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与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9-09-20 05:24黄珍献贾光一
大学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雨课堂跨学科

黄珍献 贾光一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新型混合式教学工具雨课堂的出现为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向。课题组通过分析雨课堂的功能特征、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通过雨课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可行性。結果表明,雨课堂为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但从当下情况来看,雨课堂无形之中会增加教师的课外教学任务,在如何保证学生参与的独立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上,也有待雨课堂自身功能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52-03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跨学科创新性人才正在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习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强国战略,也越来越需求这种人才。跨学科创新性人才怎么样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关注。本文从现在的培养模式和现状分析了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问题,结合现在新出现的雨课堂,提出了笔者关于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议。

一、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现状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以跨学科为载体,多学科交叉模式,培养具有符合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和方式都是可以随时变动的,这有助于培养的专业人员更适合发展的需要。因此,跨学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自身的优点:1.这种培养模式是基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2.授课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具有更好的互动性;3.跨学科创新性人才来自不同专业院系和研究领域,所以在探讨问题时能从各个方面展开,具有更广的群体性;4.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是多重学科的综合,具有更深的综合性[2]。因此,开展交叉学科教学,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是我国目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互联网+”视域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在早期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人们主要强调实行通识教育,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建立与完善校企互动产学研合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3]。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一些新兴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例如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各种新型教学理念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然而,这些新兴的教学手段虽然丰富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单方向的模式,但是在教学效果上,教师或者学校还无法直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这些新兴的教学手段失去自身应有的价值。纵观国内高校在培养跨学科创新性人才中所做的各种改革和创新,笔者认为,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跨学科交流与学习氛围淡薄

现有的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教学模式或教学案例进行的大多都是单一学科的专业教育,跨学科综合知识讲授不足。此外,教师在讲授课程时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录播机器,学生在学习时面对的也不是教师,而是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因此这些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往往缺乏传统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可能出现的欢快气氛,很多学生缺乏坚持完成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偏低,跨学科知识交流与创新思维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二)学生的差异性得不到关注

学习基础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既会使学生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不一致,又会使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方式呈现多样性。但是,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统计数据,加上中国的大学生对发言提问以及师生交流不积极,所以教师往往很难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再采用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教学模式,将更不利于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仍然过度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输出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新兴的网络课程教学虽然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是对学生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非常有限,无法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或实验)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因此也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雨课堂简介

雨课堂是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并于2016年4月推出的一款新型的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智慧教学工具[4-5]。该教学工具将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等前沿的IT技术植入我们熟悉的微信和PPT软件中,在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者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不仅让师生之间的线上交流与线下互动变得轻松便捷,而且满足了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雨课堂在软件配置上比较简单,主要由手机端、桌面电脑端和远程服务器三部分组成。手机端和电脑端直接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远程服务器用于支撑系统运行和教学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决策。在实际应用中,学校不需要投入购买和安装任何新的硬件设备。教师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且仅需要安装一个雨课堂的PPT插件,就可以快速地将编辑好的课件通过手机微信端操作发送到对应班级学生的微信中;而学生仅需要一部手机,通过手机端的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雨课堂,其他的系统运行和教学过程大数据系统都在云端[6]。目前,雨课堂已被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7]、生活英语听说[8]、模拟电子技术[9]等单门课程的教学,且研究结果均表明,学生在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效率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效率。

三、雨课堂与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接

正因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而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与新的教学技术的涌现又势必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在此背景下,雨课堂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且也为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向。

(一)雨课堂的教学目标

雨课堂被视为一种混合式教学工具,它以我们熟悉的微信和PPT软件为操作基础,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使用起来都非常简单。与传统教学及其他新兴的网络课程教学相比,雨课堂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了“弹幕式”课堂讨论、“不懂”按键、课堂习题应答、幻灯片同步与“手机课件”推送等功能。与以教定学且易忽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传统教学形成鲜明对比,“雨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将教学模式由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向课下自主学习与课堂积极讨论进行转变,教师亦由课堂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进行转化[10],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二)如何通过雨课堂实现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

