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的“半官方”角色

2019-09-24 03:11高舒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国文化遗产

【内容提要】国际学术界已约定俗成地使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美国政府一方面拒绝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另一方面构建了事实上三足鼎立、自成一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本文探究美国多种性质机构共存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从其三足鼎立的保护机构、“民办公助”的运作思路、实践案例“史密森尼民俗节”着手,讨论在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半官方”角色——史密森尼学会与“民办公助”运行模式,以期为处于纵深发展阶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国 文化遗产 史密森尼 半官方 民办公助

2016年,恰逢原文化部对外联络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签署谅解备忘录,首次选拔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赴史密森尼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The Smithsonian Center for Folklifeand Cultural Heritage)进行业务交流,本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入选。2017年,本人派驻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以该中心研究员身份(2017)进行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并有机会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运行模式展开人类学意义上的参与式调查。

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设置有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不同,美国政府一方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8年启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现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名录名册项目)持不同态度,未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未颁布类似日本、韩国、中国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甚至未设置有专门的文化部。另一方面,尽管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未行单列,也没有单独的提法,但实质上,在日常讨论和运用中纳入了“文化遗产”“遗产”的相关表述。鉴于此,后文所涉美国相关保护机制内容的论述,涵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将从保护机构、运作思路、民俗节案例着手,探究美国自成一统的多种性质机构共同服务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详解其中具有“半官方”角色的史密森尼学会“民办公助”运行模式,以期为处于纵深发展阶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三足鼎立的美国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尽管国际学术界已约定俗成地使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但美国政府坚持不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8年启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现发展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名录名册项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与我国等许多国家积极加入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作为核心成员国、当时教科文组织头号会费缴纳方反对并拒绝加入。进而,2017年10月12日,美国国务院进一步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将从2018年12月31日起,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美国拒绝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态度,与其对待本国国内各族裔的文化保护需求的态度并不一致。事实上,它也跟随着国际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着力应对着现代社会对其传统事项的冲击,以不同性质的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of Congress)、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ationalEndowment for the Arts,简称NEA)、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三足鼎立,共同实现对本国文化事务的管理,形成了实质上自成一统的文化遗產保护机制。

其中,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美国国会的附属图书馆,位于华盛顿特区国会大厦正东处,目前藏品总数1.3亿(包括0.29亿书籍、0.12亿照片、0.58亿件手稿)。作为美国最大的稀有书籍珍藏地点,也是全世界藏书量公认的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该馆利用馆藏为国会服务,官方性质浓厚,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重要决策由总统任命的图书馆联合委员会通过,日常性工作由馆长组织实施,同时也为其他政府部门、到馆的读者和学者服务,并通过馆际互借为各研究图书馆服务。该馆作为参考咨询中心、国际交换和国际互借中心、全国目录中心、各国政府出版物和联合国资料收藏中心、国内外馆际协作中心和图书馆学研究中心,为国会、政府、学术界和一般读者提供了国际文化遗产方面的充分资料,也向社会提供信息数据化时代的网上服务。公众可以便捷预约、获取关于各种文化遗产最新动态的信息情报,以保证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种种需要,成为了美国实际上的国家图书馆,也是研究和获取文化遗产历史资料和新近资讯的重要信息资源库。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出现于1982年,目前下设有与文化遗产业务相关的民俗和文化艺术(Folk & Traditional Arts)项目。笔者曾于2017年11月拜访该项目负责人克利福德。墨菲(Clifford Murphy)并参与了该年的项目成果发布,了解到这个项目从1982年开始在美国实施,支持突出的国家遗产持有者,从1983年起设立国家遗产奖(NmionalHeritageAwards,简称NHA),1994年起体现为国家遗产奖助金(National HeritageFellowships,简称NHF)形式,支持国内广义上的民俗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执行方,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力求通过国家遗产奖助金的颁发,让大众认识这些卓越艺术,鼓励人们继续为国家传统艺术遗产做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将其与中国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经费情况进行比较,认为:1.从基金的资助方式上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按照国家非遗名录体系,给予国家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0元人民币的固定经费,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情况另给予配套,数额不限,而美国的国家遗产奖助金只由国家一级政府发放,至于在各州是否配套经费,自行决定;2.从基金的资助对象上说:相比中国的国家级项目原则上历史过百年,国家级传承人应家族传承三代以上,数据体现国家级传承人平均63.29岁的年龄而言,美国的资助对象不设传承年限等门槛,老中青年、社区集体均有入选,相对灵活;3.从基金的资助类型上说:相比中国已经入选的3068位国家级传承人“一以贯之”地终身获得的每一年度20000元人民币资助而言,美国国家遗产奖助金的经费预算规模很小,资金额度只能以申报方的年度计划为限,给予一次性的资金支持,因此每年度只能征选少量人员,其单批次获选人数尚不及中国单批次的百分之一,例如2017年美国国家遗产奖助金获得者只有8位;4.从资助基金的结项形式上说,每年度的美国国家遗产奖助金获得者要组织并参与一场向社会公开的演出或说明,这样的“成果汇报”多数情况下采取朴素的方式,以获得者们自己主持、组织、呈现的方式公开发布,公众可以到现场或通过网络实时收看和回播。总体而言,美方国家遗产奖助金虽然在力度和强度上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关经费投入还有差距,但是其每年一次评选的频率和覆盖民众的广度也值得注意。

