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育“时空”素养的历史课堂

2019-09-20 14:12张文件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时空初中历史素养

【摘 要】历史教学应该彰顯“时空”素养,具体而言:开阔眼界、重构内容、融合人文,力求沿着“时”的经度实现古今对接、古今融合、古今碰撞;沿着“空”的纬度实现图文印证、古今印证、中外印证;力求在课堂上让历史“生活化”,达成知识的延伸。

【关键词】“时空”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1-0050-03

【作者简介】张文件,江苏省东海县黄川中学(江苏东海,222300)教师,一级教师。

一、“时空”素养的内涵及历史教学价值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时空”素养的观念应该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本维度,是理解历史内涵的一个重要观念。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时间与地域纵横相连地去认识、解读、思考。

提升学生的“时空”素养,需要教师以人为本地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阶段性目标,要开阔历史教学的视野,不能停留于教材浅层,应注意整合教材内容,集中教材资源来支撑“时空”素养。“时空”素养的融合实质是“人”“文”的融合,在培养过程中要尊重生命个体,引领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从时空的维度综合认识、思考历史问题,以反思、观照现实问题。

二、“时空”素养关注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一)以“时”为经度,纵向拉近历史

“时”“空”恰如纵横的经纬线,立体、网状地勾勒着历史史实,沿着这纵横两线,既可以系统地纵向勾连历史进程的轮廓,又可以横向地在祖国大地上感受不同地域同时演绎着的历史史实,以“时”“空”为纲,把握历史,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整体地、宏观地认知历史。

1.古今对接:沿着“时”轴踏上历史的节拍。

以往中学历史教育总是局限于“历史”,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现在”作参照,就总搞不明白那段历史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事。所以以现在为起点连起古今的时间轴,就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具体的、真实的、可“触摸”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倒溯形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世界当代史开始倒溯,继续往前是近代史的发展与动荡,再往前是近代史的形成与确立(即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设计近代社会的确立、发展、终结三个主题,以这种形式实现古今对接,让学生了解感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现实出发,从时间的“横轴”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整体认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轻松跨越时空,紧跟时代步伐。

2.古今融合:借助“影院”穿越历史的天空。

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障碍,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拉近古今的距离,实现古今的融合,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华等历史内容,讲述邓世昌黄海海战、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北洋水师》《集结号》等影视剧,结合影视画面讲解人物、事件、历史背景。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切身体验的过程,自然理解得比较深刻。

3.古今碰撞:借助“评价”实现古今的互动。

历史也有育人的担当,要在历史的学习中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还要让其学会通过认识历史审视未来,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而“评价”历史人、事正是实现这一担当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澶渊之盟”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宋代的岁币外交”。通过思考、评价,学生可以对那段历史有一个理性认识,在评价、比较中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的科学观点,形成对家、国应有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以“空”为纬度,印证历史的足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国家、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域名称、周围环境、范围大小都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迁,在讲到相关地域的历史事件时,如果不明确那片地域与现实的位置关系,学生就无法联系实际,也就不会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关注古今差异较大的地域,力求与现实建立联系。

1.图文印证:搭建历史与地域的对话。

历史地图是历史时空的客观反映,它能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例如,在讲“丝绸之路”时,由于涉及的地点名称比较多,学生识记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出示丝绸之路地图(如下图),带着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沿着地图来梳理。

该地图不仅把重要的历史信息都直观地表现出来,还反映出文字之外的许多内涵,如路线的曲折、路途的坎坷、开拓者的精神、历史的辉煌等等,这些都将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积淀,从而提升学生的“时空”素养。

2.古今印证:搭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出示历史地图不仅可以把历史内容直观固化到地图上,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通过古今地图的对比,引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家国,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时,可以分别呈现秦时的地域图与当前我国地图,通过古今地图比照,搭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对学生知道古今地名区别,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历史内容,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3.中外印证:搭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世界不同地域的地图,实现古今中外的对话,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讲《古代大河流域文明》时,教师可以把世界几大河流图汇总展现给学生,在地图上自西而东依次对中外的河流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这种系统而直观地解读,有助于学生建立整体的、系统的认知,实现深度学习。

(三)沿“时空”的经纬,创建古今融合的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增强教学的亲切感、真实感,让学生学好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突出“时空”元素,让历史丰厚学生学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眼界,培养家国情怀。

1.浸润历史,由现实还历史以“生活化”情境。

历史教学应努力消除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隔阂,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整合,教给学生一种真正“有生活”的历史。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变迁》一课中,教师以“奇闻播报”的形式出示“美国研制会飞的汽车和烹饪机器人”两则新闻,让学生据此思考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状态及变化、影响。思考后学生再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说”新闻,其他学生观看后表达自身感受。通过现实的活动,切入历史的内容,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2.创设思辨时空,拓展知识的延伸性。

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历史课堂的时空跨越和变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让学生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交流与探讨。例如,在讲《社会生活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古代的三跪九拜和近代的鞠躬、握手等礼节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就此谈自己的看法。当然讨论过程中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视角、阅历、感受谈自己的认识,由于经历不同,认识差异较大,在这样的差异中学生的辩论意识一下被激活,在辩论中学生相互启发又产生了很多有质地的认识。借此引发开来,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的历史领域。

猜你喜欢
时空初中历史素养
跨越时空的相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