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的超越与反思

2019-09-17 06:25张曙光史洁
语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家国高考作文命题

张曙光 史洁

201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青年学生的自我发展,引导思考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呈现出新时代作文命题的鲜明导向,拓展了作文育人的新视野。但同时又要看到,作为选拔性考试,有的命题以预设的观点和框架封闭了考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选拔,需要反思和改进。

一、命题的“家国情怀”及其新视野

家国情怀是近年来命题的热点,并成为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焦点。全国卷Ⅱ的爱国演讲或书信,北京卷的“文明的韧性”或中国"2019的色彩”,天津卷的“个人与国家”关系,上海卷的“中国味”,与2018年全国卷I“世纪宝宝与中国梦”、2017年全国卷I“中国关键词”、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等一样,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爱国、报国、强国的最强音。

相比较而言,2019年全国卷Ⅱ的“家国情怀”呈现出不同于过去、不同于其他各家的新视野,赋予家国情怀以强烈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天,体现的是厚重的历史感;2019年青春的中国,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体现的是鲜活的时代感;2049年的接续奋斗,体现的是强烈的未来感。在这样一个连续运行的“时间轴”上,考生可以选择某个时间节点,作为青年学生“当事人”,向那个时代的群体或个人作演讲、写书信,借以表达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梦。写作的情境是给定的,面对的对象是具体的,文体的限定是明确的。

命题最大的亮点在于对考生“未来意识”的激发:在2049年9月30日,也就是30年后的国庆节前夕这样一个未来的特殊时刻,为“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一封国庆节慰问信。30年后,谁可以作为“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代表,他对国家的贡献如何影响时代发展,他的精神又怎样教育启迪了新的一代青年,不仅需要考生的爱国激情,更需要考生面向未来“可能生活”的思维力与想象力。未来生活,即一种“可能生活”,如学者赵汀阳所说,“生活本身向多种‘可能生活敞开着,就像思想向多种‘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敞开一样”,那些未来生活是“能够创造出来但尚未创造出来的”可能生活。可以说,写一封慰问信,体现的是考生如何看待过去的历史眼光,思考、判断和想象未来的前瞻思维,以及继承历史、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由此看,“家国情怀”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具有历史内涵、符合时代特点,在“过去一现在一未来”的时间维度上经由考生思考、判断、联想和想象而呈现出的“立体画面”。“人理解历史,实际上就是理解人自身,具体地说,就是在历史的时问性中、在人生的有限性中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考生无论置身于哪一个时代,都是在理解自我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在继承历史、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时间维度上丰富“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

北京卷的“文明的韧性”尽管有些“文艺腔调”,但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宏大背景中,引导考生从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中华民族摧不垮、压不倒、折不弯的精神意志,可供考生选择的表现内容较为广泛,体现了命题的包容性。上海卷的“中国味”以音乐为例子,引导考生在开放的全球视野中、在多元文化的比较中,认识“中国文化”“中国特色”“中国品格”;或者由此引申向与此理相通的其他事物,有助于考查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性和逻辑性,命题的思辨性较强。

二、命题的“发展引领”及其新动向

自1960年全国高考作文以《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作为题目以来,2019年的全国卷I再一次响亮地提出了“劳动”话题。这次的“劳动”不是对过去命题的重复,而是体现了引领青年学生自我发展的新动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全国卷I的导向性即在于此。命题明确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列举了青年学生对劳动的种种误解,要求考生以演讲的形式发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命题的意义在于引发考生对劳动的思考,以此发挥高考作文引领青年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育人作用。在教育意义上,劳动可以“立德”“启智”,可以“育美”“强体”,它既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的途径和动力。作为一篇演讲稿,考生可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情动人,在于考生内心深处对劳动的热爱;以理服人,在于理直气壮地反驳不热爱劳动、不理解劳动、不尊重劳动的言行;以德育人,在于有理有据地阐发新时代劳动的内涵和意义。这实际上是考生的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明确的文体要求—演讲,明确的演讲对象——作为同龄人的青年学生,明确的观点——“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但命题并没有剥夺考生的思维空间,原因即在于“劳动”内涵的丰富性。劳动与财富、劳动与幸福、劳动与创造,劳动与民族振兴、劳动与人类发展、劳动与人工智能,尊重劳模精神、发扬工匠精神、崇尚创新精神等,命题内含的每一个话题都会让考生有话可说,为考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中,劳动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命题的一大亮点,既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又能拓展考生思维的深度。人工智能时代是否需要劳动?是劳动发展了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替代了劳动?当保安、司机、家政、客服、清洁工、车问工人、快递员等职业被未来的人工智能代替,“劳动”的内涵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科技、智慧、创造、创新等成为“劳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人类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这就是全国卷I带给考生的新思考,也是对考生自我发展的新引领:任何时代都需要劳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以智慧、能力、创造为特征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

