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登峰,一步一重天

2019-09-17 06:25肖培东
语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吐温车夫游记

肖培东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是一篇别具风格的游记。马克·吐温以其深厚的写作功底描绘了登勃朗峰时所见种种美景和为他们赶车的车夫,我们读来甚至会觉得不像是游记作品。文章写法自由,不仅写游览之景,还写所遇奇人,绘景写人笔法多变,相映成趣。正如王坚先生所说:“文章虽名为《登勃朗峰》,然而作者没有着力描写登山的过程,而是注重勃朗峰美景的描写,更重要的是通过当地的车夫和导游,向读者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这篇文章入选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说本单元的四篇游记都是“新课文”,大都没有进入过中学语文教材,为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教學设计还是要紧紧扣住单元目标和文本特征去建构。本单元阅读学习,要求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具体到《登勃朗峰》这篇游记的教学重点,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如下提示:了解文中所写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这篇文章阅读难度并不大,加上通过前面《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两篇讲读课文的阅读学习,学生对游记的相关文体知识和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自读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帮助学生选择阅读重点,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分享交流时进行梳理点拨上”。

一、整体把握

实录一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的阅读是对游记的阅读。我们知道,游记是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我们也学习了前面的《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两篇游记文章。那么,读一篇游记,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生读单元导读:要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师:读一篇游记,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游踪。那么,游记中交代游踪的句子一般都会放在段落的哪个位置?

生:多放在段落开头。

师:现在我们跳读这篇游记,理出作者登勃朗峰的游踪。(学生快读)

生: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生: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

生: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

生:沿河谷前往沙蒙尼途中,我们雇了一辆敞篷马车。

师:最后呢?

生:结果,到达沙蒙尼旅馆后,我们住进了上等的房间。

师: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次游览的行踪。(板书文章的游踪)那么,马克·吐温的这篇游记与前面我们学过的两篇游记有什么不同?请大家结合文章的旁批,认真阅读。(学生自读)

师:都读完了,那么大家就相互之间讨论讨论,说说这篇游记不同于其他游记的地方。(学生自由讨论)

生:我觉得前面的文章都是写景多,这篇游记穿插了一些事情。

生:这篇文章写景的篇幅略小,后面很大部分文字在写人写事,前半部分用散文笔法,后半部分用小说笔法。

生:这篇文章读起来特别有趣,那个车夫太滑稽了。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区分,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由教师引导到逐渐走向独立阅读、自主学习。自读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充分自主、独立运用方法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导读导学,而不是讲解。学生读过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两篇游记,对游记散文的特点、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等都有所感知与理解,自读本篇,重在阅读实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去自主阅读,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方法,赏析积累语言,以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分重点自读之前,教师应让学生对这篇游记有整体的把握。设计跳读和细读两次阅读游记,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厘清作者的游踪,了解游记的基本内容、语言风格,并且对其写法特点也能有所体会。跳读厘清游踪,学生就会发现马克-吐温并没有着力描写登勃朗峰的过程,下山部分占的文字很多,但又不是具体的游览叙写。那么,这篇游记究竟在写什么呢?它与前面的游记又有何不同?带着这些问题再次细读文章,而后自由讨论,课堂就形成了一个互相启发、互相调动的学习场。“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再利用文后的“阅读提示”,把学生的阅读感受与编者提供的助读资源结合起来,学生对这篇游记的特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游记前半部分写上山经历,重在写景,作者以散文笔法描绘了山中奇景;后半部分写下山经历,重在写人,作者以小说笔法,重点刻画了“车夫之王”这一人物形象。“比起集中描写自然景物、写法相对传统的两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两篇自读课文所写的内容更为丰富,采用的手法也比较灵活。”这样,教学一开始就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认知感受与主体地位,在方法引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从而把课堂把阅读交给学生。需要说明的是,编者给这篇文章提供了多处旁批,其中提问式旁批较多,教师可以灵活用之,提示学生结合这些问题自读自思,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二、重点突破

实录二

师:看来大家都对后半部分的文字感兴趣。确实,下山途中,妙趣横生。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学生自读)

师:其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

生:车夫,车夫的语言。

师:作者直接描写出来的车夫语言有几处?(生答两处)第八段、第九段各有一处。我们先看第一处。大家再读读,揣摩一下他当时说话的语气,读读车夫的语言。哪位同学愿意读?当时的情境是什么?

