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2019-09-18 09:07
中国科技产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业区域经济

◎ 本刊记者 白 静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建国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工业制造加快向高质量发展推进。新中国工业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推动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70 年前的旧中国,由于长期战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经过新中国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做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国70 年来,我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增加值从1952 年的120 亿元增加到2018 年的305160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 倍,年均增长11.0%。分阶段看,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 时期(1949-1957 年),我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建国初期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在整个“一五” 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9.8%的增长速度。“二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以前(1958 年-1978 年),受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等影响,工业建设遭到很大损失。但在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1978 年,工业增加值1622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 年增长15.9 倍,年均增长11.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焕发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壮大。1992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1 万亿元大关,2007 年突破10 万亿元大关,2012 年突破20 万亿大关,2018 年突破30 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 年比1978 年增长56.4 倍,年均增长10.7%。我国工业国际影响力发生历史性变化。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建国初期,我国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2018 年,原煤产量36.8 亿吨,比1949 年增长115 倍;粗钢产量9.3 亿吨,增长5799 倍;水泥产量22.1 亿吨,增长3344 倍;平板玻璃8.7 亿重量箱,增长803 倍;化肥产量5424.4 万吨,增长9040 倍。

主要消费品行业实现了供应不足向供应充裕的巨大转变。2018 年,纱产量2958.9 万吨,比1949 年增长89.5倍;布产量657.3 亿米,增长33.8 倍。日用消费品丰富多彩。据轻工联合会资料显示,如今我国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等100 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 年,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18 亿部、3.1亿台、1.9 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在70%-90%之间;汽车产量为2781.9 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高铁动车组已成中国靓丽名片,走出国门。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我国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 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仅为168 亿元人民币,2018 年已达到16.4 万亿元,增长979 倍。自2009 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1978 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到46.5%,2000 年以后工业制成品上升到90%以上。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主力。2018 年,机电产品出口9.6 万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接近60%。 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更新换代,出口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等行业已成为我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些技术已从跟跑到领跑。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技术能力比较薄弱。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作为创新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2017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0.2 万家,比2004 年增长5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2004 年的6.2%上升至2017 年的27.4%,提高21.2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R&D 经费支出12013 亿元,比2004 年增长9.9 倍,研发投入强度(R&D 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由2004 年的0.56%提升至1.06%,提高了0.5 个百分点。

研发成果日益丰硕。2017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93.4 万件,比2004 年增长29.8 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仅排在美国之后。部分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产业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 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500 强榜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

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旧中国,我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我国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

建立了门类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从“一五” 开始就将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经过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行业不断由小到大,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通信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建国以来,我国传统工业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如水泥行业2012 年底前基本淘汰了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基本全覆盖。截至2017 年,中国拥有1715 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日产万吨的生产线有13 条。煤炭行业1997 年就开始整顿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2017 年,大型煤矿企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6%,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4%。钢铁行业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冶炼、轧制设备,钢材品种质量提升实现巨大突破,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从主要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电解铝技术输出国外的转变,落后的自焙槽电解铝生产工艺已经全部淘汰,中厚板高端航空铝材已用于大飞机和军工等领域,高铁用铝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孕育发展。建国初期至20 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结构是以钢铁、建材、农副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 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8 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8.1%,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5 和1.9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3.9%和32.9%。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 个百分点。主要代表性产品增势强劲。2018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66.2%,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23.5%,智能电视增长17.7%,锂离子电池增长12.9%,集成电路增长9.7%。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 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8 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展加快。一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据工信部材料,截至2018年9 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67.8%和48.5%。二是“互联网+制造业” 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18 年6 月,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33.7%、24.7%、7.6%。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日益兴起。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迈出实质步伐。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钢铁、家电、服装、机械、能源等行业,国内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超过了50 家,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了59 万台。

多种经济成份携手共同发展,经济活力大幅跃升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 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1952 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2 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9 亿元。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年“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 和“股份制” 等艰难探索,国有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 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583 亿元,比1952 年增长658 倍;2017 年固定资产原值309410亿元,比1952 年增长2076 倍。国有企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2018 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3.2%和91.7%;在石油加工、冶金、有色等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37.0%-61.1%之间。国有企业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汽车工厂员工正在作业

港珠澳大桥

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党的十五大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私营经济一步步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2001 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3.2 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8.9%,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3.9%、7.7%和6.0%。2018 年,私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量已超过一半,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均超过2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港澳台同胞积极响应,率先前来投资。1978 年,第一位港商广东投资办厂,此后一大批港澳台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 的优势纷纷来内地投资兴业。2018 年末,大陆境内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2.3 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956 万人,主营业务收入9.9 万亿元。港澳台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为内地输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工业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79 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增长,一些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大财团纷纷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为外商投资企业长期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外商投资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2018 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2.5 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931 万人,主营业务收入14 万亿元。不断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同时也为外资企业持续提供了良好回报。

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区域发展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科学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70 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发展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区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各区域经济总量获得巨大提升。建国初期的1952 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257 亿元、146 亿元、127 亿元和84 亿元,到1978 年分别增加至1514 亿元、750 亿元、726 亿元和486 亿元,均比建国初明显增长。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1991 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 万亿元,2005 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在1995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并同时于2011 年首次突破10 万亿元。东北地区省份较少,2001 年首次突破1 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2018 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8.1 万亿元、19.3 万亿元、18.4 万亿元和5.7 万亿元。

