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美食东坡墨鱼

2019-09-12 03:14徐艳文
烹调知识 2019年9期
关键词:墨鱼乐山东坡

徐艳文

在四川傳统美食中,有一道叫“东坡墨鱼”的菜品。凡入川旅游观光的人,都品尝之而后快。

东坡墨鱼又名“糖醋东坡墨鱼”,是以新鲜的东坡墨鱼为主料制作而成的。这道菜的特点在于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甜酸微辣,风味浓郁,有近千年的历史。

墨鱼是一种稀有的深水鱼,嘴小,身长,肉多,头呈黑色,生长在乐山城东的凌云山到乌尤山一带的岷江深水中,当地人称墨头鱼。它是四川最负盛名的珍贵鱼类,自古就有“嘉州有嘉鱼,芳鲜妙无匹”之评价。另据《乐山地方志》记载,墨头鱼“孟冬大雾始出,出必于湍溪高峡间。其性洁,不入浊流,常居石岩,食苔饮乳以自养”。

墨头鱼的头腹面有一个特大的吸盘,吸附力极强。它吸附于江底的石头上时“稳如泰山”,任凭急流冲击也不会脱落。这种鱼在繁殖季节,鱼群高度密集,常常雌雄并排以吸盘口吸附于江底,头下尾上倒立着。诗人形容为“倔强立泥沙,矫如树黑帜”。雌雄鱼“伉俪情深”,不怕火光照射,甚至夺命的鱼叉刺来也不躲避,任凭“渔人以火夜照叉之”。为了繁殖后代,它们连性命都不顾。

据传说,墨鱼的头部原来不是黑色,变成黑色是因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缘故。苏东坡少年时,寄寓在龙弘山的一座寺庙内读书,他经常到凌云岩下的江边洗砚台,墨鱼因嗜食洗砚水,久而久之,头部就逐渐变成黑色的了。有的还化龙腾飞而去。至今龙泓山还保留着苏东坡“洗墨池”的遗址,池边刻有“鱼化龙”三个大字。1925年,当地作家艾芜来到乐山,写了篇《漂泊杂记》,其内有“凌云山下岷江中产鱼,呈黑色,为苏氏洗砚的墨水所致。”艾芜说的苏氏就是苏东坡。1939年,郭沫若作《题嘉定苏子楼》诗,其中有:“苏子楼临大佛寺,壁间犹列东坡字。洗砚池中草离离,墨鱼犹自传珍异。”他也认为墨鱼得名是因苏东坡的缘故。

其实,把墨鱼头“染黑”的可能另有其人。据北宋人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记载:“墨头鱼,长者及尺,出嘉州。岁三月则至,惟郭璞台前有之。里人欲怪其说,则言郭璞著书台下,鱼吞其墨,故首黑。”文中的嘉州即乐山,郭璞台是传说中的位于乌尤山临岷江上的尔雅台。也就是说,把墨鱼头“染黑”的是郭璞(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风水学者)。还有一个证据,当年苏辙(北宋文学家、宰相)路过乐山时,作《初发嘉州》诗道:“云有古书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诗中的古书生指的是郭璞。清初时,方象瑛在《使蜀日记》中写道:“郭璞洗砚山下,鱼吞之头皆黑。今有乌头鱼,二、三月中见,曰墨鱼。”他认为墨鱼头黑与郭璞有关。

但在历史上,郭璞没有苏东坡的知名度高,后人便移花接木,把给墨鱼“染头”的主角换成了苏东坡,墨鱼也就变成“东坡墨鱼”。东坡墨鱼与江团、肥蛇共称川江三大名鱼,闻名国内外。

“东坡墨鱼”的制作十分讲究。首先选一条约500 g的鲜活东坡墨鱼,去除鱼鳞和内脏,将鱼对剖,头背相连,两边各留一半鱼尾。剔去脊骨,在鱼身的两面用直刀下、平刀进的刀法剖6~7刀,然后用精盐、绍酒抹遍鱼身,浸渍入味。将葱白洗净,切成6 cm长的段,再顺切成丝,漂入清水中。把豆瓣剁细,泡辣椒切成细丝。炒锅上火,将油烧至七八成热。把鱼全身粘满干淀粉,手提鱼尾,用勺舀热油淋于刀口处,待鱼肉翻卷定形后,将鱼腹贴锅放入油中,炸至金黄色,捞出装盘。最后在留油的锅里,依次下猪油、豆瓣、姜、蒜适量,炒出香味后,下肉汤、白糖、酱油烧沸,用湿淀粉精勾薄芡,撒上葱花,烹醋,放麻油,快速起锅。将这些卤汁淋在鱼身上,撒入葱白丝、泡辣椒丝,东坡墨鱼便可出锅了。

为了使菜如其名,更加体现“东坡墨鱼”的文化内涵,厨师大多在盘边摆上一个用面塑成的“东坡观砚”,把菜摆成一个梅花盛开的立式画轴图案,并且用蕃茄沙司汁写上“东坡墨鱼”几个字。这道菜品,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整体视觉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猜你喜欢
墨鱼乐山东坡
参情
郭怀宇作品
早春欣见海棠绽
定风波
猜猜谁是章鱼、鱿鱼和墨鱼?
多面乐山
甩掉人生的壳
杨志翠作品
自作聪明的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