生:所有的游客都已经赶到,甚至还抢在了前面,可能作者坐在车上会担心赶不到前面去,住不到旅馆。

师:这个时候,车夫说话了!来,请我们班的“车夫”读一读。你来!(生读得平淡)

师:大家觉得,车夫是这样说话的吗?想想,他是把握十足地说,很有把握地说,还要注意,他是喝酒后驾车,说话的时候有几分醉意。你再来读读。(生继续读)

师:有进步。哪位同学再来试一试?(师范读了第一句“但是,不必为此烦恼”,然后生读,稍快)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嗯,读得太快了,味道还没有完全读出来。你要想一想当时的情境,话语中的破折号是个停顿,可能是打个嗝,当时车夫是酒后说话呢,我们得把这个味道表现出来。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学生模拟读)

师:还可以读得更夸张一点。写人的相关描写语句都非常生活化。那么,车夫也好,向导也好,你能从他们的言行中读出他们的性格吗?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

生:自豪。

生:乐观。

生:活得很开心……

(师小结后转向前半部分勃朗峰的相关景色描写)

马克-吐温的这篇游记,其主要内容是描写作者登勃朗峰所见的奇绝景色,记叙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与勃朗峰的美景相比,文中那位操着蹩脚英语,自信、乐观、健谈的车夫,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游记后半部分用小说笔法叙述的奇人奇事是这篇游记最具匠心的地方,“醉驾狂奔”和“车夫之王”尤其吸引读者,也是学生阅读文本时最感兴趣的地方。车夫为奇人,自封为王,纵饮驾车,再颠簸都不改其“王者之风”。“车王”酒驾却能履险如夷,后发先至,使客人平安住进上等的房间,这趟乘车经历又堪称奇遇。作者主要采用“从旁叙述”的手法,用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和夸张的笔法,“把人物刻画得特别鲜明,将故事讲得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用语轻松愉快,诙谐生动,让人读来不禁会心一笑”。教师教学用书有这样一条教学建议:“可让学生从教师提示的阅读重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初读的印象自己选择重点阅读的方向。”承上一环节的文章特点探究,顺势走向奇人奇事,教学重点突出又自然无痕。这部分又重在描写“车王”和“勃朗队长”的语言,其中车王的语言直接引用,勃朗队长的语言则是通过转述来呈现,或调侃,或嬉笑,都充满着幽默与生活情趣,表现出他们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那种乐观向上、积极自信的态度。这一环节就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让学生反复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可以车夫的第一处语言描写为示范,然后让学生自行读好车夫的第二处语言,要求学生想象当时说话的情境,读出车夫说话时的“把握十足”,读出醉后的情态和自信洒脱的个性,读出破折号中人物语言的颠倒重复、不合逻辑。“勃朗队长”那同样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作者用整整一段去描写。这一段话语转述,教师可以让学生改成直接言说,就能更好地体会“颠三倒四”的语言中表现出来的自信与热情,体会人物的言行之奇以及漫画化特点,品味这种在游记中略带戏剧化的写人记事技法。对第一部分的写景,可以简单处理。只选取第五段即描写勃朗峰峰巅云霞美景的语段进行品读,体会作者写景语言流畅而洒脱、华美而准确、形象性强又有新意的特点,前后对比,就能觉察到作者“写景时笔下极富诗意,文采斐然;写人时刻画生动,尽显幽默本色”的写作特点,从而更深刻地体悟这篇游记笔法多变、妙趣横生的独特风格。最后指导学生读教材第99页《壶口瀑布》课后积累拓展五的相关语句,理解“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

