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2019-09-17 08:12梁腾
西部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摘要:在分析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价值追求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智慧的深刻意蕴,认为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既关注生态环境,又强调人的发展,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点,实现二者最大效益,从而既是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借鉴,也是对它的超越;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加重视实践导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生态马克思主义;参照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9-0028-03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多维透视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这些国家的“绿色运动”密切相关。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危机反过来制约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综合来看,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在通过探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中希望找到自身的理论支撑,并试图另辟蹊径,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方法。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成了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因为这种生产方式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倒逼技术的进步,加强了人对于自然的掠夺,这成为引发生态危机的重要因素。他们倡导的是确立一个人类利用自然的限度,在这个限度内同时要使得人类的生产和技术进步合理化。这一思想与马克思所强调的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人類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相一致。

生态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产生而产生,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代,西方国家将环境成本较高的技术和产品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就造成了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大。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根本矛盾,奥康纳在此基础上提出,除此之外资本主义还包含着第二重矛盾,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第二重矛盾着眼于在自然的可承载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活动。[1]换言之,因为生产条件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所以就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任何生产条件都会遭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破坏,即生产活动超出了生态环境的可承受度,遂产生了生态危机。由此提出了一种社会设想来替代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是企图通过这种另辟蹊径且天马行空的方式来化解这场危机。

生态殖民主义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间接的破坏和掠夺,这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看来同样是应该批判的对象。看似是将高污染、高耗能、高成本的产业进行了转移,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危机,但在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的今天,这种生态危机的转嫁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会殃及人类自身。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从正面来看,社会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和发展,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资料,从这个角度来讲,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同时因为社会高生产伴随着高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过剩的生产,通过这种方式资本主义制度还可以容纳一定的生产力,所以直接超越现存的资本主义是不现实的。从反面来看,资本无限地追求高额利润,加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掠夺。除此之外,生态危机同时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到了发展中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伴随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间接地掠夺。凡此种种问题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看来,最终都应该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正是由于其自身是无法克服生态危机的,所以唯有跳出这个资本逻辑,才能解决其生态危机。

其认为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内部的有机构成,如果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受到影响。这就超越了单纯的生态环保视域,运用整体性、系统性的方法来考虑现在面临的问题,生态危机这一命题背后被提炼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问题,这是对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生态马克思主义同样包含有一定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解放价值,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只会使得生态危机的加速蔓延,生态危机不断发生必将导致生产条件的不断退化,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因为生产条件的退化而受到限制。当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容纳这种不断退化的生产力时,其将走向灭亡。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生态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其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之文化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奥康纳过分夸大了这种作用,并且认为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文化则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对于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但绝不可能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显而易见的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2]

其实,改造社会也要遵循其客观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建立一种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不现实的不合规律的,这种设想是在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生态危机时而希望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但这种设想更多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因为这并不符合或者是有违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3]资本主义纵使发生了生态危机,但这种危机暂时还未深入触及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这种设想有违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思想,也有违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基本原理,只是一种处于人道主义层面的设想,缺乏现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意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因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好生活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其中就包含良好的生态环境。毋庸置疑,生态环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犹如生命之珍贵一样,诚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借鉴

首先,生态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并包含有一定的解放精神,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过程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并且也未停留在批判的层面上,而是提出了超越现存社会的一种崭新的社会构想。虽然这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规律,但这种构想闪烁着理想的火花,同时有一定的解放精神。这启示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想问题办事情,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打赢环保攻坚战,要坚决破除危害生态环境的利益屏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其次,福斯特曾论证了资本主义破环生态环境的观点并且剖析了资本主义体制,这种观点旨在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发生了断裂。而这并非说明他只是强调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中人类的角色,而是关注到了人与自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相关思想不是一味地强调以人类为中心,而是在大自然可承载的范围内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我们现在强调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关注生态环境,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就不去发展物质文明,同样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找到二者“和谐”的点,实现二者的最大效益。

(二)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超越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危机,希望探求摆脱生态危机困境的出路,同时要求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掠夺和剥削,这些都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但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希望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自己所提出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这种想法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观点,同时也有违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是一种人道主义层面的批判和“乌托邦”式的设想。而我们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但要继续发展好我们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符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相关思想,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生态危机的空间转移问题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所摒弃的高污染、高能耗等类似产业,进而使得承接这些落后产业的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到资本主义转嫁危机的这种行为后并对这种危机的空间转移进行了批判,但同时可以说批判得不够彻底,也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生态危机的空间转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技术,承接发达国家的现今产业也无可厚非,但是发生了生态危机的空间转移,就不应该说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不存在了,就和发达国家脱离了一切关系。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抑或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是我们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生态环境的修复成本很高,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又参差不齐,所以大家一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十九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一条基本方略,其深刻的含义包含着国际意识,我们在生态安全方面切实地承担起大国应尽的义务,同时构筑共同的生态体系蕴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之中。这些思想都高屋建瓴,具有国际视野,不仅要建设我们自己的美丽中国,也倡导国际合作不同国家承担不同的责任和履行不同的义务,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同时又切实可行。

三、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更加坚定自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同时其内涵又进一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的一条基本方略应该坚定地落实,同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明确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说明我们不但考虑到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兼顾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这得益于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5]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无法兼顾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经济与环境这二者难以兼容,更不用说达到二者的和谐状态。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暂时得到缓和是由于危机的转移,并不能以此来说明资本主义自身已经克服了这个发展中的问题。

第二,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上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们不能走欧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中国就是不能牺牲环境而单纯发展经济,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诚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报告中指出要把生态环境当作生命一样去对待,建设美丽中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6]

第三,我们当前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实践导向。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党的十九大以来,铁腕治污卓有成效,中央环保督察组不断进行督察、巡视工作,不仅如此,同时针对坏境的整改进行“回头看”行动。这样一来,就将十九大报告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目标,以切实的行动落到了实处。[7]

建设美丽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环境治理有着根本的区别。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并且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这无疑说明了这一基本方略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们应该更加坚定、更加有信心地去落实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

参考文献:

[1]张保钦.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现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5).

[2]姚修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析[J].北方论丛, 2018(1).

[3]刘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生态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4]刘耀彬,郑维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历史形成、逻辑主线及实践创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李干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创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J].环境保护,2018(5).

[6]张芮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向度解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1).

[7]王丽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渊源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2).

作者简介:梁腾,男,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