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应对

2019-09-17 07:59李爽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国家治理

摘 要:多民族国家是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一国中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惯也在这一背景下发生改变。国家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治理过程中,保障、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或不断加强或逐渐消散。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呈现出一种内容复杂多样,主体多重且具有统一性,过程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产生方式原生性与构建性统一的特征。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在国家治理的视角下分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构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基于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国家认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立足于多民族国家的实际,结合自身优势构建符合现代化多民族国家治理条件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软实力,整合国家认同的内容,创新国家认同的培养模式,促进多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全球化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在此之后,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文件被通过,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逐渐成型。在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对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做了进一步阐释,阐述了实现二者应具有的制度形式及其实现的路径。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国家认同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构建迫在眉睫,而这表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增长和消弭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现实的影响,如国家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传统习俗等等。完整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的构建,有效的国家认同构建同样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概念下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国家构成要素的评价和情感,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外化为一种实际的行为影响公民行为模式。国家认同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在方方面面,如公民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支持、为国家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等。国家认同对国家而言,是国家获得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国家认同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特征,产生时表现出原生性与重构性相统一,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内容上表现出复杂多样性,主体表现出多重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

国家认同的增长与消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公民个体族群认同的影响较大,适度的民族认同有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强大,过度的民族认同则对国家认同的形成有消极作用。由于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构成呈现出一种复杂性,国家认同构建的难度也较大。但较强的国家认同感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认同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帝王均对国家认同的心理构建十分重视,不仅仅表现为一系列民族政策、国家制度的构建,还表现在国内的文化建设当中,最高统治者为统一国民的心理所做出的文化建设案例数不胜数如焚书坑儒、文字狱等。当前,多民族共存的状态仍然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建国初期,通过民族识别工作,确定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与传统,其成员对本民族具有民族认同,这就意味着我国存在较为复杂的民族认同,基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复杂关系,我国的国家认同构建存在着巨大挑战。

亨廷顿曾在其书《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对多民族国家面临国家认同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论述前苏联的案例,强调美国国家认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苏联曾是“有凝聚力的和成功的社会”,“政府相对来说是有效的”和“被承认是合法的”,前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前,国家认同的问题并不突出,但在这之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不复存在了。” 1991年12月25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在这一案例中便有了充分的体现。

国家认同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治理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较强的国家认同有利于国家的安全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家认同是一种心理表现,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的认可。不仅仅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机器组成部分的认可,还是对国家制度、政策的支持。能够将国家荣辱与个人相联系,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当国家安全出现威胁时,能够凝聚国内力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鉴于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认同就会相应的减少,这便大大减少民族个体对民族的强调,增加了民族间的共同感,减少民族间的摩擦,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其次,国家认同的构建有利于民族团结,促进民族间共同发展。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一直都是国家有序发展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各民族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的民族关系应运而生。当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感较弱时,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产生分歧,心理上的不认同最终影响其行为模式,影响民族团结。较强国家认同的存在,各民族能够辩证看待不同民族的特色,有选择的学习其他民族的优势,促进民族间共同发展。

再次,较强的国家认同有利于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当党和國家出台某一政策时,如果没有较强的国家认同,在执行政策时没有完全的认同感,选择性执行或不严格按照政策标准执行,导致国家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这样的举措不仅对短期内国家目标的实现有影响,甚至对国家未来的走向都产生严重影响。

最后,国家认同有利于国家治理的顺利推进,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基础。国家治理涵盖了一个国家所有领域的治理,不仅包括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涵盖了社会、市场、生态的治理。当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时,每个民族都能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每个民族都能够将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的含义进行充分理解,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发挥主人翁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的主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去。

二、国家认同弱化的影响

国家认同的弱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族认同的增强,相应的对民族特权的要求也会随之产生,各民族成员的归属心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各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国家治理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态度,导致民族关系紧张,民族问题频繁发生,最终影响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治理,造成国家分裂与动荡。

首先,国家认同的弱化会导致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心理发生变化。当民族认同的心理增长时,表明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认同感在心理上已经在逐渐减弱,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制度的认同度在逐渐降低,这种心理变化最终外化为对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的不信任不支持,当国家认同问题外化时,再一次降低了原本就对国家产生怀疑的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的认同,并促使少数民族群体内部零散的族群期望,整合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诉求,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此消彼长的关系,处理不当会导致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国家认同的弱化会影响少数民族内部对国家制度、法律法规的认同,对民族特权的诉求不断增加。在国家认同感弱化的前提下,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的制度、政策产生怀疑的态度,抵触的情绪,认为当前施行的政策法规不能满足其利益需要,坚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最优的态度,挑战法律权威,选择性落实或无视国家政策,最终导致国家法律、政策、制度难以在相应的民族地区施行。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弱化,增加了国家的行政成本,还使民族地区的發展受到阻碍。在我国,民族地区分布在我国边疆地区,东西部地区原本就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地区未能认真执行国家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性政策,更加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再次,国家认同感的弱化会影响民族间的关系。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群体内部成员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高度认可的心理,民族群体内部较高的凝聚力。坚持推崇本民族文化习俗,要求获得国家支持,宣传推广本民族的文化,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规范约束其他民族的行为,这一不公平的心理、行为激起其他民族群体的不满。如果民族间矛盾没有被国家及时控制,民族分裂势力迅速扩大,最终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族际关系进一步恶化。不难发现,国家认同是国家存在的灵魂,是国家合法性的来源之一,国家认同弱化影响族际关系,影响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国家的统一与稳定难以维护,最终甚至将导致国家分裂。

