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竞明先生扬琴改革初探

2019-09-17 03:13杨小明任守一
乐器 2019年9期
关键词:音位扬琴音阶

文/杨小明 任守一

国际音乐界评价中国现代扬琴“在东方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作品和演奏“充满诗情画意和东方美感”,“是世界级的一流水平。”中国扬琴早已传布到东亚、东南亚地区以及其它洲际的不少国家。当代中国扬琴已和欧洲扬琴、西亚—南亚扬琴鼎足成为世界扬琴三大体系,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中国现代扬琴则完全是中国人的独创,它的发明人是中国公认的扬琴演奏家、扬琴教育家、民族乐器改革家杨竞明先生。直到现在,全国乐器厂及使用者均在使用杨竞明先生发明原理制作的琴。可以说,海内外的演奏家是受益者,全国的乐器厂家是受益者,音乐院校是受益者;可以说,没有杨竞明就没有中国现代扬琴。杨竞明先生是中国人的骄傲。

我们说扬琴(中国现代扬琴)它是中国人独创的,是因为世界各地的“洋琴”中没有“变音扬琴”,也没有多排码并列形制和分层滚轴板。不能简单的把传统扬琴的两排码并列和现代扬琴的三排码并列看作是仅仅为一排码之差(1959年生产了三排码小转调扬琴);这一排码之差是新、旧两代扬琴兴亡的关键,是新旧两代扬琴的分水岭,是中国扬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迅速发展到现代扬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历史回顾

几百年来在我国流传的是一种两排码的小扬琴。它音量小、音域窄,不能转调,调弦困难,只能参加小型乐队用于简单的伴奏和合奏。

建国初期,扬琴革新者们几乎一致抓住转调这个要害问题开展工作,采用的方法大致可分“直接转调”和“变音转调”两类。革新者们先后设计有三种直接转调的音位排列形式。

图1 三种直接转调的音位排列

试验证明,这三种排列都可用一种演奏手法转十二个调,不过演奏上不同程度地脱离了传统手法,使一些技术表现受到影响。有人设想用不同程度地依靠扩大同度音来统一转调的手法,但实现起来很不经济。其缺点是琴弦多、拉力大、干扰多、琴体大、琴体重、结构复杂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直接转调法的使用和推行。

杨竞明先生发明的变音转调扬琴是在直接转调扬琴的试验失败以后,于五十年代后期设计发明的。

二、变音扬琴

变音扬琴上的三项主要的改革设计:

1.琴码五二多排并列

“五二”代表上述直接转调中的纯五度,大二度排列法。“多排并列”是指突破旧式扬琴的双排并列而发展成三排,四排,五排等的并列形式。“五二多排并列”扬琴是一种直接转调扬琴,排列形式如图2。

图2 五二多排并列(此排列式发表于1961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民族乐器改良文集》)。

这种乐器存在一个音域和转调的矛盾。即:要想音域宽就不能转调,如要转调则音域就很窄。这种排列直到后来与变音方式相结合,才有效地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三排码小型变音扬琴、四排码大型变音扬琴、“401”型变音扬琴、“402”型变音扬琴等、都是在多排并列基础上发展的。

2.分层滚轴板

这种滚轴和其他滚轴板的不同之处在于板的外侧多了一条岳山,是专为设置变音槽而设计。面板分高低两层,斜度不同,以适应多排琴弦不同倾斜的要求。

3.变音槽

变音槽用铜片制成,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移动滚轴实现转调,扩大音域和保留传统演奏手法。由于它能使一组琴弦变化两个半音,相对来说就可以减琴弦和琴码的数量,有利于缩小琴体和减轻重量,简化扬琴结构。

变音槽的主要的作用和优越性如下:

(1)在保留传统手法上解决转调

在目前的各转调法中,唯有使用变音槽能用传统手法转十二个调。

(2)使得琴小体轻,降低余音混沌度

使用变音槽可以减少琴码和琴弦,减轻数百公斤的琴体张力负荷,简化扬琴结构,亦相应减轻了余音混浊度。

(3)保持适当弦距

变音扬琴邻音弦距为36毫米,六排码为38毫米,仅2毫米之差,演奏快速旋律和大跳己有幅度增大之惑。

(4)统一了演奏主调的音色。

三、变音扬琴系列

杨竞明先生发明的变音扬琴自一九五九年问世起共发明了六种型号的变音扬琴。

第一种变音扬琴:简称“变一型扬琴”,是一种小型三排码扬琴(俗称小转调扬琴);

第二种变音扬琴:由三排码扬琴发展成四排码即“变二型扬琴”(俗称大转调扬琴);

第三种变音扬琴:“401”型扬琴是在变二型基础上发展而成,杨竞明先生称之为变三型扬琴,于1984年获得国家银质奖。

变四型、变五型扬琴的特点是在通常情况下用传统手法变音转调,在特殊情况下又能用固定排列手法直接转调。变音手法方便,直接手法困难。它把方便留给常用,困难放在少用。变四型和变五型扬琴是在“401”型变音扬琴基础上,发展成五二多码并列式的音价并折直接转调法而成。