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逐渐形成广博、开放、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最终具备跨学科思维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新推出的雨课堂主要从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个方面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与微课、MOOC等网络资源的有机结合,将更有助于跨学科资源的整合、推送以及全过程数据化实践(或实验)教学的开展[7],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1.课前导学

教师是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参与者和反馈者。教师的跨学科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要求来看,教师既要丰富学生的单学科专业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的融会贯通,学会在学科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社会生产实践中也可以看出,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运用综合的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得到解决的。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培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合理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作为移动教学工具,雨课堂可以让教师在课前将多种跨学科学习资源(包含微课、习题和语音讲解等)进行整合,并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图,然后推送到学生微信供学生查看学习,还可以通过课前的选择题、主观题、投票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掌握程度,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使雨课堂成为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跨学科整合资源学习平台。

2.课堂教学

教师在电脑桌面端点击PPT菜单栏中的雨课堂并选择“开启雨课堂授课”,选择课程或班级,确认“开启雨课堂”,大屏幕出现课程二维码,学生通过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课堂教学。通过雨课堂,教师可以将讲授的幻灯片逐页发送到学生手机端,使全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即时保存课件而不再忙于抄写和拍照。同时,每页幻灯片都设有“不懂”和“收藏”按键,学生可以将上课过程中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标记,并匿名反馈给教师,教师会根据匿名“不懂”数据的反馈调整授课节奏,并就有关问题予以重点讲解;对于有价值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点,學生可以通过点击“收藏”按键进行收藏。

教师在放映幻灯片时可以打开“弹幕”功能,让学生通过手机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呈现在屏幕上,开展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这明显不同于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个人发言。特别是对于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上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班级,所以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多种多样,这样更利于开放学生的思路,实现跨学科思维的交流与贯通。采用雨课堂,教师还可以开展随堂限时测验,让学生通过完成课上操作与应用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帮助教师实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PPT+黑板+微信”灵活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使雨课堂轻松地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11]、大学物理实验[12]等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3.课后作业

课堂教学结束后,雨课堂会向教师手机端推送包含参与课堂人数、习题正确率、弹幕内容以及“不懂”反馈等数据内容的“课后小结”,教师可以根据该“课后小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向学生推送课后作业。作业形式既可以是试题分析,也可以是实践(或实验)活动。对于后者,学生需要录制成视频或做成PPT模式再发送至雨课堂平台,供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在跨学科教育中,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跨学科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大学教师接受的都是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跨学科知识积累严重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多提供不同学科专业的培训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跨学科知识交流,教师自己更应该加强不同学科微课、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跨学科教育思想与综合知识能力水平。

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的真实性问题。雨课堂的课外学习与知识拓展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课前导学与课后作业都是通过互联网在线完成的,缺乏有效的监督,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如何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真实性,还有待培养机制的完善与雨课堂多功能的开发。

四、结语

雨课堂是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次技术革新,通过雨课堂,教师既能随时随地地将各类跨学科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推送给学生,又能高效地组织各种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雨课堂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因材施教。当然,作为一款新型的教学工具,雨课堂在与高等教育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对接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运用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增加和提高自身的跨学科文化知识与素养,以及对学生的监督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开发。

[ 参 考 文 献 ]

[1] 娄延常.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月理性选择[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2] 胡恩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3] 丛友忠.高等学校跨学科教育的理论与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5] 张国培.论“互联网+”背景下的雨课堂与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

[6] 卢行伟,田茂毅,李庆.基于微课和雨课堂的大学计算机混合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6).

[7] 肖安宝,谢俭,龚付强.雨课堂在高校思政课翻转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8] 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9] 李晓英,王晓兰,曾贤强.雨课堂对《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

[10] 多依丽,付晓岩,海军.“雨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7(12).

[11] 戴亦军,何伟,袁生,刘中华,贾永,韩管助.“互联网+”背景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8(3).

[12] 潘小青,侯春菊.翻转课堂和互动教学在物理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7(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雨课堂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