最后,国家认同的弱化影响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效果。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占较大比例,当某一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出现弱化趋势,意味着这一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部分政策、法律法规产生质疑态度,选择性执行或不执行中央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规定,增加了国家民族地区的国家治理成本,使得国家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治理目标难以实现,愈发加深了民族群体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质疑与不满,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宣传与执行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国家认同弱化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中,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时从事物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在文章中,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国家认同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首先,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下,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然而,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全球化为我国带了发展机遇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也将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带入我国,我们理应用辩证的眼光,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借鉴西方先进的发展经验和文化。我国的国家认同构建正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其中既包括全球化致使的国家自主性减弱,又包括同一民族境外组成部分的文化习俗、意识形态影响,还包括境外分裂势力利用文化差异煽动民族矛盾。

国家自主性减弱,世界舞台上的民族国家,在交往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国民进行意识形态的引导,但当前,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国民意识形态和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引导能力越来越弱。国外文化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影响日益加大,一方面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进而影响我国国家认同的巩固发展。自我国建国以来,境外分裂势力一直存在,利用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煽动我国少数民族群体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特别是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青少年,进行煽动性宣传,误导我国优秀少数民族青年的意识形态形成,对我国少数民族认同构建造成一定影响。

除全球化为我国国家认同构建带来的影响外,我国国内的一些现状对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样性是我国的国家特征之一,民族构成的复杂性是国家认同构建的影响因素之一,另外当前民族政策执行不当也同样影响我国国家认同的构建。然而从本质上说,我国国家认同出现弱化甚至出现国家认同问题是由于我国国家治理的失效。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典型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每一个民族群体内部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群体的民族认同感,彼此之间纵横交错,在中华民族这个大熔炉中各具特色,在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状态下,国家认同的构建存在较大难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稳定统一,先后设立5个民族自治区,以及补充新的设立了民族自治县及民族自治乡,在民族自治地区施行相应的民族优惠政策,在这一系列民族政策过程中,由于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因在执行过程存在一定难度,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选择性执行,或因当地领导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违背政策制定者本身的意愿扭曲执行,甚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因未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制定过程本身出现问题,导致政策难以顺利执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正在进行,不断为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矛盾进行改进。国家治理体系包含国家发展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发展,还包括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因在我国发展初期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忽略了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导致我国边疆生态环境薄弱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开采严重,而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经济建设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西部这种差距不单单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更是一种体现在文化、社会等综合方面的差距。从这一层面来讲,国家治理存在失效问题。治理失效导致较大发展差距,发展差距又导致人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当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认为,自己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一部分时,自然而然的对自己公民身份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国家认同感。

四、重塑我国国家认同的路径选择

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为了使国家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避免前苏联解体的悲剧,国家认同的构建迫在眉睫。國家认同以国家认同主体、国家认同内容、国家认同过程以及国家认同环境为基本要素,文章通过分析导致我国国家认同弱化的原因对重构我国国家认同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构建国家认同时应对我国各族人民进行公民身份的确认。公民身份的确认不仅包括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还应在其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上进行明确规定。优化我国的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鼓励人民积极参政议政,创新宣传国家政策,突出强调人民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国家荣辱、国家利益肩负在自己身上,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出谋划策。

其次,不断推进我国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相对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满足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多余的精力去考虑、完成其他的事物,另外,只有当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从实际的经济利益当中,感受国家治理的方向。通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和治理体系完善,制定合理的国家发展计划,提高国家治理效率,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发展差距,满足人民对经济生活的需要,有利于我国国家认同的建构。

再次,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将我国从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另外由于我国长期的统一性,使得我国在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时,也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包容力的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提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到极大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新兴的文化产业获得发展机会,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增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文化强国的构建,有利于引起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国家认同中包含着国家文化认同,因而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增强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自信,产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高度认同感。

最后,整合国家认同的内容,创新国家认同的培养模式,促进我国国家认同感的重构。在全球化的发展,国内社会转型等一系列背景下,构建国家认同的内容和形式都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发生变化。在“三微一端”的蓬勃发展下,通过新媒体等更灵活的传播媒介,以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进行宣传,潜移默化的引导各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促进国家认同感的重构。

五、结语

国家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国家长期稳定存在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对每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强有力的国家认同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内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在当今时代,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不参与其中。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共同的建构对我国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谨慎对待,这一力量不仅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还是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 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全球化进中国社会科学,2013(09):16-27.

[2] 周光辉,刘向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及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3(09):40-54.

[3] 暨爱民.“整合”与“引导”:国家认同的秩序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8(09):53-60.

[4] 王洋.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

[5] 蔡文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以国家治理为视角理论探索,2015(05):71-75.

[6]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01):26-40.

[7] 青觉,王伟.多民族国家建设:民族冲突与国际干预[J].国家民族研究,2016(05):36-46.

作者简介:李爽(1994.08- ),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国家治理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