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域下女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研究

2019-09-20 05:24王红彬
大学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手机依赖女大学生

王红彬

[摘 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可以探讨女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成因及应对措施。项目组采用整群抽样,从长沙地区抽取817名在校女大学生,使用手机依赖量表(MPA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的筛查率为54.22%,总均分(42.92±11.58);手机依赖者和非依赖者,无论是总均分还是各因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具有鲜明的女性色彩。女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不容乐观,建议从社会性别角度给予心理疏导和帮助。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大学生;手机依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89-0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8.02亿,其中7.88亿为移动用户,98.3%的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在互联网用户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24.8%[1] 。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娱乐短视频的兴起,共享出行的增多,手机在线课程的推广,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信息获取的高效快捷,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干扰学习、降低睡眠质量、影响现实人际关系,还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拇指腱鞘炎等一系列问题。

手机依赖是指由于过度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2]。“手机依赖症”导致的时间浪费、学业荒废、亲情淡漠及安全风险等负面效应已成为高校亟待矫正的重要课题[3]。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学者们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尽管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研究样本,二是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男女大学生在手机依赖行为的形成和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别文化烙印,现有研究缺少这一角度的思考,不利于从源头上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本研究试图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项目组在长沙3所本科院校中,随机整班抽取大学一、二年级女生进行调查,年龄集中在17~20岁,共发放问卷85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817份,有效率为96%。随机抽样测试的同时收集每个测试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等统计特征资料。

(二)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以梁永炽编制的手机依赖量表(MPAI)为测量工具[4]。该量表共有17题。采用1-5级评分,症状从“从不”(1分)到“总是”(5分)。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四个维度。失控性(1-7题)指个体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的行为;戒断性(8-11题)是指个体无法适应不能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的不良情绪等反应;逃避性(12-14题)指利用手机逃避现实世界,使用者沉浸在手机网络世界中;低效性(15-17题)指过度使用手机导致较低的学习或者工作效率。若被试总分达到40分,即8个项目选“总是”,则可以判定为手机依赖者。总分越高,手机依赖越严重。

(三)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对有效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女大学生手机使用总体情况

在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日平均使用手机时间超过10小时的占总人数的8.9%,8~10小时占18.1%,6~8小时占26.2%,4~6小时占31.6%。从月手机话费情况看,35.3%的女大学生每月话费低于50元,55.1%每月话费在50~100元之间,9.7%月话费超过100元。在女大学生使用手机目的方面,人际交往需求排第一,占42.7%,娱乐消遣排第二,占27%,学习工作需要占 20.7%,打发无聊时间占7.6%。 微信好友的数量上,100个以上的占34.5%,60~100个的占24.5%,20~60个的占24.5%。在手机网购频率使用最高的平台选择上,淘宝遥遥领先,占90.7%。

多选题方面,关于“最近一年手机功能使用最多的前五項”,在18个备选项中,除了接打电话外,排前五位的分别是QQ微博、追剧看电影等、微信如刷朋友圈、听音乐K歌、网上购物。“手机网购买的最多的商品前三项”,在8个备选项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鞋帽服饰饰品、彩妆护肤品、食品零食。“手机阅读时浏览最多的前五项”,在16个备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每日新闻资讯、娱乐八卦、流行时尚、美容护肤瘦身、旅游美食等。

(二)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群体与手机非依赖群体比较

按照手机依赖量表(MPAI)评分标准,参与本次调查的817名女大学生 MPAI 总均分为(42.92±11.58)分,其中443 名女大学生(总分超过40分)被判断患有手机依赖综合征,占 54.22%。374名被判断没有手机依赖综合征,占 45.78%。二者无论是总均分还是各因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得分情况如表 1所示。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与手机非依赖者相比,有手机依赖倾向女大学生常花更多的精力在QQ微博(非—79.7%,有—84.2%)、追剧看电影(非—62.8%,有—64.6%)、网上购物(非—32.1%,有—40%)等事情上,并且表现更高频率的有玩游戏、拍照如自拍摄影、观看或录制视频等;更低频率的有查资料上网课、看电子书等。

