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

2019-09-17 07:59崔晶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邓小平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邓小平重视教育,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文章就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展开论述,依次阐述了优先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具体的落实措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成就

一、优先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充分肯定了这一观点,并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科技水平。发展科学技术,需要人才作支撑,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直接途径,所以必须重视教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

此外,邓小平放眼于国际,时刻关注国外教育发展状况。他了解到,国外发达国家极其重视教育事业,甚至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也比我国更加重视教育发展,国内较国外而言对教育投入甚少。因此,要赶超发达国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增加教育投入、重视教育发展。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計,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由此阐明了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邓小平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使新中国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邓小平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地位及待遇

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教师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了教师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要想优先发展教育,首先应该从教师着手,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此,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将其付诸于实践。首先,邓小平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1985年,我国设立“教师节”,规定每年9月10日是教师自己的节日。其次,邓小平提高了教师的物质待遇,使教师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再次,邓小平不断完善教师的职称评选和奖励制度,使更多优秀教师受到表彰,激发教学热情,弘扬师德师风。教师地位及物质待遇的提高,吸引了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到教师岗位,并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二)增加教育投入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必须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规模,使更多青少年有学可上,使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入学人数的上涨,会导致教师短缺、教学设施不足、书报学刊需求增加。为解决这些教学问题,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以经济作支撑,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邓小平就指出:“我们非要大力增加科教文卫的费用不可”,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加大教育投入的坚定信念。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82年,“普及小学教育”被列入新修订的《宪法》。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承担起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学费,为学生的受教育权保驾护航。此外,国家设立助学金,为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邓小平还关注大专院校、重点院校建设,指出应“再拿出一点钱建校舍和宿舍”,从而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教育事业与其他事业有所不同。一批学生的培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此,教育是一个长期工作,学生培养周期较长,见效较慢。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必将在未来获得巨大收益。邓小平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搞上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有可能实现。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考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为社会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这些知识型人才渗透到各行各业,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顶梁柱,为我国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使我国人口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三)提出教学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拥有一套适合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正确指导,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首先,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次,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也是教学内容。再次,邓小平指出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坚持“历史观教育”,使教学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等。这些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教育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取得的成就

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

(一)各领域人才辈出

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培养出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秉持教育的优先发展,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所有适龄儿童接受到基础教育。各职业技术中学的开办,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平台,并培养出无数优秀的技术工人。本科生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高等教育得到普及化,并逐渐大众化,高学历人才比重逐渐上升。除此之外,我国设立重点中学、重点大学、985/211高校,我国的教育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无数科学家、教育学家、医学专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专家诞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师素质普遍提高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首先,教师培养更加系统。我国开办大批师范类院校,为师范生提供优质教学,并致力于将其培养为合格的教师。其次,教师招聘更加严格。统一教职工编制标准,严格规范教师招聘,教师上岗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具有资格的人才能应聘教师岗位。再次,教师培训更加多样。我国设立“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为偏远地区的教师提供接受培训的机会,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讲座与研讨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我国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促使教师素质普遍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目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逐渐增加;在初高中教师队伍中,硕士人数持续上涨。更多高学历者加入到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不断纳入新人才,不断增添新力量。

(三)教育法制逐步完善

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促使教育顺利开展,还必须有法律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设立并修訂了各教育法案,使中国的教育有法可依、且有法必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逐步完善,使我国教育法制体系更加健全。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他们的基本权利都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四)教育对外开放程度加深

教育不能闭关自守,必须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合作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也逐渐加深。更多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接受国外教育,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奉献力量;中国的教育也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更多国际友人接触到中国文化;许多国外大学设立中文专业,教授中国语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会说中国话;许多国外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接受中国教育;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相派遣留学生,增强了合作友谊。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仍然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7.

作者简介:崔晶(1993.12- ),女,山西晋中人,沈阳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邓小平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邓小平传:1904~1974
邓小平让人主动“批邓”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戒烟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