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

2019-09-21 05:44口述整理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谢晋历史

□ 口述: 整理:

1983年12月12日,在谢晋的人生中发生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那天,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三创作室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慎重讨论并通过了谢晋的入党申请,并接受他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好多年。

忧国忧民,坚持党的文艺路线

谢晋只是全国数千万党员之一,但是导演的身份注定他将会用特别的方式来表达拳拳爱国爱党之心:他以胶片记录历史,用镜头反映社会,毕其一生而不懈怠。

在文艺界,谢晋有这样一句话令人耳熟能详:“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历史的忧患感,要像太史公写《史记》那样,要像屈原、司马迁、杜甫和曹雪芹,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对民族充满责任感、忧患感和使命感。”他把自己的创作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历史与人民的甘苦连接在一起。辉煌导演生涯五十余年,他执导作品数十部。在其众多光彩夺目的电影作品中,不乏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对民族的进步极具时代意义的力作。这些作品或宣传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表现着浓烈的爱国心、民族情,对历史有着深刻的反思。

通过中国电影史上的“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窥见谢晋对于文艺的追求。为了拍摄这部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历史影片,他特意重新深刻地学习了党的历史。在艰辛的创作过程中,他多次研读毛泽东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经典著作,最后甚至将其引入到影片拍摄的阐述中,并提炼出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保证的主题思想。事实上,谢晋早期的很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信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贺礼片《黄宝妹》,就是一部宣传性较强的影片。影片将上海一名先进的纺织女工搬上银幕,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谢晋执导生涯中唯一的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则在轻松诙谐中配合了广播体操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谢晋的作品里同样流露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然会关心他的祖国与民族的历史。”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时,谢晋便对外宣布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但他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弘扬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而是将视角放得更为宽广,要唤起民众对民族与国家未来的思考,“要做历史的、立体的沉思,不要做平面的、概念的表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爱国主义上,要对民族、对后代做一个冷静的沉思”。正是影片中展现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沉思,让民众吸取昨天的教训,从而激发今天的爱国行动。

谢晋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被誉为其艺术高峰之作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反思三部曲”,正是对他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这种对历史的反思,折射出了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当党中央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时,谢晋便开始了其“反思”的创作。他的“反思三部曲”,以现实主义见长,把人物命运同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史,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号角回声、文艺复兴的精神写照。这些电影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积极投身社会,勇于开拓创新

在艺术创作之外,谢晋还热衷于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并且实践探索了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

谢晋一直想用自己的方法来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1993年,谢晋在上海成立了恒通明星学校(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中国影视界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对后辈的培养过程中,谢晋特别注重锤炼学生的能力。“他不会因为学生的优秀而提防着你,也不会无谓地恭维你,像暖房里的花朵保护起来,而是把你放到风口浪尖,让你自己去锻炼。”谢晋四大女弟子之一的武珍年回忆说:“当初我在拍《高山下的花环》时,他让我一个人到云南出差一个月,要求完成八大任务。我到云南时,车也没有,人也不认识,我只能自己想办法到野战军14军去,再一步步到团里边,找外景和群众演员,体验生活。他就是这样来培养我们的。”

1995年,谢晋出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在《2008分之1》这部公益短片的创作中,谢晋向影视学院全体学生发出创作剧本的倡议,对于最佳创意,他个人自费奖励1万元。那次入选的剧本也正是一名学生的创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谢晋热爱公益事业,每当社会需要他时,他都义不容辞。在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谢晋当即向他所任职的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分别捐款5万元。他积极参加拍摄的公益短片《2008分之1》,也为抗震救灾募捐摇旗呐喊。

独具人格魅力,激励鼓舞他人

我们从谢晋身上感受到的,除了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谢晋从来不吹嘘自己,即使在家里也一样。对于得了什么大奖,他也不是很在意。他低调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他的大儿子谢衍,生前在外面从来不会扛着父亲的大旗,跟别人说他是谢晋的儿子。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谢晋特别注重口碑。这不仅是他对电影的要求,也是他对剧组的要求。武珍年回忆说,当年《高山下的花环》在各地的首映获得圆满成功。当时,山东省委、省政府特地宴请了剧组。剧组成员在大厅里跳舞唱歌,都很高兴,唯独谢晋不在。当他们准备去吃夜宵经过谢晋的房间时,谢晋从房间里出来,把他们拦住:“你们乐什么乐,吃什么夜宵!”然后转身走回了自己的房间。武珍年随即跟着谢晋进了房间,代表全体剧组成员向他赔不是。后来她发现,谢晋正在看李存葆的《十九座坟茔》,书里描写的是山东人民的艰苦生活,所以谢晋当时心里一定很难过,以至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这是谢晋自己的话,他把它挂在家里的墙上。独立的人格是谢晋一生的艺术底线,他从来不为钱而追逐商业利益,更不为五斗米折腰。

谢晋为了他热爱的电影事业倾其一生,把生命的激情燃烧到最后一刻。他一年四季,走南闯北,没有几天是待在家里的。所以,他过世之后,他的房间还是保留原样,就像他又出差去了一样。

谢晋一生所拍摄的电影,从前期的爱国主义特色到后期反映人性的主题,都始终紧随时代步伐,结合党的文艺路线和艺术创作规律,以自己一贯的人生态度,通过电影来表现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思考,胶片内外都显露着他独特的人性光辉。

猜你喜欢
谢晋历史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影中人
缅怀谢晋导演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