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2019-09-13 02:4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章晓华黑飞龙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技术规范收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章晓华,黑飞龙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体外循环从孕育、诞生、成长到不断成熟,成为广泛使用于临床的常规医疗辅助方法。由于体外循环非生物表面对血液成份的激活、非生理性血流、电子机械设备及人工装置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等因素,体外循环仍被认为是医学领域最具创伤性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

近年来体外循环手术量虽仍表现为缓慢增长,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从2008年至2018年,体外循环在心脏手术的占比下降了14.4%(图1)。体外循环固有的创伤性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外循环在临床的应用空间。由于缺乏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部分单位或灌注师基于传统的工作模式或因现行收费政策限制,放弃使用必须的体外循环相关安全监测装置,导致患者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存在并不断发生与现代体外循环技术不相称的风险,使体外循环技术的不安全性雪上加霜。

图1 体外循环在心脏手术量中的占比

近年来我国目前开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医院在700家左右。超过半数医院体外循环年手术量低于100例;体外循环年手术量低于50例的医院超过三分之一(图2)。与大的心脏中心相比,开展手术过少的医院其体外循环设备和耗材使用、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均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存在更多不安全隐患。建立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将促进这些医院体外循环技术水平的进步,提高我国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脏外科的整体水平。

图2 近三年我国体外循环手术量低于100例和50例的医院比例

长期以来,国家没有统一的体外循环收费标准。区域性的体外循环收费标准因体外循环人员、设备和耗材使用的差异而各不同,且收费政策制定多数滞后于体外循环技术发展和临床对体外循环安全性不断增高的要求。出于局部经济效益考量,部分单位限制使用必须的体外循环安全监测措施。虽然相关收费政策涉及因素众多,但缺乏权威的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也是导致体外循环收费标准存在缺陷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8年广东省体外循环专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年龄低于30岁的灌注师中,医生占比仅为28%。我国灌注师队伍中临床医生的占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虽然体外循环设备的操控可归类于非临床技术性工作,但体外循环过程中相关参数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手术患者的安全甚至生命,需要临床医生介入。而目前我国心脏外科或麻醉医生大多缺乏系统的体外循环培训。因此,在越来越多非临床医生作为灌注师管理体外循环的现状之下,有必要尽快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以维持我国体外循环技术水平。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是团队性工作,涉及到心脏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体外循环等专业学科。在其他学科各种专业技术规范日渐完善的今天,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的缺失可能使团队其他专业人员对体外循环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并导致体外循环与其他学科之间勾通障碍和增加心脏手术质量控制的不确定因素。

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包括体外循环标准和指引及体外循环工作流程。标准和指引是基于体外循环临床证据并被当前业内广泛接受的技术和工作方法的相关文件。其目的是为临床实施体外循环提供一个指导性的基本框架,以保证体外循环安全、可靠和有效地实施。标准是开展体外循环手术单位或团队在实施体外循环时必须遵循的最低要求;指引是指对开展体外循环工作的相关建议,以帮助各单位或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实施相关的工作流程;体外循环工作流程是基于标准和指引,各单位或团队自行建立的实施体外循环工作的内部文件,包括相关技术的选用和实施细节、体外循环装置选用原则、团队内部沟通机制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在体外循环专业资格认证、理论和技术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多方面为建立和实施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奠定了基础。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兼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是目前学会刻不容缓的责任,不仅关系到体外循环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更关系到体外循环专业发展的未来。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技术规范收费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大数据+AI收费稽核系统
五峰山准自由流收费模式探索
甜樱桃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范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心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更安全的体外循环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围术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从《技术规范》看优秀点播影院系统的特点
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