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美”的声音
——声乐学习感悟

2019-09-20 01:46张正弦
歌唱艺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歌者歌唱声乐

张正弦

对美的探索,是人们从古至今乐此不疲的话题。诸多艺术门类中音乐的美最容易获得,但又最神秘,就像杜甫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白居易又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那么在声乐学习中对于声音的“美”究竟有没有一个相对确切的定义呢?作为一个非科班的声乐专业在读研究生,我从高中起一直坚持声乐的学习,为了追求更美的声音,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与领悟,与大家探讨、交流。

美的体现

美妙动听的声音,不仅来源于每个人独特乐器—声带,更是靠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的。声乐教育家沈湘说,要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因此,在唱好作品的同时,不能盲目追求音量和过度模仿他人的音色、音质。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自己的声音。

1.语言之美

在声乐作品中,语言作为情感的载体,它的声调起伏与音律搭配在一起起到了抒发演唱者感情的作用,也体现了音乐的美感。因此在演唱之前,我们必须要对歌词做一下功课。中国声乐作品大多来源于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我们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在学习《花非花》《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问》等中国艺术歌曲时,我了解到“五四”时期的歌曲的发音主要是以白话文为基础,在歌词上更多的是选用中国当时新创作的白话诗歌作品,风格雅致,因此在演唱时要注意音韵与意蕴的巧妙结合。而外国作品的歌词晦涩难懂,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规律,在发音咬字上需要我们逐字逐句的练习,还有外文所对应的中文含义也需要仔细理解。只有明确了歌词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处理。如意大利语中单词“tutto”里有双辅音,表示“所有”的意思,它的发音特点是需要在两个音节之间进行停顿。如果没有停顿,这个词则变成另外一个单词“tuto”,意思也变成了“研究所”,两个词的词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所以,音乐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声乐演唱中的语言要准确达意。

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不仅是通过声音的技巧来表现,还需要掌握语言的规律以及朗诵正音练习来表现。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与语言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字正腔圆”是指声乐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唱腔要圆润,而且吐字要清晰,让听众迅速了解到歌词内容。廖昌永作为大家熟悉的歌者,他的咬字吐字都具有极强的音韵美,在他的演唱中体现了歌唱技术的要求和语言表达要求兼顾的原则。如他的成名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唱段《快给大忙人让路》的歌词量大而密集,即使完整、流畅地朗读都不容易,而他不仅能吐字精准,还能将人物形象完美演绎。

因此,我们在唱歌前可以通过有效的朗诵练习,用声乐演唱的状态将这些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进行演绎。在歌唱之前,我习惯用饱满、清晰的状态将歌词朗读出来,从而养成在歌唱前开声的良好习惯,达到“字里传情”的目的。朗诵和声乐有着共通之处,兰皮尔蒂也曾说:“演唱的嗓音是从说话演变过来的。”那么,学唱一首歌从朗诵一首歌开始,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有的时候,我发现在说了一天话之后,并没有嗓子干哑的状态,这正是因为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会不自觉地深呼吸,减少声带的消耗。这也是在演唱时需要借鉴的,将朗诵时的放松状态结合到演唱中,张弛有度。在演唱一首作品之前,语言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作为歌唱的载体,也承担着情感的抒发,需要我们细细揣摩。

2.乐律之美

一首歌曲的诞生,有诸多要素,但有两样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歌曲的唱腔和节奏、节拍。王骥德在《曲律》中写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因此,要想唱法不落俗套,就需要我们在演唱中加入一些有特色的润腔。润腔,就是对声腔进行修饰、润色、加工。拿中国作品举例,很多都是具有地域性色彩的民歌,这就要运用到大量的润腔技巧。如雷佳在其“民族民间作品音乐会”上演唱的《杏花天影》,不仅歌词文笔细腻,并且作为一首古曲,它具有声律、韵律之美。雷佳演唱时,在原谱的基础上加入了倚音来润色,如“金陵路,莺吟燕舞”一句,使声音线条更流畅连贯,给人以古色天香、身临其境之感。

