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词“前/后”的认知基础

2019-09-17 07:59王文秀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认知

摘 要:方位词在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也常常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文章通过语料探讨汉语方位词“前/后”的语义,分析其语义认知基础,并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解释教学中的问题。

关键词:空间范畴;前;后;认知

方位词是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达空间位置关系最基本、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类词,但是由于它的语义较为丰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留学生常常困惑于“前个月”还是“上个月”?“为什么我们说‘前程?”“在师范大学的前一站下车到底是哪里下车?”等问题。这反映出汉语方位词“前/后”的隐喻义常常是留学生的难点。蔡永强(2008)提出汉语方位范畴是一个包括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以及由三者构成的复杂结构的复杂范畴。根据其语义可以将其分为空间范畴、时间范畴和其他。

一、空间范畴

说到空间方位,会提到方位参照,方经民(1987a,1993a)将方位参照可以定义为:“叙述者选择观察点,利用方位词跟相关的方向参照点、位置参照点的关系确定空间或时间的方位辖域。以下句子中,都含有方位参照:

(1)她站我前面。

(2)他眼睛盯着前方全神贯注驾驶。

除了以上例子,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前胸”“后背”“脑前脑后”的说法,前、后以人为主体,以人脸所对的方向为“前”,人脸所背对的方向为“后”。由此,可以知道,在区分前后时,我们常常以我们的身体为基础,以眼睛、人脸所对的方向为“前”,眼睛看不见的方向为“后”。当出现视线之外的方向时,我们不以“前/后”来区分方向,取而代之的是“左/右”。

除了以人的脸面来分前后面之外,在生活中,还存在别的物体也分前后。

(3)所有动物又奔走起来,元豹含笑走到台前。

(4)垃圾堆后的黑暗处忽明忽灭地闪着红红的烟头。

(5)在一株雪松后面

“台”“垃圾堆”和“雪松”本来并无前后,如何来确定前后?我们认为“台前”以面向人的一面为“前”,以背向人的一面为“后”,例(6)中,以“台”下的观众为参照,以“台”为客体,面对观众,则为“台前”,反之为后;“垃圾堆”“雪松”则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物,以面向观察者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如图1:

“前后”放在一起可以表示范围:

(6)这户人家前后有十多间房!

(7)我们家院子前后种满了花草。

该句中“前后”还是指空间的“前后”,但是合在一起使用时,表示一定的范围,即方位“前”到方位“后”之间的一个范围。

以上,我们讨论了人或物体在静止时的前后方向,如果当人或者物体运动时,前后的方向又该如何判断?

(8)我不吭声往前走。

(9)我急忙上前分开了他和吴建新。

例和例中,均以人脸来确定方向,不论是静止的人还是运动的人,都以人脸所对方向为前,反之为后。但是运动的物体不好找参照系,我们一般会以物体运动的方向为前,如:有只猫在滚动着的皮球地前面。麻煩在师范大学的前一站下车。说这个句子时,说话人在车中,车正在开向师范大学,但是观察者却是以师范大学为参照点进行的,车和师范大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解释,所以师范大学的前一站是公交车开过来已经经历的那一站,而后一站是未经历的一站。

二、时间范畴

我们认为表时间意义的前后是空间隐喻投射的结果,空间隐喻是指:将空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在该隐喻中,原始域为空间义,目标域为时间义。因此空间义中的参照系同样适用于时间义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前”和“后”也代表了不同的时间方向——过去和未来。Lakolf将这两种基本的线性运动的隐喻模式称之为:“自我自动”和“时间在动”。

(一)自我在动

在“自我在动”的过程中,人是不断向未来移动的,人面向的是没有经历的是“前”,是“未来”。反之,经历过的事情在人的背后,是“过去”,所以,“前”对应“未来”,“后”对应“过去”。

(1)团结一致向前看。

(2)我这人总是朝前看的,我可不想跟自己过不去。

(3)对一个拥有无限前程的人表现出深深的敬意。

这组例句是例8、例9的引申,“人”不断地向前运动,经历着未知的时间,“向前看”、“朝前看”、“前程”都是未经历的事情,是奔向未来的,所以指“未来”。

(二)时间在动

在汉语的表达中,构造时间概念主要以直线性模型为主,在这个模型中,时间是一个移动的物体。在“时间在动”过程中,观察者自己不动,时间面向自己而来,并与自己面对面,直到穿过自己、背对自己。背对自己时,时间是在后面的,即是已经“过去”的。其隐喻基础是:“时间是移动的物体。”如“前天(年)、后天(年)”,其图式2。但是没有“前个月、后个月”的表达,只有“上个月、下个月”,笔者认为,这还是和方位有关,前后属于横向方位,上下是属于纵向方位。根据词源解释,上个月的月指的是月亮的月,月亮每天升起落下,是处于纵向方位的,所以常常使用上下,而不使用前后。

三、其他领域

“前”“后”除了具有时间义,还有其他领域的扩张,如:数量范围,等级尊卑,在汉语中“前后”同时使用,表示约数。如:“1976年8月20日前后,一场传染病袭击了猪场。”“清明前后,桃花杏花都陆续开放了。”

以上例子中,“前后”具有时间义,且表示一段时间范围,根据隐喻的投射关系,我们可以在空间义中找到始源域的框架,即表示空间范围的“前后”,由原来表示空间范围隐喻为表示时间范围。

在表示等级尊卑时,有:“前程”“前辈”“前驱”“前贤”“后果”“后悔”“后账”“后怕”“后患无穷”“后尘”等。在这些词中,“前程”“前辈”“前驱”“前贤”等具有积极的意思。“后果”“后悔”“后账”“后怕”“后患无穷”“后尘”等都有消极的意义。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前”大都有“过去”的意思,“后”有“未来”的意思(除了前程以外),是从时间投射而来的,而时间又是从空间投射而来。隐喻是伴随一定文化产生的,在中国文化里,长辈、德高望重的人都要站在前面,而晚辈、平凡的人则站在后面;另外一个解释是,中国人崇尚做人光明磊落,不能背后捣鬼,所以好的状态是公开在众人面前的,不好的则要藏在背后。

四、结语

随着语言的发展,“前”、“后”通过隐喻方式语义逐渐变得抽象,文章通过探析“前”、“后”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基础,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在日后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 沈家煊.英汉方所概念的表达[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

作者简介:王文秀,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