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场域下的信息污染

2019-09-17 07:59刘昱廷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危害新媒体

摘 要:新媒体是信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传播技术变革,其自由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在为公众提供话语权的同时,也使三俗信息、虚假信息和黑色信息等污染信息充斥网络空间。这些信息污染现象使新媒体平台成为虚假的信息库,因此信息污染是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媒体场域下信息污染的概念、现状、危害与治理原则。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污染;危害;媒介伦理

一、新媒体场域下信息污染概念辨析

我国自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以来,新媒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体的喜爱。据CNNIC最新报告结果显示:截至 2018 年底,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6.12亿、5.76亿和4.84亿,使用率分别为73.9%、69.5%和58.4%[1]。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密集与信息匮乏并存。信息污染是导致信息匮乏的主要因素。信息污染这个术语是由前韩国电信公司(KTC)的前首席执行官Dr.Park-Jae Cho在2002年国际电信协会(ITS)演讲时提出的。信息污染的普遍认知指的是信息的超密集状态或混乱状态。目前,学者们对于信息污染的概念认识比较多样。本人倾向于学者金武刚和李维海对信息污染的概念界定:信息污染的概念是动态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信息污染是伴随信息而生的,有信息的地方就有信息污染的可能;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利用是多方面的,信息污染也是全方位的;信息化是全球的信息化,因而信息污染是在全球信息一体化背景下的信息负效用[2]。因此,新媒体场域下的信息污染是在新的媒体形态和平台中的信息负效用,主要表现为新媒体中有用信息的污染、有害信息的污染和无用信息的污染,包括冗余信息、色情信息、虚假信息、非法信息、干扰信息、病毒信息等。其中:有害信息污染是网络信息污染中最主要的、危害最大的信息污染。

二、我国新媒体信息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在我国,由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资本的过度渗透、法律法规不完善、行业监管难等原因,信息传播不够纯粹,使信息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全国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情况,2019年4月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收集举报1206.2万件,环比增长9.5%[3]。在全国主要网站受理的举报中,微博、腾讯、新浪网等网站受理量占63.0%[3]。

新媒体场域下的信息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场域下的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网络空间的健康传播生态,从而导致信息环境失调。由于网络的匿名和开放,个人、群体或组织在虚拟空间中容易行为失范以及侵害他人权利,严重影响个人和公众利益。受利益和商业的驱动,各家媒体相互借鉴、照搬新闻信息,导致信息同质化严重;传播不加核实的新闻信息,甚至捏造信息、构造“新闻”,以求利益的最大化。每一分钟,各种虚假信息、三俗信息、冗余信息等都在以非线性的方式流入各个网络节点,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的转发更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无序化发展。有用信息减少和对有效信息及时而正常的吸收和利用实际意味着信息的匮乏。

第二,新媒体信息污染容易造成人们错误的认知和态度,使部分民众的观念或价值观发生扭曲。培养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所创造的大众媒介“拟态环境”具有长期地、潜移默化的培养人们现实观和世界观的强大效果,人们使用媒介的频率越高,这种培养效果越强烈。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虽然发生变迁,但是还是给予我们一定程度上的启示。新媒体中的信息负效用越多,拟态环境所创造的“象征性现实”就越负面,一些文化素质低、媒介素养低的受众误认为这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从而引发人性和道德观的扭曲。

第三,新媒体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进步。精神交往指的是以物或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包含思想、观念、意识的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而精神交往除了受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外,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简言之,两者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精神生产的状态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的信息社会是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过来的,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发达程度的产物。因此,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作为物质载体和精神构成的统一整体,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状态如何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新媒体场域下,信息污染所引发信息处理低效、信息质量低下、信息系统低质会最终影响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生态和社会发展。中國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的时期,而新媒体对于社会现实夸张扭曲的反映,引发诸如“后真相”和“反转新闻”等争论,加剧了社会深层次的危害、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模式造成冲击。

三、信息污染治理原则

新媒体中的传播快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然而,相关规章制度、法规相对滞后,造成信息污染以及更加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传播主体的泛化使得信息传播更为不确定,因此,治理新媒体中的信息污染问题,创建健康的信息传播生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的完善,还要重视媒介伦理建设。新媒体信息污染问题的出现与媒介伦理规范缺失息息相关。在新媒体新闻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媒体伦理尺度,强化伦理道德规范,这对提升信息质量和传播公信力、影响力有着现实意义。媒介伦理学大师克里福德·克里斯琴斯(Clifford.G.Christians)所倡导的普适媒介伦理的核心原则是真实、人性尊严和非暴力。

真实性意味着可信、充分和对事实客观的陈述,是新闻存在的基础和安身立命的根本。当代新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追求速度和点击量而非质量和内容。这种快餐式新闻导致标题党、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等,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事实第一、新闻第二”的新闻本源理念,可被视为对真实性原则的违背。

人性尊严,即尊重他人的尊严,这是各个文化广泛认同的一个神圣的伦理原则。在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中,传播者获取信息更加快捷、对有害信息传播治理力度不够,个体的尊严、自由、生命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例如,短视频的流行导致一部分传播者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偷拍他人的尴尬片段,并传之上网,侵害他人的尊严、肖像权和隐私权。解决之道就在于赋予个体生命以人性尊嚴、自由,重建媒介伦理与道德,让人可以在新媒体中浩如烟海的信息环境下保持独立和自主。

非暴力,由甘地提出,涉及伦理和人道主义思想,即维护陌生人的尊严和体面,不伤害无辜。新媒体娱乐节目中的暴力、短视频中的暴力、网络暴力传播等被认为是违反非暴力准则,易引发社会冲突。

中国所需的媒介伦理准则应吸收外部理论经验,将普适伦理和本土特性相结合,在追求真实、人性尊严和非暴力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精神。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从自律远着、舆论引导、媒介素养方面进行推动。

第一,肃清新媒体场域下的信息污染,强调传播自律是核心。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因此,引导网民强化传播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权益,保障国家安全与法度刻不容缓。

第二,通过舆论引导倡导人文关怀,保障和维护人文精神。我国政府自始至终大力倡导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并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媒体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渠道,可以通过帮助人们构建精神意义和重塑价值信仰提升人们的人文精神和关怀,重视道德素养。

第三,在充满信息污染的新媒体舆论生态中,媒介素养可帮助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去粗求精、去繁入简。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将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高效、正确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我们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新闻传播的知识,全面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传播者、网民的辨别能力、批判思维、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另外,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例如代表官方的党政机关干部,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巧妙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形成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

总之,基于普适伦理之上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媒介伦理准则代表着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道德律令,代表言论自由和传播责任的平衡,代表我国的新媒体信息污染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2] 金武刚,李维海.信息污染新解:概念及其表现形式探析[J].情报杂志,2000(06):73-74.

[3]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4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06.2万件.http://www.12377.cn/txt/2019-05/10/content_40747422.htm.

作者简介:刘昱廷(1994.10- ),女,汉族,浙江丽水人,毕业于悉尼科技大学,硕士生,身份证号:332528199410280029。

猜你喜欢
危害新媒体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