在歌唱中不仅要做到声音技巧处理的精细,还时常需要我们对歌曲进行强弱对比和感情变化的处理,这就涉及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问题。字头的发音需要找准发力点,要准确、清晰、有力,这样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在有些特定的情况下,字头要“重”,字腹要“满”,字尾要“轻”。如在演唱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中“我为你苦苦地思索”中的“苦”字,唯有唱出字头“k”,才能充分体现女主人公的悲伤与崩溃。另外,句末的“思索”二字都以“s”开头,也需要着重强调,这样才能体现女主人公在绝望中的无奈和挣扎之感。字腹,是咬字时至关重要的部分。掌握韵母发音,必须掌握好开口度的调节和延长发声的口腔状态。在行腔过程中,不论这个字的时值占几拍,都需要口腔状态保持统一,将字的韵腹保持到底。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开头那句“天上飘着些微云”中的“云”字;《我爱你,中国》中的“国”(guo)字中“uo”音节是撮口的状态,必须把“u”母音立住,还要注意字的收尾归韵。再如《玫瑰三愿》中“玫瑰花”的“玫”字,很多人如果不注意,就会唱成“mai”,这样往往会破坏歌曲的意境与美感。最后是字尾,字尾要唱得“轻”,便于与下一个字的字头相衔接,像串珍珠一样串联起来。汉语发音讲究归韵,唱歌也不例外,只有将字尾准确归韵了,字与字的连接才会自然,才能字纯、字正。

节奏、节拍是音乐的骨骼,它们直接影响着歌曲的情感表达。虽然说在演唱前,作曲家已经将歌曲的速度设定好了,但是真正的演绎还是要靠歌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处理。歌者对作品的速度和节奏把控,这也体现了歌者的能力,不同的二度创作会让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3.情感之美

古人云“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一首作品动听的演绎自然离不开歌者的情感诠释。歌唱中的情感抒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表达:首先是作品的乐律,欢快活泼的曲调表达愉悦的情感时,力度增强,声调高昂,时值变短,表演幅度增大;基调沉重的曲调表达悲伤的情感时,力度减弱,音色低沉、暗淡,表情迟缓、消极。情感是表演者和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要想唱好一首作品首先要打动自己,将自己切身融入作品想要渲染的情境中。我们在作品演唱之初,可以将个人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加入演唱之中,如此,声乐作品与演唱者的声音表达更贴合、准确。其次,演唱时的神韵也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声情并茂”,不仅要求我们有着高品质的歌唱技巧,也要有十足的情感表现力。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一字一腔都要能吸引听众,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黑格尔在《美学》中说:“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我想,好的声音必然离不开对情感的细致处理,只有读懂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能唱出动听的声音。

以我比较熟悉的歌剧《伤逝》的选段《不幸的人生》为例,演唱时要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段咏叹调是女主人公子君在走投无路时的一段内心独白,音乐声响起时就要抓住寂静、寒冷、凄凉和痛苦的基调,让“死一般的寂静”充斥整个舞台。B段中的四次“别了”要唱出层次,由弱渐强、层层递进,逐渐引入高潮部分(见谱例1)。在这首咏叹调中出现过三次子君的呐喊,三次呐喊层层递进,逐步使她内心的无奈与崩溃达到高潮(见谱例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第一次是无助的呐喊,演唱时可以在人物情绪范围之内释放出最大的音量;第二次呐喊是子君的怨恨,要唱到内心深处,虽然情绪很激动,但要控制好声音,不要唱得太强;第三次呐喊时则是由弱渐强,这是子君表现出对命运不甘却无力抗争的呐喊,充满了挣扎的痛苦,情绪和声音可以完全释放出来。最后一句点题—“不幸的人生”,应该唱到心灵的最深处,在弱声中仍然要表现出音乐的张力,将尾声收在高位置的、很小的点上,以情带声,这样的声音才会有内容,才能真正打动人。

