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迷途的羔羊

2019-09-18 14:24张文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张文君

[摘要]一名初一的女生,由于家庭因素、初中学习环境适应不良、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紧张等原因,出现了性格孤僻、上课不听讲、逃学、逃避考试的行为。咨詢师通过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咨询技术和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淡化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改变错误认知,最终使求助者走出心理阴影,以积极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态度,重新回到学校正常上学,家庭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3-0040-03

一、案例概况

小李,女,14岁,初一学生。

个人成长史:正常生产,成长过程中无重大生活负性事件和疾病。求助者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自幼身体健康,父母亲在她上小学时,为了给她提供一个良好的上学环境,弃农来到城市务工。父母亲因为打工挣钱,无法很好地照料她的生活,从小经常把她托付给邻居照料。后来,她的父母又生了一个男孩,由于“重男轻女”思想,对她的照顾就更少了。据同学说,她在学校不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不好,喜欢交朋友,有很多社会上的朋友。据母亲说,她晚上经常玩到很晚不回家,后来考中学时,由于成绩不好,考到了不理想的中学。上中学后,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和新同学不能很好交往,放学后经常和考到其他中学的小学同学或者社会上的朋友聚在一起玩,不按时回家。

精神状态:近一个多月以来抑郁、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在班上性格孤僻,不跟其他同学交往。

身体状态:精神抑郁,愁眉苦脸,眉头紧锁,毫无朝气。

社会功能:学习活动基本正常,但不能全神贯注投入学习,学习效率下降。不主动与班上同学交往,但是交往过程和行为正常。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心情压抑,自卑,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等,这种状况有一月余。

个人陈述: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在外面打工挣钱,很少关心我。尤其我爸爸,一年才回来几次,在家待的时间很短。在家里除了问我的学习,知道我学习成绩下降后打骂我,就没有别的话说。而且我爸不让我妈给我买衣服、鞋子,每次和妈妈说要买衣服,我爸爸知道时,就指着衣服柜子说:一柜子的衣服,还买衣服?其实那些衣服早都小得不能穿了,他是怕花钱!他从来不打我弟弟,给我弟弟买衣服,买好吃的,我弟弟要什么都给买。我恨他,一辈子都不想见他。

我在这个班里没有朋友,老师看不起我,同学们总是在老师跟前打我的“小报告”。我放学后和小学的同学一起玩,小学的同学考到其他的中学,我去他们学校玩的时候,觉得他们的中学真好,老师也很和蔼。我让爸爸妈妈给我转学,可是他们不同意,认为我的学习成绩很差,连现在的中学都差一点考不上,别的中学更不会要我。我想好了,爸爸妈妈不给我转学我就不上学了,我想去打工,我的一些朋友们在社会上打工,看看小摊什么的,一个月也能挣几百块钱,反正爸爸妈妈不给我钱花!

三、心理状态的评估

综合临床表现和心理测验,评估该求助者心理不健康,是一般心理问题——初中环境适应不良。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与同学、老师关系和父母关系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排除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样心理问题。

四、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抑郁情绪,转移求助者目标,集中于怎样缓解与父母的矛盾;改变自己对于转学的不合理的认知,按时去上学。

远期目标与最终目标:走出孤独的心理阴影,改善和新同学的关系,学习和新同学友好交往的技巧,交到新的朋友;树立学习目标,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咨询方案

(一)与求助者协商选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这种方法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该理论有几个重要概念:(1)共同感受,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2)自动化思维,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3)规则,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二)时间安排

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在每周一、四下午17:00~17:50。

六、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评估,建立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

1.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一般资料。介绍咨询中的事项和规则。

2.根据收集资料,做出初步评估。

3.运用共情、倾听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4.第一次咨询主要是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技术,鼓励求助者倾诉。收集临床资料,通过对症状评估、分析,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二)第二阶段:实施合理情绪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第二次咨询:实施咨询方案

1.找出引起求助者情绪困扰的具体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同学都不喜欢我,在背后给老师打“小报告”。小学的同学都在别的学校,在班上我没有新朋友。老师不喜欢我,对我不和蔼。爸爸妈妈不给我转学,不关心我。

2.运用认知行为方法,与求助者一起探讨并制定行为计划。

(1)与求助者一起找出抑郁、自卑的原因,并分析困扰情绪的事件,使求助者领悟到是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有偏颇,才引起了抑郁、烦躁等情绪。

