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膜在绿芦笋上的应用

2019-09-24 01:01俞可欣张旭娟李文略施建军施渭尧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笋尖嫩茎测产

俞可欣,张旭娟*,李文略,施建军,施渭尧

(1.杭州佳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28;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萧山棉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202)

芦笋(AsparagusofficinalisL.),别名石刁柏、龙须菜,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的芦笋产业发展迅猛,到2017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9.3万hm2,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37%,其中浙江种植芦笋3 333 hm2。浙江多为设施芦笋,采收期主要集中在3—5月、6—7月和10月,而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春节则芦笋供应紧张[3]。因此,通过各种栽培措施,实现芦笋提早上市,对提高芦笋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农用地膜覆盖是一项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墒、除草、促早熟、增产的效果[4-6]。研究表明,塑料地膜和小拱棚可提早绿芦笋采收期11~20 d左右,并显著提高芦笋产量和产值[7-8]。目前萧山地区冬春季多采用小拱棚或PE地膜覆盖保温栽培。小拱棚覆盖需揭膜采收,但PE地膜会阻碍嫩笋抽出,需借助人工破洞,且极难降解,造成土壤结构破坏、板结,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下降[9-10]。生物降解膜具有普通地膜相似的增温保墒、增产效果,同时在自然条件下因微生物作用而引起降解[11-13],可有效解决残膜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

目前对生物降解膜在萝卜、玉米、花生等作物上的应用研究已相继展开,但在芦笋上的应用尚未见报。为此,本课题组采用上海弘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全生物降解膜,初步研究其对土壤温度和芦笋早春萌发、春季产量的影响及其降解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杭州市萧山区围垦十一工段芦笋种植基地进行,该试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试验以6年生芦笋为试验材料,品种为丰岛1号。土壤为砂壤,通气性好,土壤有机质含量107.2 g·kg-1,速效磷、全氮、全钾含量分别为164.5、533.3、123.5 mg·kg-1,pH值为6.8。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置2种覆盖方式,即生物降解膜、可降解麻地膜,以小拱棚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在2018年12月21日完成芦笋清园工作后进行覆盖处理。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土壤温度监测。在芦笋打破休眠、进入萌发期前开始监测不同处理的土壤温度,采用ZDR-20土壤温度记录仪。

芦笋早春萌发情况调查。调查不同处理的出笋时间、出笋数量。

嫩茎产量和品质测定。从2月10日开始测产,连续测产24 d,将测产分为4阶段,每阶段6 d,即第1阶段从2月10—15日,以此类推。芦笋嫩茎抽出地面37 cm达到采收标准。

芦笋分级。分级标准参考文献[14],并作部分改进。1级,嫩茎靠基部(离土表1 cm处)的直径≥1.1 cm,笔直,顶端笋尖鳞片紧密,绿色;2级,嫩茎靠基部的直径≥1.1 cm,较直,顶端笋尖鳞片散开,绿色;3级,嫩茎靠基部的直径0.8~1.1 cm,笔直,顶端笋尖鳞片紧密,绿色;4级,嫩茎靠基部直径0.8~1.1 cm,较直,顶端笋尖鳞片散开,绿色;5级,嫩茎靠基部直径≤0.8 cm。该标准中,1~4级为商品笋,1和3级为优质笋,5级不具备商品性。

降解膜降解情况调查。覆膜1个月后观察生物膜和麻地膜的降解情况,之后每7 d观察不同降解膜的开裂情况和对芦笋嫩茎抽发的影响,分别于冬季覆膜时和春季揭膜后称取5 m长降解膜的重量,由两者的比值计算出降解膜的降解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利用SPSS 23.0软件Duncan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芦笋出笋时间和出笋数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相比小拱棚而言,覆盖生物膜有利于芦笋打破休眠、提早萌发;1月14—21日各处理的出笋数量均明显增长,其中,生物膜处理增长渐缓,麻地膜处理增长迅速;1月21—28日各处理的出笋数量差异增大,表现为小拱棚>生物膜>麻地膜。

表1 不同覆盖对芦笋出笋时间和出笋数量的影响

2.2 对芦笋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前期(第1时期)产量以生物膜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中后期(第2,3,4时期)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

同期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图1 各处理不同时期小区芦笋产量

由表2可知,单日芦笋产量表现为生物膜>麻地膜>小拱棚;日均采笋数以小拱棚处理最高,差异不显著;单支笋重以麻地膜处理最高。

表2 不同覆盖对春季芦笋产量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表3同。

2.3 对芦笋品质的影响

芦笋品质的好坏决定其经济价值的高低。由表3可知,各覆盖处理下芦笋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生物膜覆盖处理的1级笋率超过50%,显著高于麻地膜和小拱棚;生物膜和麻地膜覆盖处理的笋粗>1.1 cm的占比显著高于小拱棚处理;笋头紧密度最好的是生物膜覆盖,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笋商品率均大于98%,且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覆盖对春季芦笋品质的影响

2.4 土壤温度监测

从图2可以看出,土温监测期间(1月8日出笋至3月5日测产结束),不同处理间平均温度表现为小拱棚>生物膜>麻地膜,但差异不明显。生物膜与麻地膜覆盖处理较小拱棚土温下降差异不明显,这可能与降解膜降解程度低有关。

图2 出笋后土壤温度变化动态

2.5 田间降解情况

经观察,生物膜和麻地膜在芦笋开始抽生时仍未开裂,嫩茎无法自主顶破地膜,易弯曲变形,商品性下降。其中,生物膜质地脆且透明,可人工辅助破洞,而麻地膜韧性好且不透明,需费人工。随着气温升高,棚内温度过高,芦笋易散头,因此,试验在3月25日统一揭去各处理的覆盖膜。

表4 不同覆盖膜的田间分解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生物膜覆盖处理有利于芦笋早春萌芽抽生,比小拱棚提早2 d;1月14日之后出笋数量表现为小拱棚>生物膜>麻地膜。结合土温结果可知,土壤温度高低可能会影响芦笋的萌芽与抽生。

研究还发现,生物膜覆盖处理对测产前期芦笋增产效果高出其他处理,中后期增产效果差异不明显。同时,生物膜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1级笋率和笋头紧密度。

生物降解膜在芦笋休眠期间降解程度低,能发挥保温功能。生物膜在前期变化不大,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开裂,降解明显好于麻地膜和对照PE膜。本次试验是在大棚设施内实施的,生物膜降解速度较慢,揭膜时仍处于开裂期,但降解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生物降解膜在芦笋上的应用,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生物膜对芦笋产量和品质都有提升作用,且易降解,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笋尖嫩茎测产
叶用黄麻新品种帝王菜4号
小麦测产迎丰收
在寂静中奔跑生长
在寂静中奔跑生长
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嫩茎转录组分析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天上的小诗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天上的小诗
文冠果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