如果说上述两方均被冠以“国字头”,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联合体——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则是美国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特殊的一方。它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的个人遗赠捐款,于1846年根据美国国会法令创建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由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副总统、3名参议员、3名众议员和6名非官方人士组成董事会,维持日常运转,因此定位特殊。史密森尼学会总部位于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拥有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国立美国艺术博物馆等19座博物馆,9个研究中心、美术馆和1所国立动物园以及1 365亿件艺术品和标本,领导着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等国家研究中心、天文台及科学实验室。其中,与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是笔者所派驻的史密森尼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以举办享誉世界的国际民俗文化节——史密森尼民俗节(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而著称,直接负责和参与组织美国、且不限于美国的文化遗产工作。

在上述多机构共同服务于美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中,如果说,国会图书馆(LibraryofCongress)、国家艺术基金(NationalEndowment for the Arts,简称NEA)、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man Institute)具有不同的组织性质,“国”字头的前两方政府属性强烈,作为美国唯一由国家政府资助、社会资金捐赠建立的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尼学会,则具有特殊的“半官方”性质。

二、史密森尼学会的“半官方”角色与“民办公助”

美国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自于纳税人的各种税收支出,出于“政治献金”“商业交易”等法律限制,政府不能为了筹集运营经费而接受一些项目的雇佣,包括动用国家资源进行商业性研究,也不能随意接受其他企业和个人的偶然性投资和捐赠,而史密森尼学会作为一家社会资金捐赠建立的“半官方”博物馆机构,则合理合法地成为特例。

(一)“半官方”角色

史密森尼学会的民间性根源于成立学会的第一桶金——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的遗产捐赠。他于1828年逝世前,决定把价值50.8万美元财产遗赠美国政府,建立一个增进和传播人类知识的学会。学会不属于美国政府,所有权属于个人,但是政府可以将史密森尼学会作为保存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的地方,把国家收藏品放置在史密森尼学会的系列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中。这决定了学会在“半官方”身份之外,先天具备了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基因——民办公助。

如今史密森尼学会的“半官方”性质依然主要通过美国政府托管史密森尼基金,学会和政府相互合作与制约来维持。在经费上,由于美国政府将国家收藏品转交给了学会保管,学会成为国家收藏品的托管人,国会每年必须向史密森尼学会提供一定的财政拨款。尽管这笔用作管理和维护国家收藏品的拨款主要来自于捐赠者詹姆斯。史密森尼的财产投资收益,但意味着美国政府给予史密森尼学会這样一个庞大的民间学会以美国国家博物馆群的正式职责。而史密森尼学会中一家家分列予国家广场两侧的带有国家标签的历史、自然、航空、艺术博物馆、动物园、研究中心,加之副总统、最高法院院长赫然在列的董事会决定了这个民间学会,实质上具有的官方决策和参与、协助的性质,以及它展现本国和其他族群传统艺术,研究、展览、保护和传承人类传统知识及艺术的权威职能。而这种在日常运行中逐渐增长的“国家”意识,无形中强调了史密森尼学会在整体运作上“民办公助”的双重性。

(二)“民办公助”运行模式

如今,从美国国会公开的议案和史密森尼学会的组织计划中,可以看到藏品一托管、研究一经费,分属两方,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几十年里流畅运转。但随着时代发展,学会系列博物馆和研究中心的增加、访问人员数量的持续增长,进行展览、展演和研究的阶段性支出明显增多,美国政府管理的经费运行紧张。在2016-2018年里,政府努力缩减花费,积累投资收益,也由财政部运用史密森尼的财产进行再投资,依然不能覆盖学会的整体开销。当前的花费不能被全部满足,而花费需求还在继续,这个时期,“半官方”的史密森尼学会先天具有的“民办公助”模式,再一次体现出主动性和灵活性。