(2)请求助者客观评价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

为了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咨询师在修通阶段与求助者的不合理认识进行了辩论,帮求助者认识到以下几点:

a.是自己在班上违反班级的规定在先,同学给老师打“小报告”在后,不能一味怪同学打“小报告”。

b.小学的同学已经是过去的朋友,在新的环境里要结交新朋友,这样才不会感到孤独。要和新同学主动交往,而不是等新同学来和自己交往。

c.老师对我不和蔼,不喜欢我,因为我不认真听课,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喜欢学习认真、品行良好的学生。如果我一直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哪个学校的老师都不会喜欢我。

d.我要求父母给我转学,可是自己的成绩不好,别的学校不会接受,再说转学需要一定的条件,父母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为我转学。

e.我辍学在家就要去打工,打工虽然可以赚钱,但是我现在还在学习的年龄。耽误了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考大学和打工的前途不能相比,我不愿意像父母一样一辈子打工,那样很辛苦。我应该努力学习,争取考大学,将来过更好的生活。

(3)与求助者的母亲谈话,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把孩子关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父母不能满足必要的物质条件(衣服、鞋子)等想法和求助者的母亲进行交流。

3.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如下:(1)让求助者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2)要求求助者主动和新同学交往,关心、帮助新同学。(3)求助者放学后按时回家做作業,每天做完作业后和小学同学玩一会儿,没做完作业时不下楼去玩。(4)让求助者的母亲和求助者谈谈心,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让求助者的母亲每天放学时接孩子回家。(5)让求助者的母亲和父亲交流,告诉父亲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

第三次咨询

之前向班主任了解情况,知道求助者在课堂上能认真学习一些科目,能与个别新同学主动地交往,作业完成情况比以前好了许多。母亲按时接她放学回家。跟小学的同学和社会上的朋友来往少了。求助者感觉老师和同学们不再那么讨厌自己了。求助者告诉我,她妈妈给她买了新衣服和新鞋,她可以高高兴兴上学了。

咨询师通过举例,让求助者领悟到一件事,因为她自己的行为往好的方面发展了,所以同学和老师能够接纳她。如果她一直不愿和新同学交往,大家也没法和她做朋友。并且让她知道,以后有什么想法要和爸爸妈妈及时沟通,如果沟通不了,可以找老师沟通,但是不能不来上学。

(三)第三阶段:巩固提高咨询的效果

第四次咨询

也是最后一次咨询。班主任反映求助者的情况大有好转,脸上有了笑容,性格也活泼了一些,上课能够回答一些科目老师的提问,作业基本上能够按时上交,已经和班上有些同学经常交往,一起玩耍,也打消了辍学的念头,愿意好好上学。咨询师对她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导求助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随时随地、主动地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心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交流。

七、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认为自己基本上适应了新的班级和同学,情绪状态也明显好转,不再自卑、孤僻了,性格也活泼开朗了。能够和新同学主动交往,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2.咨询师的评估:经过观察及会谈,确定对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求助者衣着整洁,朝气蓬勃,性格开朗,脸上有了微笑,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在咨询结束后,该求助者摆脱了不良情绪,不再抑郁、自卑、心烦,打消了辍学的念头。

3.班主任评估:觉得学生变化很明显,能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正常交往,和小学同学及社会上的朋友来往少了很多。性格活泼了,能经常看到笑脸,情绪比较稳定,没有辍学和转学的念头了。

4.求助者的母亲评估:孩子最近回家后先做作业,晚上出去玩,回来得也比较早,和小学的同学、院子里的小孩玩得比较少了,性格也活泼了,在家带着弟弟玩,再没有提出转学和不上学的想法。父母也意识到以后要多多关心孩子,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

八、辅导思考

合理情绪疗法在家庭关系不和导致的一般心理问题中,应用非常有效。很多中学生面对和父母沟通不良,都会对父母产生怨恨,采取过激的行为来反抗父母。孩子需要畅通倾诉,倾诉过程也是一个平复情绪整理思维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适用于很多一般心理问题,行为改变可以使认知改变,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事情本身,疗程较短,效果良好。对于学生而言,自己的改变可以引起同学、老师、家长的改变,很多时候无需家庭咨询,为求助者节省大量时间和费用。

参考文献

[1]陶勒恒.心理咨询与辅导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2]刘晓明,李冬梅,孙蔚雯.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胡佩诚.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6.

[5]钱明.健康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四中学,金昌,737100)

猜你喜欢
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行为矫正视角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