手机阅读时,相比非依赖者,手机依赖倾向女大学生常花更多的时间在娱乐八卦(非—49.2%,有—64.3%)、流行时尚(非—49.2%,有—57.1%)、美容护肤瘦身(非—44.4%,有—55.3%)信息的浏览上,并且表现更高频率的有阅读言情类小说、心灵鸡汤类文字;更低频率的有阅读人文历史、健康养生等方面内容。

手机网购时,相比非依赖者,手机依赖倾向女大学生更愿意花钱购买鞋帽服饰饰品(非—90.6%,有—93.0%)、彩妆护肤品(非—60.4%,有—72.5%)、食品零食(非—55.9%,有—64.8%),更少花钱购买学习用品、专业书籍等。

三、讨论

(一)女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心理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女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具有鲜明的女性色彩,集中反映了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对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的建构,其主要特征有:

1.以“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为特色的手机工具性依赖

关于女大学生最青睐的手机品牌,30.4%的人选择OPPO,23.3%选择VIVO,20.7%选择华为,12%选择苹果。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女大学生购买手机时考量的重点通常是手机能否带给自己感官上的愉悦,是否符合自己的品位和偏好。手机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也成为她们向他人展示、炫耀自己身份的符号和工具。OPPO和VIVO坚持不断创新手机拍照技术,致力于为年轻一代打造外观出众、拥有愉悦用户体验的智能产品,成为最受“95后”年轻女大学生喜爱的智能手机品牌。可以说,女大学生对OPPO和VIVO手机品牌的选择过程,既是物理的消费过程(如手机的性能和质量),同时也是文化(品牌符号附带的意义)的消费过程。

研究表明,在微博、微信、人人网上,男生比较关注事业发展,爱交流工作学习心得、拓展人脉,女生则更关注生活细节,爱晒心情,喜欢自拍。自拍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心理强化的过程。绝大多数女生钟情于用手机拍照记录和分享生活(吃饭、逛街、旅游、生病等),随时随地记录不同时段、不断变化的自己,筛选场景,修饰美化拍摄效果,然后一键传到网上。手机自拍照已成为女生表达自我、提升自信和吸引他人关注和肯定的有效方式。调查显示,47.9%的女生经常发布自拍照到朋友圈,47.4%的女生会经常点击好友发布的自拍照。自拍满足了女生分享和交流的愿望,让平凡的普通大众也有机会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手机网络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传统对话模式,让女性获得了更多平等展现真实自我的机会。

2.以“宣泄情感、互动交流”为诉求的手机人际依赖

调查数据显示,在女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方面,人际交往需求排第一,占42.7%;娱乐消遣排第二,占27%。身处充满压力、诱惑与挑战的时代,“95后”女大学生很容易被情绪左右,产生焦虑、烦躁与不安情绪。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里,女性一直被看作是家庭的看护者和照顾者,被期待和被鼓励“善解人意、细心周到、善于沟通和表达情绪”。女性因此比男性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练习情绪相关技能,并发展有关情绪敏感性和情绪表达的信念和价值观[5]。情感丰富、心思细腻、抗挫能力较弱的特点,使不少女生面临心理问题时较少“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更多采取“情感求助与宣泄”的被动方式解决。手机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正好为她们随时随地向他人倾诉情感、缓解心理压力、寻求社会支持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以熟人社交为基础的微信朋友圈满足了女生分享、宣泄、纪念、表演等各类愿望,其评论和点赞功能又让其体验到极大的安全感和存在感。以抖音APP为代表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凭借其优良的观看效果和极具个性化的互动传播体验,让许多年轻的女大学生沉迷其中。