三、阅读提升

实录三

师:游记写法自由,风格多样,会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引發心灵的共鸣。编者在这篇游记中给我们设置了几个提问式旁批,希望大家在自读的时候思考。这段中是不是给我们提供了几个问题,是哪几个问题?说说看。(抓“可怜可悯”和“肥皂泡”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师:马克·吐温的这篇游记很有特点,风格独具。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你读了这篇游记后的感受吗?请这名同学来说。

生:奇。(教师板书“奇”)

师:为什么?

生:它的风格与其他游记不同。其他游记多单纯写游览中的景色,而这篇游记写了人,写了事,很生动。

师:不但如此,前后衔接得很自然,意脉连贯,可谓奇。你呢?

生:趣。乐。因为这篇文章后半部分读着特别有趣,让我们感受到马克·吐温的幽默。

师:幽默是马克·吐温的标签。最能体现幽默感的语段是哪段?我们读读。

(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同分析语言中的幽默)

生:我想用“惊”来解说。很惊奇,很惊讶,很惊叹。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太看懂他在说什么,后来多读几遍之后就感叹他写作的精妙了。

师:这又是“精”了!原来游记可以这样写!真是“奇”“乐”无穷的文章。原来我们和作者还隔着很多座勃朗峰。现在读了以后,你告诉我,马克·吐温会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一定幽默风趣。

生:非常自由,非常率真,很自信。

“游记并不是简单的‘风景记。好的游记,不仅能做到一般写景散文的‘情景合一,还能容纳丰厚的人文内涵。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所写的景物和作者的写景技巧,还要指导学生领悟这些感悟与思考,充分挖掘游记作品的人文价值,发挥其育人价值。”为加大自主阅读的力度,统编本教材着力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为自读课文构建了助读系统,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教材编写者为《登勃朗峰》一文随文设置了六处旁批,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其中,第五处旁批“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既能指向这篇游记的内容,又可概括其精妙之处。教师也容易借此旁批用“奇”字来构建课堂,让学生依次找出奇景、奇人、奇事以“表现”全文。如果用“奇”字立骨搭建教学骨架,我们必须深入这篇游记的奇妙之处,不能只停留在奇景、奇人和奇事上,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这篇“奇文”。其实,旁批是个提醒、点拨,但不是限制。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谓‘自读课就应该是在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对学生文本阅读的质量作出评价。”文中之“奇”,最好源于学生自己的感悟和发现,要放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细读这篇文章,我们除了感觉到“奇”之外,还有很多感受,比如旁批五中的“乐”,旁批六中的“苦”与“喜”。马克·吐温的这篇游记文质兼美,有写景的精彩、写人的妙笔,有生发的感慨,有幽默的语言,等等。我们甚至还可通过阅读这篇游记,读出作者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在他一贯坚持的幽默语言和简明句法下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和生活在这个现实中的普通人的深切关注”。这样,不囿于旁批,让学生自由说说对这篇游记的阅读感受——“奇”“乐”“趣”“妙”“惊”等,再结合文中三处提问式旁批,带学生走进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走近马克-吐温,并适度感知美国文化,挖掘游记作品的人文内涵与人文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刘光成教授认为,自读课文就应该充分借鉴课程思维观,转变教学设计固态,转变思维理念,大力开发以“学会学习”为引领的教学目标设计。确实,读书如登峰,一步一重天,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登顶的毅力,饱览无限风光。读书的方式和技巧,也同样需要循序渐进。自读课是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养的有效场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能力转化与生成的有效平台,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独立自读,步步登高。《登勃朗峰》一课三环节的教学设计,正基于此意。

猜你喜欢
吐温车夫游记
晏子的车夫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人力车夫
超市游记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
藏在心里的三匹马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