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若干问题研究

2019-09-17 07:59张俊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问题

摘 要: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新的教学理念为其赋予了新的含义。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思想道德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能力,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文章就主要从“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的体系转变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问题;策略;“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拓展一直都以思政课程的开展来进行巩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必须探讨新的教育方式来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是非观更加清晰,这也是高职院校在设置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开展的创新的教育手段,其扩大了思政课程的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其内涵主要是在其它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构建大课程教学的理念。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对于学生来说,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学习时间,针对具体的专业和领域,能够在各阶段学习专业的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知识,完善学生的思政意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实用化的人才,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有效衔接,而“课程思政”在这个阶段就充当了完善的教育者的角色,详细的在专业课程中,实现了职业道德,职业法律,职业意识的传播;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增强教师的已有教育经验和时代新理念的融合,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的能力,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课程的特点实现精准结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将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转变,是适应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各企业之间的对接,提高了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质量。总的来说,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校的教学目标开展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由于是对于新教育形式的探索,存在很多因素的阻碍,开展的不是十分顺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体系的管理和实施制度不完善

“课程思政”体系自构建以来,一直在不断地摸索着前进,对于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一直都未有明确的规定,各高职院校也都是在自身的教学范围内,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就能融会贯通思政理念,从而树立思政意识。但是,“课程思政”体系的管理和实施制度不完善,就给各高职院校的教師带来了困扰,该如何开展教学以及渗透什么样的思政理念,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制度的不明确带来了前进路途上的阻碍。

(二)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都来自企业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擅长专业技能知识的教授。但他们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这也导致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作为课堂的服务者,引导者,不能全面的把握思政的教育内容,出现了“课堂思政”的脱节,没有和学生做到有效的衔接,将思政知识融会贯通的投入到专业知识的课程中。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单一

“课程思政”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融合,是一种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意识的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课堂还是只停留在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对于思政课程的内容的融汇也只是停留在口头讲授上,并未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学生并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也并未将思政理论性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在生活中生活的规范,面对问题处理时的有效性原则,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四)“课程思政”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课程思政”在开展以来,如何衡量其开展的有效性与否,目前来说并未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也就对学生在“课程思政”的教育下,是否突破了原有的阻碍,对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有效性规范,没有相关的衡量标准。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低了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兴趣,从自身的主体性去主动的适应课程开展的新形势。因此,这是学校在后期必须要完善的问题。

三、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有效性策略

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是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做出的课程变革,教育的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体系和制度在不断地完善,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尤其是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提出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实现教育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拓展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开展的课程主要是针对社会各行各业开展的职业专业教育,其实用类课程多于普通的人文知识以及思政知识的课程,存在偏向性。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拓展课程思政,增加思政的应用范围和广度,突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要想完善此课程的开展,就必须完善其管理制度和落实的措施等,对专业课进行有效梳理,对于不同门类的专业课程,要进行详细的二级划分,并对融合的思政知识进行整合,在各专业领域下要注重的思政知识进行重点标记,教师在二者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点,突出有效范畴,拓展整个课程的边界。专业教育和思政知识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程的有效改革,形成思政课、职业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让思政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活了起来。知识体系本身也是相互贯通的,任何课程都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只有充分的将其利用,才能达到全面的发展。

(二)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就要转变传统的思政课程的教育理念。思政课程是一个小范围的课程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知识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树立,迎合当下正确的党性标准和修养,增强法治意识,从而有效规范个体行为。作为高校的公共课,是需要每个学生都学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育理念的明晰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探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的课程标准要求到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的德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再到如今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有效转变,真正的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走在了教育的前沿。转变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从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形象记忆转入实践课程的真实性记忆,学校和教师对此要起到高度的关注,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扩大范围,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帮助“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转变教育理念不仅需要学校的首创,教师的辅助,学生的自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氛围的营造,才能在大环境中促进学生“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并逐步得到较好结果。

(三)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形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进一步的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做好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更加完善,就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形式[4],丰富课堂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程内容上融入不同的优秀的课程元素,课程思政由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同的教学设备,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课堂要利用专业特性,提供直观的形象思维,在多媒体教学的设备中和智慧教室的引入中,充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景式教学,充分的内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学生虽然在虚拟的环境中,但是在教师的情感引导下,学生的投入的氛围中,调动感知功能,实现“虚拟和现实”的互补。

(四)尊重学生主体,注重个性需求

新课程理念要求各高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时代的变化性促使学生的思想多样,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需求也是多样的。高职院校作为教育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的特性,发现学生的特殊性,做好课程的分层分类引导,从不同的专业性质的角度,依据职业人的素养,能力方面确定课程的主题,使之与思政课程充分结合,实现連通。课堂中对于当下的热点,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教学进行充分的讨论,明晰学生的观点和认知,在这个基础上,深刻的理解思政知识。同时,要关注现代化社会中网络教育的导向作用,利用智慧教室和多媒体的功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了解社会热点,网络化是现代教育中突出的要点,对于学生的内容扩充和理解,形式多样和趣味,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枯燥的思政课程的开展,而是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给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

(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课程思政”体系是一个新的庞大的体系,需要每个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的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尤其是高职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学生和他们接触最多,他们作为引领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的增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和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典范,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会学到教师的言行,规范教师的思想道德就如同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一样,具有一体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不仅要系统的掌握思政方面的知识,还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注重在高职院校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在校园中的大环境下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变化,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能充分的融合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充分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挖掘学生的内在价值并加以发展,帮助学生明确人生,充分的做好一个在学校服务学生的角色。

四、结语

文章就主要从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方面,阐述了其构建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等,力图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主体的角度来找到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并且提高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于新课程理念和形式的探索,摸索出具有规律性的道路,对于三者来说都有极大裨益,高职院校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化的人才, 也能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淼.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之路径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

[2] 王锡金.运用“服务-学习”模式 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3] 白雪.文化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6(10).

[4] 李伟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途径探讨[J].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教学与研究,2016(02).

[5] 曲洪波,岳宏杰.“混合式教学”在推进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探索[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二等奖论文集[C].2016.

基金项目:文章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研究课题(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SJA1491。

作者简介:张俊,苏州百年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问题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