谱例1

谱例2

美的误区

1.自我定位

在学习声乐之初,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声音有比较准确的认识与定位,懂得量体裁衣。首先要清楚自己属于哪个声部,自己的声音是柔和清亮还是强劲有力,选择与自己声带负荷相匹配的作品。一个男中音,如果按照男高音的要求来训练必然会失去自己的特色,肌肉也会形成错误的记忆,甚至不堪重负造成病变。在学习之初,我们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着手于一些短小的练习曲或者是艺术歌曲。不管是初学者还是长期学习者,都不能忽视基础发声练习的重要性,从一砖一瓦累积起的声乐大厦才会坚实牢固。

2.适度模仿

在声乐学习中,我们都有过模仿指导老师的情况,对于初学者而言,模仿可能是学习提升的最快途径。我认为,在模仿时应当吸取共通点,一定要适当。当听到与自己声部不同的指导老师范唱后,我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往老师的音色上去靠,而忽略了自己的嗓音条件和特点。范唱只是引导、启发的作用,而非强制性的规范。我的导师陈洁副教授是一名优秀的男中音,在他进行范唱时,我会去模仿他良好、积极的歌唱状态,而非他的音色,更有效的办法其实是模仿可以模仿的对象。每一位知名歌唱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特点,笔者早期就曾经通过模仿雷佳、王丽达的歌唱风格来进行提升,有的时候会发现,在模仿之余,那些课堂上老师强调的方法、技巧的羁绊仿佛迎刃而解,自己也歌唱得更轻松自如。这是因为对歌唱家的模仿使我们更注重情感表达,因此声音也更流畅、自然。这就是所谓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吧!

现在的学习条件很便捷,我们可以找来喜欢的声音范本,中外优秀的歌者,从模仿咬字、演唱姿态到音色,培养自己好的习惯,练得熟了,演唱时就会有新的创造。因此,模仿要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去借鉴,共通的是方法,而不是音色。在模仿中,我们还要加入自己的特点,运用好自己的独特乐器,唱出创新之处。

网络的发展,让我们能及时搜索到想要的资源,比如我搜索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的选段《漫步街上》,会出现2000多个相关视频。但是,网络上传播的音视频资料大多是经过后期处理的,这种声音与现场的声音大不相同,即使是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的音响资料,依然与现场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我曾经用手机录过一位歌者在音乐厅中的演唱,当时她的状态不是很好,有个高音的声音很紧,音质也很干涩,但我回头听录音时,却惊奇地发现声音质量非常好。还有一位我非常崇拜的歌唱家,歌唱技巧娴熟,她现场的音量不大,但声音很集中、很柔美,是典型的抒情女高音,然而她的录音却像戏剧女高音,十分的浑厚且富于激情。有时,我们对网络媒体中的音像资料进行模仿,往往只模仿到了表面,却忽略了精髓—可借鉴的歌唱状态和传递的情感内涵,这对演唱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3.歌唱状态

声乐学习苦练不一定会出成效,每个人的音色不同,悟性也不同,对于技巧的运用自然也不尽相同。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歌唱是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完成的,不仅是喉部的放松,我们整个身体的肌肉都要处在一个完整的放松系统里,发声练习和歌唱时体会自己是“软骨动物”,想象只有气息贯穿全身的感觉,“忘却”声带和喉头的束缚。但是,需要把握好练声的强度和时间,如果声音状态不好就要暂停休息,不要急功近利。歌唱归根到底是声带的运动,如果我们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气息阻塞,影响声带的闭合。因此,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摒弃一些不必要的力量,找准声音的平衡点,不去过分强音色和音量,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自如的歌唱状态。

小 结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我一直勉励自己笨鸟先飞,但有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学习方法错误,练习时间再长,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有时音乐修养的欠缺,也会导致我们的声音没有内涵和情感。

探寻美的声音,我们不仅要从歌唱本身入手,更要了解动听声音的来源,歌词的语言、创作背景知识,还要在歌唱前进行心理、情感等一系列准备。美的声音给人以舒适感、悦耳感,脚踏实地地唱好合适的声乐作品,才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追求的。不断训练、不断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这样才会在声乐学习之路上不断地提升。

猜你喜欢
歌者歌唱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草原人民的歌者——记蒙古族诗人包·布仁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者和履痕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