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分析及建议

2019-09-17 07:59孙剑秋欧阳榕襄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

孙剑秋 欧阳榕襄

摘 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我国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我校工商管理大类2015级分流运行机制展开分析,对分流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分流结果和影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并总结情况和提出建议,推动分流培养的结构更趋向于合理化、人性化。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机制分析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最早是开始于北京大学在2001年实施的“元培计划”,具体是全校推行学科大类招生,于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和按学科大类组织的大学基础教育,开设平台课和通识选修课,在学生对学校有关专业和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有所了解后,结合学校的资源于二年级甚至三年级进行专业选择。据统计,在“211工程”院校中的综合性大学有40所,其中31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占比77.5%。这种培养模式在强化基础学科、将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结合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体现出了优势。首先,大类招生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后填报志愿的压力;其次,大类招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学校、专业、自身能力及兴趣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分流后的专业,避免了“一考定终身”,提升了学生个体特性与专业的匹配度;第三,大类招生在低年级实行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并行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更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文章以我校工商管理大类2015级的学生分流情况为基础,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运行机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议。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包含四个专业,即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经过一年半的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类培养教育后分流,分流以个人志愿和综合调配为原则,个人志愿为主。2016年我校工商管理大类分流分班情况为,会计设置3个行政班,90人左右;财务管理设置2个行政班,60人左右;人力资源管理设置3个行政班,70人左右;市场营销设置2个行政班,50人左右。在预选过程中,如某个专业报名人数大于预计设置班级人数,则需进行分班考试及面试环节,考试内容为该专业课相关内容,考试成绩和面试环节成绩各占相应比例,最后取得加权分数划线录取;如某专业报名人数小于预计设置班级人数,则不需考试;未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同学,根据成绩依次优先录取第二志愿,如第二志愿报满,则需服从调剂。在以上四个专业的宣讲后由学生开始填报分流专业的个人志愿,经过统计80.4%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14.9%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仅有4.7%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第二志愿中会计和财务管理选择率为14.1%,人力资源管理选择率为66.7%,市场营销选择率为17%(6人放弃选择第二志愿)。通过上表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即使没有分流至理想的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也希望能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学生的心中已经对四个专业有了自己所谓的“排名”: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导致学生类似这样扎堆填报分流志愿的情况并不少见,某高校近年对造成的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统计,68.8%的学生会因为专业前景好选择专业,61.2%的学生会参考亲朋好友的意见选择专业。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受到家里人意见的影响,同时更倾向于传统优势行业和稳定行业。

最终分流后结果为:会计专业录取人数96人,与第一志愿匹配人数96人;财务管理专业录取人数64人,与第一志愿匹配人数64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录取人数72人,与第一志愿匹配人数41人;会计专业录取人数44人,与第一志愿匹配人数13人。

(一)分流过程分析

可以看出,录取人数与第一志愿匹配人数占比77.5%,分流过程中0人对预选志愿有变更。由于受到家庭、朋友和传统优势行业的影响,大部分的同学在预选情况公示的情况下,仍然会选择原来的预选专业(会计和财管),很少有同学对未来的就业情况、自己的兴趣点、市场趋势和国家政策加以了解并选择更为合适自己的专业,而是采取“羊群效应”,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就一定是好的来从众进行选择。同时,在分流前由于对期望专业的渴望,大部分同学会加倍努力学习,即分流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分流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分流后,进入预选专业的同学是否会继续保持学习状态;而未进入预选专业的同学会不会丧失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的态度,是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的。

(二)分流方式分析

分流原则是个人志愿为主,综合调配为辅。由表1可以看出,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人数是较为集中的两个专业,需要进行综合调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目的一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了解专业、熟悉大学生活从而能更深入的學习本专业的知识,二是为了培养出更为“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为了能更好的从内、外两方面体现学生对选择专业的自身优势,设定了专业课考试和面试两个环节,最终以“笔试×笔试比例+面试×面试比例”得到最终分数。这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巧,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对外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闷头学”的中学学习模式。

(三)分流节点分析

分流时间过早,学生刚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后劲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动机可能是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流时间过晚,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的进行,例如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训课程等;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新班集体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建立。所以分流时间设置为二年级上学期期末。

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建议

(一)完善分流方式,做好分流前引导工作

分流方式可以从学生入校、分流前两三个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分流即将开始三个时间段加以完善。学生入校时我院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一名导师,导师不仅需要为同学讲解大学学习生活情况、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寻找,同时需要对同学的兴趣点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了解,结合自身给学生宣讲各个专业的优劣势、市场需求、就业情况和未来走向等,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给予适当未来分流专业选择的建议并说明原因,让同学在入校不久即开始着手准备,充分发挥导师制作用,使其真正落到实处,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跟风;分流前几月,学生的分流意愿统计工作即开展,对学生意愿的统计应适当前移,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的意愿情况有所掌握,结合学校客观对专业人数需求、教学资源等情况做出合理的分流规则,及时公布统计情况,让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分流专业再次考虑有充分的时间;分流即将开始时,召开各专业的宣讲会,向学生再次宣讲各专业具体情况、教师配备、教学资源情况、就业趋势等,并再次统计分流专业选择意愿并及时公布,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调整预选意愿。

(二)制定分流标准,设置多角度考评指标

大类招生的学校大部分都选择了“主观意愿+成绩考评”的分流原则,我校基于此原则上增加面试环节这一考评指标旨在趋向更为全面和公平的考察方式。然而,这也并不能真正全面的考察学生和专业之间的匹配度。所以,需要制定多角度、多方面的考察机制,如学生的特长、学术活动、论文发表情况、工作实践模式、心理问卷调查、兴趣调查等,给出综合分数从而最终确定分流专业。

(三)优化课程配比,建立更科学课程体系

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之间的配比,适当在低年级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帮助学生对专业进行了解,寻找兴趣点,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专业选修课,增加学生的选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评分体系,引导学生入校即做职业生涯规划,给出学生未来方向的建议。

(四)注重疏导,做好非第一志愿学生思想工作

做好调配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学生由于没有进入预选专业而造成的学习积极性受挫甚至厌学的情绪等情况的产生。文章表2中显示,有62名学生没有进入第一志愿的预选专业,占比达到22.5%,需要在以后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得到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更多的关注,疏导消极思想,让学生在调剂专业认真学习,寻找优势。也可以推荐学生学习第二学位来完成心愿,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心仪的专业,也增加了未来走上社会的砝码。

参考文献

[1] 李晨,何延岩.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行为分析[J].高教探索,2015(01):106-108.

[2] 李娇娇,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81-83.

[3] 吴东立,谢凤杰.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以沈阳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01):53-57.

[4] 陈梅,王德平.优化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中专业分流的探索:抓阄分专业背后的问题和解决之道[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2):3-6.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分流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一种铝型材上模整体镶嵌式分流模结构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