春季东亚大槽偏弱、偏西时,春季降水偏多,在不受超强冷空气控制内蒙古地区时,春季全区大部降水会明显偏多(图8b),属II 型。因此,东亚大槽的强度和位置决定了影响内蒙古的冷空气势力和范围,其强弱与位置为冷空气开辟了路径,降水也随东亚大槽的变化而变化。

图8 春季东亚大槽偏强偏东时(a)和春季东亚大槽偏弱偏西时(b)的降水空间分布

5.4 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

青藏高原作为影响我国的大气热源,其积雪覆盖的变化对北半球的气候有直接影响。在冷却和加热高层大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得印度洋—太平洋—东亚内陆形成比较明显的温度和湿度差异[25]。

青藏高原积雪覆盖是影响我区气候变化的物理因子之一,积雪异常影响着地-气相互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的异常也使得气候产生异常。冬季的青藏高原积雪随着春季西风的增强,加大了对环流的影响。经分析,内蒙古春季降水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相关系数正值中心超过了0.6(图9a),显著性水平达到0.01。当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多时,全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春季降水偏多,属II 或III 型。反之,当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时,全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属I 或IV 型。

5.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是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的变化影响其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沿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西南暖湿气流与中高纬南下的冷空气相互交汇,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虽然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内蒙古降水的作用不像夏季那么显著,但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降水也会影响到内蒙古春季的降水量。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春季的变化中影响降水关系最大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西伸脊点,相关分析显示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内蒙古春季降水为正相关关系(图9b),相关系数正值中心在内蒙古南部,超过了0.5,显著性水平达到0.01。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与春季降水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图10a),相关系数负值中心在中西部地区超过了-0.4,显著性水平达到0.05。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以偏强、偏西或者偏弱、偏东的配置形式出现。因此,春季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时,内蒙古春季降水以偏多为主,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偏多,属II 或III 型;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时,内蒙古春季降水以偏少为主,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偏少,属I 或IV 型。

图9 冬季青藏高原积雪与春季降水(a)和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降水(b)相关分布

图10 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与降水(a)和春季印缅槽指数与降水(b)相关分布

5.6 印缅槽的影响

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低槽,来源于高原南侧的孟加拉湾,称之为印缅槽。印缅槽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3~5 m 最活跃。分析显示春季印缅槽与内蒙古春季降水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图10 b),相关系数正值中心在中西部地区超过了0.4,通过95%的置信度检验。当春季印缅槽偏强时,内蒙古春季降水偏少,属I 或III 型;当春季印缅槽偏弱时,内蒙古春季降水偏多,属II 或IV 型。内蒙古春季降水的水汽来源路径一是印缅槽的加强为其提供来源。二是太平洋上空强大的反气旋活动将水汽输送到该地区,与北方冷空气交汇产生降水。春季印缅槽作为大气环流一个重要系统的因子之一,与内蒙古春季降水相关较显著,究其机理原因可能是:春季,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印缅槽的深度就会变弱,南方的水汽不会通畅,水汽难以到达内蒙古。而另一方面,太平洋上空强大的反气旋活动将东南水汽带到内蒙古,与印缅槽提供的西南水汽合并共同输送,则造成内蒙古全区或中西部地区春季降水明显偏多。

6 多因子在统计诊断中的相对贡献

对上述大气环流特征因子进行最优子集回归。将1 区春季降水设y1,2 区春季降水设y2,表2 列出各项检验参数,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了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利用最优子集回归确定的预测方程效果是显著的。其中,方程一的显著因子为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AO;方程二的显著因子为东亚大槽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青藏高原积雪、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位置。

7 结论

本文对内蒙古春季降水气候特征做了分析,归纳了4 种较典型的春季降水类型,针对这4 种类型的海洋和大气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4 种春季降水气候类型为I 型:全区偏少型;II 型:全区偏多型;III 型:中西部偏多、东部偏少型;IV 型:东部偏多、中西部偏少型。

表2 各区最优子集回归方程

(2)上述4 种春季降水类型分别包含在6 个年代际里,近20 a 春季降水均以全区或东部降水偏多为主。

(3)ENSO 事件影响内蒙古春季降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中西部以偏少为主,东部以偏多为主,即I、IV 型;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中西部以偏多为主,东部以偏少为主,即III 型。

(4)4 种春季降水类型的春季500 hPa 高度距平场、850 hPa 风场距平特点为春季降水偏多时,内蒙古处在低压槽、正负距平交错区域,风向为东南风。北方冷空气沿槽后西北气流南下与北上的南方和东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雨区,造成内蒙古降水偏多;相反,降水偏少时受高压脊、负距平区控制,风向为西北风,降水条件不利。

(5)春季降水偏多的大气环流特征是:西伯利亚高压偏强,AO 正位相,东亚大槽偏弱、偏西,青藏高原积雪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印缅槽偏弱易出现Ⅱ或Ⅲ型;春季降水偏少的条件则相反,易出现Ⅰ或Ⅳ型。

本文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春季降水多少的分型及成因,文中得出的结论可为预报员提供春季预测的主要思路,以上述结论为依据,结合国内外动力模式预测产品及参考当地的气候背景和地域条件,综合分析给出预测结论,可为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和精准度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副热带西太平洋距平
飓风Edouard(2014)暖心结构的多资料对比分析
2020年吉林省三场台风连续北上环流背景场分析
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初夏副热带季风季内纬向变化的主要特征分析
浅析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昌北机场的影响及进退预报
基于距平的白城地区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甘肃省降水和冰雹天气气候分析
当强行科普开始押韵
影响鄂西烤烟外观和感官的关键气候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