三、命题的“生活回归”及其新思维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对生活的提炼。2019年高考作文命題在关注时代命运、家国情怀的同时,还引导考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思考一种值得过的有思想的生活方式。最突出的当属浙江卷作文题。考题以“作家一读者一作品”的关系引导考生思考如何看待“生活”这部“作品”: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为读者创造另一种他人想要的生活。命题最大的亮点在于,没有限定某一种观点,也没有提供固定的写作框架,而是把“说什么”“怎么说”的决定权交给考生。考生可以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就是我的作品”“我的生活成就我自己”“我是命运的主人”。这里体现的是考生作为主体的自觉意识。考生也可以坚持“为读者而创作”的生活方式,这并非意味着失去自我,而是换一个角度思考生活的意义,表现“我”为别人创作“生活作品”的幸福感:他人的需要是“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我的生活”需要他人的理解、欣赏和点赞,“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别人更加幸福”。这里体现的是思考生活的另一种角度:任何个体的生活都是社会的生活,都是与他者不可分割的生活,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自我”的生活与“为了他者”的生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考生又可以在对立统一中看待自己创作的“生活作品”:为自己的同时也是为他人,促进自我发展的同时又引领他人生活。这又是在更高层面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鲁洁教授认为,在多元价值时代,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是“独立性的存在”,他“能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而不是顺服、委归于各种依附关系”。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也是这样,它限定作文立意方向的同时,也为考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这是对考生思辨力的激发,也是对考生思想的解放。

全国汉语卷同样关注现实生活。命题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为背景,提供了“奥运我最爱”主题班会的写作情境,让考生思考和谈论由奥运精神所引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考生可以赞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可以追求以“世界冠军”为目标的国家荣耀,当然也可以欣赏“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运动口号。考生选择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没有绝对的固定的答案,只有对生活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命题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多元的价值取向。

四、命题的“思维定式”及其新反思

当然,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反思。

一是命题观点的限定化。江苏卷的材料为:“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但“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唯有“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方能“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命题引导思考的生活哲理不可谓不深刻,但缺点在于它把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直接推给了考生,让考生以生活经验来验证“共存共生”的“绝对真理”,剥夺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命题贴近生活、导向生活,目的还是在于引导考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将自身生活体验上升为普遍性的生活哲理,而不应当相反,由考生凭借生活经验来验证命题人的结论。这实际上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在作文命题中的体现。如果作文的观点甚至框架是被给定的,那么考生就没有了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自由,只有顺着说、附和说、按套路说的“题云亦云”,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基于思维品质的创造性表达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命题思维的浅表化。北京卷要求考生依据“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来描绘2019这个“特殊年份”的色彩。这个年份是因为"32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而特殊,还是因为对这两个事件的纪念而特殊呢?如是说因为有了两项纪念活动就成为特殊的年份,不只是太过牵强,也难以让考生写出与众不同的出彩文章。天津卷的三句名言,强调把个人融入国家的命运、以自我的奉献推动国家的发展,意图虽好但未免太过直白,用于品德教育是极好的素材,但用于选拔性考试则缺乏思维的深度。全国卷I的“劳动”尽管有值得称道之处,但在命题本意上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二元对立倾向;“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尽管只是作为被批驳的靶子出现在命题中,但隐含了创造人工智能的脑力劳动与“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的体力劳动的二元对立,限制了考生对“创造性劳动”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三是命题话题的平庸化。全国卷Ⅲ的漫画材料,在“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依依不舍的师生情仅仅化为“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的“生活直白”。尽管考题提供的是最典型、最熟悉,让考生深受感动的真实生活场景,却难以体现更多、更深的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思想内涵。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没有毕业教育,没有师生话别,没有对未来的展望,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学生对教师的眷恋和感恩只能表现为“再看看书”,教师对学生的深情和祝福只能化为一句最简单的“我再看看你们”。或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毕业生活的真实写照吗?但我们要问的是,真实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青年学生除了“看看书”和“被看看”,有没有更乐意表达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哲理?作为青年学生,他们不应当只是停留在熟悉的过去和现在,更要在否定过去的、现实的自我经验中开创一种面向未来的新生活。

除此之外,命题还存在形式上的套路化、主题表达上的广泛化。比如关于“家国情怀”的命题,从2011年的“中国崛起关键词”到2017年的“中国关键词”,从2018年的“世纪宝宝与中国梦”到2019年的“强国有我”,似乎形成了一个命题的套路,难免助长猜题押题的行为。全国卷I“劳动”这一话题涉及的范围太过宽泛,以至考生平时准备的“勤劳”“奋斗”等话题都可纳入其中,难以避免“仿写”“套写”的发生。

作为选拔性考试,好的作文命题在发挥立德树人导向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思维品质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作文就是考生表达思维创意、展示想象空问的一种言语活动,高考作文命题理应向考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开放,以此为导向推动作文教学改革,促进青年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发展。贴近时代、生活的命题,最终要引导学生超越时代、超越生活,设计和走向理想的未来生活。

总体看,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既具有新思维、新开拓,也难免保守性、封闭性,只能说作文命题改革“永远在路上”。但不容忽视的是,作文命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同样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使命。面对未来,我们渴望更好更多的命题,在限定与开放的对立统一中,激发考生热爱生活、反思生活、批判生活、超越生活的态度和想象无限可能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去过一种经过思考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好的命题,必定会让有思想、有眼光、有情怀、有境界的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家国高考作文命题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谁咬得更厉害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