史密森尼学会通过《史密森尼学会研究规约手册》等设置规定,员工的日常生活开销不能计入学会的运营成本。进入史密森尼的各个对外机构,会发现学会整个机构不设置员工食堂等内部福利设施,提倡自带午餐,部分博物馆里开设面向参观者的餐厅和纪念品商店、影院,但是员工用餐、使用纪念品、观看纪录电影等均需照常付费;遇到各个工作部门的集体活动,甚至像史密森尼民俗节这样的大型国际活动,印制文化衫等文创产品,都对外销售,鼓励员工以向该项活动捐赠的方式,自行购买以示支持;此外,在学会各大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都设置写着“捐赠(donation)”的投款箱,继续号召社会民众捐款;此外,史密森尼的各研究中心也在拓展研究的商用价值,如与BBC合作拍摄了著名的《蓝色星球》等系列纪录片,如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的世界音乐重镇“史密森尼民风唱片”(SmithsonianFolkways Recording)、拉夫林兹勒民俗档案馆(Ralph Rinzler Folklife Archives andCollections),向大众出售唱片,完成委托档案项目,补贴运营经费。

以上这些做法,在保证学会的运作和人员开支的非盈利原则下进行,实现了“通过展示鲜活的文化典范达到公众教育”的目的,得到了工作人员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已逐渐成为史密森尼学会通过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共同展示当代文化传统的惯用手法。而民间捐赠资金的最初和持续参与,运用“民办公助”的运行模式,决定了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会只要征求理事会的同意,由民间力量来灵活办理,而不用通过政府系统复杂的申报手续,更直接、迅速地满足研究者和观众的需要,更广泛地推进科学传播和民众教育措施。

三、从“民俗"走人“民众生活”的史密森尼民俗节

作为世界博物馆领域的领头羊,史密森尼学会的“民办公助”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美国文化遗产保护运行模式,了解储存和展示国家族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又一种方式。但史密森尼学会的业务还在发展,正如创始人詹姆斯。史密森所希望的,“将说明、展示和活动结合在一起,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拓展更多的功能”,“半官方”性质推动着学会不仅仅满足于被动的国家收藏,更希望直接活态地传播民俗、展现民众生活,催生了一年一度的史密森尼民俗节的出现,也使它成为学会中运行得最为活泼、成熟的文化遗产项目。

史密森尼民俗节,设置于学会成立初年,由史密森尼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直接策划组织,定位为“在国家广场上进行活态展示的民俗盛会”。民俗节以“民俗”为名,实际包含了几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样态类型,也使它承担了传播各个国家和各族群文化的功能。发展到今天,史密森尼民俗节已不是单一展示和民俗活动,还对每年主题国(事项)进行珍贵的学术纪录资料梳理,呈现极其专业的音响、视频报道。这一点,得益于同属于史密森尼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的另外两个重要部门,即美国最早“世界音乐”唱片公司——民风唱片(Folkways Recordings)和收藏有早期美国音乐学家Alan Lomax“歌唱测定体系”等初始资料的拉夫林兹勒民俗档案馆(Ralph Rinzler Folklife Archivesand Collections)的档案资源。而与史密森尼学会的属性相一致,这两个部门原先都是由个人创办,后转入史密森尼学会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的。

(一)“folklore”走入“folklife”

如今,在世界同类活动中举旗抓杆的“史密森尼民俗节”首办于1967年,旨在宣传和尊重世界上不同种族的民间艺术遗产。它的学术与娱乐性并重,影响力遍及五大洲,堪称现今全世界公认的影响最大的民俗文化节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民俗”原意,使用“folklore”一词,但民俗节将民众“folk”与生活“life”造出了一个组合新詞“folk-life”,后约定俗成,进一步去掉连字符,正式变为“folklife”,确定为了英文名“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与史密森尼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The Smithsonian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一致。民俗节依然是国际上公认的那个史密森尼民俗节,但“folklife”替换了“folklore”,“民众生活”替换了“民俗”,实际也见证着1967年以来,对于民俗节观念的内涵外延的不断拓宽。

20世纪60年代创办史密森尼民俗节,是为了引导国内关注社区文化遗产,最初十年的主题是美国本土社群(Native AmericanCommunity),如土著人社区、少数民族社区、移民社区等,尤其是印第安人群体。详见下表:

从1982年开始,民俗节的活动主题,逐步关注特定国家文化特征(FeaturedCountry),出现了第一个主题展示国——韩国。此后,民俗节与许多国家合作,以每年单一主题国或者合作主题国的形式,开展夏季民俗活动,影响扩大到全球范围,也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民俗节”标杆。目前已经有来自全世界的两三万名音乐家、艺术家、表演艺术家、手工艺人、工人、厨师、民间故事讲演者展示过他们的技能、知识以及审美,体现了其所在群体的特定传统和创造活力。

(二)民俗节里的中国场景

最初的史密森尼民俗节,以民俗为载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的文化形象,如今更逐步贴近多元的全球民众生活。在这样的平台中,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子?