各区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1953-2018 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9.4%、8.1%、8.6%和8.1%,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其中,1979-2018 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11.3%、10.3%、10.3%和8.9%,改革开放后各区域经济增速明显快于改革开放前,并呈现东部地区领跑、各区域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区域发展差距呈缩小态势。建国初期,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规模,促进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了内陆和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进入2000 年后,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走上协调发展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要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70 年间,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经历了从缩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变化过程。1952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东北和最低的西部相对差值为2.6 倍,到1990年下降至1.9 倍。1991 年起,东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开始超过东北,居四区域之首,与其他区域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最低的西部相对差值在2003 年达到峰值2.5 倍。2003年后,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发力,人均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间相对差值逐渐缩小到2018 年的1.8 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领先于东部地区,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勇立潮头,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年来,东部地区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东部各省市积极行动,率先探索并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引领地位。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实现率先发展。上世纪80 年代,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 个经济特区,在大连、秦皇岛等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措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长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地区生产总值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

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东部地区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在全国继续发挥重要增长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北京、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建设加速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广东和浙江等制造业大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2018 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60%。浙江省在役机器人7.1万台,约2/3 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

发挥优势,中部崛起取得重要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中部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中部地区经济增速跃居“四大板块” 首位。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2006-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 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8.6%上升到21.0%,提高了2.4 个百分点。2018 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0%,均居“四大板块” 首位,为支撑全国经济稳定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2016 年12 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 年)》颁布,提出中部地区“一中心、四区” 新的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一中心、四区” 是对“三基地、一枢纽” 战略定位的继承与发展。中部地区制造业在政策红利的刺激下获得空前发展,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从2006 年的12.7%提高到2018 年的25.0%。

多措并举,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西部发展规划和政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优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西部地区经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持续发力,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2007 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东部,并连续12 年快于东部,改变了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领跑全国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部分省份发展势头强劲。1999-2018 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7.9%提高到2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9%提高到75.4%。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西部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西部地区脱贫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推动扶贫开发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相结合,多措并举推进西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改善移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专项行动,努力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造血机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2012-2018 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7.6%下降到3.2%,累计下降14.4 个百分点。

深化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03 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吹响东北振兴的号角。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注入政策动力。

东北地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后,通过对重点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东北地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为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竞争力。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350 公里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等先进装备在东北率先实现国产化,其中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东北百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战略性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东北地区区位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充分利用其东北亚核心地带优势,加强对外经贸往来。2018 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791.7亿美元,比2003 年增长了3.1 倍,年均增长10.8%。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大连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园、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明显进展

实施京津冀发展战略以来,三地在产业升级转移、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从经济规模看,2018 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 万亿元,5 年间年均增长6.6%。从城镇化水平看,2018 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率为65.8%,比2014 年提高4.7 个百分点。从居民收入看,2018 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361元、39506 元和23446 元,5 年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8%、8.2%和8.9%。三地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发展动能加快转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实效。在疏解存量方面,5 年间北京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2648 家,疏解提升市场581 家、物流中心106 个。在控制增量方面,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 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控新增产业准入。在城市发展布局方面,雄安新区规划完成顶层设计,转入大规模、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北京市级机关向副中心搬迁的第一批单位挂牌办公。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方面,联防联控联治不断加强,2018年京津冀地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在交通建设方面,环北京半小时通勤圈覆盖范围逐步增大,京津冀机场群和港口群协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着眼长远,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不断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共抓大保护格局已经形成。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长江沿江各省市积极践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得到大发展,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面积显著增加,节能环保力度加大,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2018 年1-9 月,长江经济带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为77.2%,较2015 年底提高10.2 个百分点;劣V 类水质比例为1.8%,较2015 年底下降4.6 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升。长江经济带地区以占全国约1/5 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2/5 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支撑带。2018 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为40 万亿元,占全国的44.1%,比2015 年提高了1.8 个百分点,3 年年均增长7.8%。在经济总量稳步增加的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国248 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中,长江经济带有81 个。

共享共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7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2019 年2 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 事业发展的新实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迈出实质性步伐,粤港澳深度合作正在全面推进。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检”,虎门二桥主体结构全部完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 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建,横琴口岸实现24 小时通关。

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CEPA 货物贸易协议》,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发放港澳居民居住证、取消港澳居民就业许可审批等一批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降低粤港澳通信漫游费用取得积极成效,内地电信运营商漫游至港澳的流量平均资费大幅下降。

开放先导,“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成果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 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倡议旨在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一带一路” 根植于历史厚土,正在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 赢得国际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6 年来,15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 合作协议,互联互通合作网络正在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有关文件中。“一带一路” 不仅有力提高了各国民众的生活质量,而且解决了部分国家困扰多年的公路、铁路、电力等短缺问题,为推动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银行认为,“一带一路” 促使全球减贫“提速”。

“一带一路” 丰硕成果开辟世界经济增长新空间。6年来,“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中国与沿线国家新增航线1239 条,占新开通国际航线总量的69.1%。中欧班列已联通亚欧大陆16 个国家的108 个城市,累计开行1.3 万列。中缅油气管道、中泰昆曼公路全线贯通,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稳步推进。中国同“一带一路” 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 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 国家直接投资900 亿美元,为各国提供了更良好的营商环境、更便利的生活条件、更多样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 正成长为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实施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对于保持经济整体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间经济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地区间经济与人口分布失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区域发展改革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区域合作,不断优化区域结构,激发各区域发展潜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一带一路” 建设

猜你喜欢
工业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区域
经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