第四种变四型扬琴:变四型扬琴是把“401”型扬琴中间两条为九个音的码条上面各增四个音。这样,在四个码上的可以形成上下两层音阶横向并折式的排列,演奏音阶时可从下层音阶并列式分三路(图中三个箭头后示)纵向斜跳到上层高音区的音阶并列式中。当然,像这样在主要的演奏中音区频繁而上下反复地反手大跳(请看括号外的音阶)要比传统变音转调手法(见括号内的音阶)复杂得多。但它只在必要的特殊情况下使用,而通常都用方便的传统变音手法演奏。

图3 变四型扬琴音位(图中括号内为变音转调音阶,括号外为直接转调音阶)

第五种变五型扬琴:是在“401”型扬琴左码左边再增加一排双边音码,把横向并折式的音阶又增加了一个八度,在高、低音区的两端又可借助变音槽再增加一个多八度。它是变音转调和直接转调结合最好,演奏方便的一种两用扬琴,但是它也存在结构复杂,两条左码音质不易统一、音响混浊、琴体易变形等不足。

第六种是小型”401”型扬琴。

四、扬琴的其他改革

1.变音闸

杨竞明先生于1991年发明了由滚轴、底座和板手组成变音闸,其板手带有一轴杆,当拨动板手时,轴杆支撑或脱开琴弦,即调节琴弦的有效长度,使琴弦升高或降低半音,是理想的扬琴转调装置。此发明于1992年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直角扬琴

杨竞明先生为使扬琴的琴体结构更有利于承载巨大的拉力,研制发明了直角扬琴,并于1992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3.蝶式扬琴

杨竞明先生为使扬琴的高音音色更为清晰,低音音色更为雄厚,对扬琴的共呜系统进行了改革,与其学生潘贵军先生共同研制出蝶式扬琴。并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杨竞明先生为第一发明人,潘贵军先生为第二发明人,由潘贵军先生于1997年在唐山申请专利。

五、历史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扬琴的改革方向开始按着中国人自己的思路(杨竞明先生先生中国扬琴改革要走“民族化,科学化”之路)进行变革和发展,在世界扬琴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扬琴改革开创了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的新纪元。

中国现代扬琴是杨竞明老师的独创,这己被海内外扬琴演奏者所公认和使用,全国乐器厂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海内外的演奏家是受益者、音乐院校是受益者。

1.“民族化、科学化” 乐改之路的成功典范

扬琴自海外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数代先辈们辛勤努力,不断探索,己完全与中国民族音乐,民族说唱艺术融合,尤其是在演奏工具,演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具有典型民族性的工具和技法。

杨竞明先生在乐器改革工作中坚持“民族化,科学化”的原则,以扬琴改革为例,他在扬琴的改革中首先强调尊重传统,继承数代先辈们形成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演奏技法,使用其己成熟的演奏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家们容易接受,音乐爱好者们喜欢。乐器改革只有满足了民族性,民族乐器必须具有民族性,其改革才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杨竞明先生利用改变有效弦长的方法改变音高,进而达到转调的目的,是非常科学的。

杨竞明先生首创的变音扬琴,既保留了传统演奏手法,又能转调是乐器改革“民族化、科学化”成功的典范。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乐器改革的范畴,对各行各业引进、消化、吸收舶来品都具有指导意义,为如何解决“洋为中用”的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2.杨竞明先生是中国现代扬琴的总设计师

杨竞明先生首创的“横五纵二、多排并列”的可转调扬琴,确定了扬琴音位排列以音阶纵横结合列式延伸的思路,为扬琴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小转调琴到大转调琴,基本音阶排列规律就定型了,奠定了中国现代扬琴的基础,被全国所通用。现在扬琴型号众多,但都延用扬竞明先生的音阶排列基本规律,既使最新型号的扬琴,也使用杨竞明先生的音阶排列规律。所以杨竞明先生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扬琴的总设计师,这一称谓当之無愧。

3.为扬琴发展开拓了更大空间

杨竞明先生首创的变音扬琴,扩大了琴体、加粗了琴弦,增大了琴弦张力,使音量和音色得到很大提升,用推车解决了转调问题,既使不用推车,也能转各种调,满足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需求,使得扬琴不但适合独奏,还适合伴奏、重奏、合奏,为扬琴的发展开拓了更大空间。

自扬琴传入中国后的几百年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经过不断的改革,最终成为了中国民族乐器中必不可少的一员。中国现代扬琴改革之路起点就是杨竞明先生发明的三排码“小转调扬琴”,这条改革之路的精髓就是“横五纵二、多排并列”。实践证明,五二排列法是最适合中国扬琴使用的音位排列法。音位排列法的确定以及中国扬琴型号的基本确定,使中国扬琴逐步走向规范统一。随着扬琴音位排列不断变化,琴码排数的不断增加,对扬琴的演奏艺术、扬琴作品创作、扬琴制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推动着中国扬琴艺术发展不断走向成熟。

猜你喜欢
音位扬琴音阶
从铭文标音出发进行曾侯乙编钟律制研究的路径是否可行?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满语方言中的音位变换现象
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基于音位的研究*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