从20世纪初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已经使中国充分赢得了一个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平台,国家文化部门也在努力创造属于国民的、创新的、开放的、共享的、人文的中国形象。2014年夏天,史密森尼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史密森尼民俗节(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项目与我国原文化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等共同合作,在美国国家广场上成功举办了为期两周、主题为“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的民俗文化节活动。

史密森尼民俗节“中国”主题策展人金素瑾(Sojin Kim)博士和民风唱片总经理辉伯。西博斯(Huib Schipper)博士让我了解到2014年第48届史密森尼民俗节的策划和施行情况。民俗节的主题、展区和项目内容事无巨细,2014年也是如此。提前一年(2013年),负责人吉姆。多伊奇(JimDeutsch)博士、金素瑾(Sojin Kim)博士等就多次来到中国进行项目调查,和中国专家、学者及各级政府一起挑选节目,经过与中国驻美大使馆等多方多轮会议的修改,直到这些预想的节目内容和人员逐一最终确定下来。

在我对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的公使衔参赞李鸿女士的采访中,她也提到,中国政府希望以“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这一主题展示、讲述中国人的生活样态,考虑到中国的布展方式与美国习惯的方式有所不同,对演出的人员和节目的选择原则也有所不同,中国政府也投入了最大的努力,进行了多轮的双方会议讨论。

最终,来自中国15个省市的8项舞台表演节目和16种手工艺在民俗节期间得以展现。围绕着团聚与平衡的思想,中国展区设计了9个板块,如“春去秋来”“养于地”“朝向天”“升月阁”“五香厨房”“大家一起做”等。这一次民俗节里所有的中国式建筑材料,包括来自香港的竹质花牌,都是由中国专业人员运到华盛顿特区后,在国家广场的草坪上进行现场搭建的。民俗节现场的讲解团队,是由国际公认的五位中国民俗、人类学学者,加上在美国的十几位学者组成的。李鸿公参说,中国民俗文化如此大规模、长时间、体系较完整地呈现在美国观众面前,这是首次。而除了汉族的浙江婺剧团、福建泉州木偶剧团,还有苗族、侗族、羌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艺术家现场表演,并与观众互动,为美国民众打开了一扇看中国的别样窗口,吸引了近百万名观众。

在我看来,每年夏季六七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上举办的全球所期待的、持续两周的史密森尼民俗节,实际上延续了史密森尼学会“半官方”以及“民办官助”的运行模式,它让民众、学会和中美政府参与其中,以各族裔文化、多元文化、公共社区服务等文化政策形式,强调和维护各族裔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政府和民间、官方与非官方机构的文化交流和紧密合作,以一场活动的形式,实现了树立民众生活群像的意义,可谓四两拨干金。在2017年,史密森尼民俗节50周年的时期,主办方再次邀请了中国河北吴桥的杂技团等,时至今日,民俗节与中国的合作还在继续。

结语

纵观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代表官方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确保了政府行为的规约性,史密森尼学会作为“半官方”的代表,以館藏、人员、学术为抓手,在近两百年历史中,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联合体,维持着文化遗产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资源信息的日常运转,充分证明了社会参与的灵活性。借助于史密森尼学会在社会力量参与以及国民文化自觉意识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学会进一步致力于民俗节,以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响应民众的兴趣所在,回馈捐赠,使之便利地接触本国和其他族群传统艺术,参与维护、支持文化事业,而这种方式产生的良性循环,又一次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民间捐赠和投资投入到文化遗产领域,实践本国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使这个“民办公助”的美国案例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教科书意义。

不论属性,三足并立,实现政府和民间、官方与非官方机构的政策设置和紧密合作,强调和维护各族裔多元文化传统的多样性,是对我们的启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已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总结评估的基础工作阶段步入“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比较和思考中美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运作机制时,也不妨考虑到“民办公助”的可能性,对国内一直期待的充分“民间支持”“社会参与”有所推动,对我国一直依靠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保护、财政压力偏大的运行机制有所补充。文化属于人民,为人民而生,为人民所用,美国自成一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史密森尼学会“半官方”角色的参与和“民办公助”的运行模式,也许能够为处于纵深发展阶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成为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力的又一途径。

(责任编辑:高舒)

猜你喜欢
美国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