3.以“弱化職业竞争、回归家庭角色”为导向的手机娱乐依赖

4G手机的普及和Wifi网络的应用,使手机下载收看视频成为常态。调查数据显示,“最近一年手机功能使用最多的前五项”中,追剧看电影排第二。女生使用手机追剧看得最多的分别是国产剧(50.2%)、韩剧(16.6%)和美剧(14.2%)。国产剧中最爱看的是青春偶像剧(39.3%),韩剧中最爱看的是浪漫唯美的爱情剧(37.8%)。以大学校园为背景,以“美好爱情”和“真挚友情”为卖点的偶像剧,其情感诉求尤其容易打动女性观众的心。韩剧和中国文化同根同源,其倡导的仁人、孝亲、乐群的儒家精神让人倍感亲切,剧中新鲜养眼的俊男靓女形象、浪漫唯美的爱情元素确实让不少女生着迷。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模式,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的身份认同困惑导致的焦虑,使不少女生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视为理所当然。相比男性,女性更浪漫感性,富有想象力,更容易受到他人暗示的影响。影视传媒中传递的 “幸运的灰姑娘、优雅的家庭主妇”等幸福女性形象,扭曲了女生关于“成功”的定义,使得不少女生自动降低职业目标,把回归家庭角色,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视为“本分”。

4.以“时尚、性感美女形象”为风向标的手机购物依赖

调查表明,手机阅读时,女大学生十分关注流行时尚和美容护肤瘦身方面的内容。“手机网购买的最多的商品前三项”中,鞋帽服饰饰品、彩妆护肤品位居前列。20.6%的女生表示看到心仪的东西会控制不住地买买买,是名副其实的“剁手党”。手机网购便捷、高效、实惠、选择余地大,深受女生欢迎。身处重视颜值的“看脸”社会,相比购买学习用品,女生更愿意花钱购买服装、饰品和美容产品来装扮自己。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男性更重视外表的倾向导致不少女生对身材长相过度关注。“性感迷人,才艺出众”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美女的标准。不少大学女生热衷减肥瘦身,学习护肤和化妆知识,一方面是通过对自己身体的印象管理,提升自信,增加在同辈群体中的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是向主流审美标准靠拢,满足他人注视(大众媒体所代表的男性视野),顺应社会规范的过程。

在不合理的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社会规则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常常对自身的价值取向、角色定位和人生规划缺乏积极的认识,失去了本来可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6]。

(二)对策和建议

1.培养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别意识。相关主管部门应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主流媒体从业人员进行社会性别培训,提高其表达性别平等意识的能力。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营造有利于女性独立意识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7]。

2.培养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强化女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女大学生对新媒介的批判、解读和使用能力,弱化媒介的负面影响[8]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文明使用手机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学生逐步树立文明使用手机的意识,规范手机使用行为。同时应大力开发手机的学习功能,建设好课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增强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把学生从手机上吸引过来[9-10] 。如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打造“网络+课堂+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课堂,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理解、启发等,彼此共享双方或多方的知识、观念、见解,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师生关系,还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都着眼于男女生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缺乏性别差异的分析和性别教育的引导,部分内容甚至强化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因性施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身的性别特点,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克服社会化过程中由刻板的性别文化对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11] ,及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律意识和自警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4.借鉴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理论,对手机成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按照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观点,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女性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传统及权利关系的体现。在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可以尝试通过赋权,尊重女性经验,在认知和行为矫正的基础上,从个体与社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手机成瘾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尽早摆脱手机分离焦虑。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 王小運等.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3.

[3] 张玉胜.克服手机依赖症贵在自省[J].长沙晚报, 2015-01-15.

[4] 黄海等.手机依赖指数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5):835-838.

[5] 李飞.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J].社会心理科学,2014(2):168-172.

[6] 李敏智.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79-80.

[7] 张朔.大众传媒的性别视角—以中国妇女报《传媒守望》专栏为例[J].新闻战线,2008(10):32-33.

[8] 孙琳琳.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出路[J].今传媒,2011(11):132-133.

[9] 董前进 邓乐乐. 大学生课堂玩手机调查及对策初探[J].大学教育,2018(9):225-228.

[10] 欧先交等. 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调查及应对措施[J].大学教育,2017(3):158-162.

[11] 郑朝琳. 社会性别视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 (3):74-77.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手机依赖女大学生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