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概念场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

2019-09-25 10:08陈思常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魏晋盒子时期

陈思,常萍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盒子”是一个常用词,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曾用多个不同的词语指称。本文通过考察文献,并参考《说文解字》《玉篇》《汉语大词典》《古辞辨》等字典辞书,拟定8个“盒子”概念场成员:匮、椟、匣、匣匮、函、奁、函匣、合(盒)。“盒子”概念场各词位主要有[+体积不大][+盖][+材质硬]等语义特征。对这类词语,目前只有《古辞辨》从共时角度简单辨析了部分单音节词语[1]。另外,冯赫对汉语量词“合”与“合(盒)”进行了历时考察[2]86。我们尚未见到对“盒子”概念场历时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的文章。本文通过考察先秦至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典籍,揭示“盒子”概念场内各词位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共时分布情况,探究其消长变化的动因。

一、“盒子”概念场的历时演变

本文根据“盒子”概念场成员在文献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分先秦、两汉、魏晋至宋、元明清4个时期分别进行考察,梳理其历时演变过程。

(一)先秦

先秦时期,“盒子”概念场有“椟”“匮”2个成员。《说文》:“椟,匮也。”[3]117考察的9部先秦文献中,“椟”出现14次,“匮”出现7次,“椟”是先秦时期的主导词。例如:

(1)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

(2)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5]

(3)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王翼日乃瘳。[6]

(4) 玉与石而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7]327

《说文》:“匮,匣也。”[3]268例(3)、例(4)中,盛放对象是简册、玉、石,可见“匮”的体积不大。胡德生指出“匮”“匣”经常混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唐[8]8。例如:

(5)即日昏时,衣黄衣,持匮至高庙,以付仆射。[9]1033

“持匮”表明“匮”能随意拿起,说明上古和中古时“匮”既小且轻。《汉语大词典》:“匮,后多作‘柜’,大型藏物器。”[10]98此说值得商榷,因为释义忽视了其自身形体的发展,“匮”经历了由“盒子”到“柜子”的语义演变过程。

查阅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9部文献典籍,“盒子”概念场成员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先秦时期“盒子”概念场成员的使用情况①

由表1可知,先秦时期主要用“椟”“匮”表示“盒子”这一概念,其中“椟”是主导词,使用频率是“匮”的2倍。

(二)两汉

两汉时期,“盒子”概念场成员除了“椟”“匮”外,新增加了“匣”“函”“奁”“匣匮”“函匣”5个词位。两汉时期,“匮”成为主导词。例如:

(6)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11]

(7)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12]

(8)使人函封汉使节置塞上,好为谩辞谢罪,发兵守要害处。[9]957

(9)关候士吏搜索,得珠十枚于继母镜奁中。[13]

(10)功曹是宪客,为宪所讽,夜杀人,断头着奁中,置厩门下,欲令储去官。[14]

同时,“盒子”概念场开始出现同义并列的复音词“匣匮”“函匣”。考察的文献中“匣匮”出现3次,“函匣”只有1例动词用法。例如:

(11)故民人以垣墙为藏闭,天子以四海为匣匮。[16]11

(12)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17]

(13)大夫曰:“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16]11

“匣匮”“函匣”是由两个近义词凝固而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它们的出现也表明“匣”“匮”“函”至少在东汉时期使用较普遍。

东汉时,“匮”多在史书中出现,具有一定书面语体色彩。例如:

(14)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9]1033

(15)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9]1063

例(15)“黄金万斤者为一匮”表明西汉时开始出现体积略大的“匮”,但还不像我们现在的立柜、衣柜那么大。“自汉世至隋唐,日常所用柜子多呈长方形,下有四足,柜顶中部有可以开启的柜盖,并装有暗锁,柜身以乳钉作装饰。”[8]8

查检两汉时期8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典籍,“盒子”概念场成员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两汉时期新增加“匣”“函”“奁”“匣匮”“函匣”5个成员。东汉时“匮”成为“盒子”概念场的主导词,“匣”“奁”数量呈增长趋势。复音词“匣匮”“函匣”由于泛指“盒子”,在系统中数量不多,“盒子”概念主要由对应的单音节来承担。

表2 两汉时期“盒子”概念场成员的使用情况

表2(续)

(三)魏晋至宋

魏晋南北朝,新增加“合(盒)”表示“盒子”义②。例如:

(16)叶子雌黄一两,研细,用纸筋泥固,济小合子一个,令干,勿令泥厚,将药入合子内,水调赤石脂,封合子口。[18]

(17)中主日日饷以食物珍果,并其器皿合匮,悉留之,既而纯银果合都尽,用稜合钩物,皆却而不受。[19]982

“合”至宋代写作“盒”。考察的5部宋代文献中,“盒”出现7次,用例不多。例如:

(18)关中种谔亦畜一剑,可以屈置盒中,纵之复直。[20]

(19)入银、石锅内,入蜡并麝香、松脂,熬少时,以瓷盒器盛。[21]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盒”也出现2次。但是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盒”并非该时代应有语言成分。例如:

(20)即命取床后盒子开之,取金枕一枚。[22]

(21)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23]5031

“匣”在魏晋至宋占绝对优势,是“盒子”概念场的主导词,能产性很高。例如:

(22)琉璃砚匣,终日随身。[25]

(23)北朝书诏,白纸写,用御宝印,浑金镀匣子盛,锦托裹。[19]421

“函”在唐宋时期多用来盛放经书,佛经语言中较多用“函”盛物。例如:

(24)存没诗千首,废兴经数函。[23]7700

(25)将置舍利于铜函,又有光若香炉,乘空而上。[26]

隋唐五代后,“奁”的数量反超“函”,共出现153次,除秦汉时期已有的“镜奁”外,还出现“妆奁”“药奁”等多种组合,还有量词用法,能产性较高。例如:

(26)宝箧拏红豆,妆奁拾翠钿。[23]8255

(27)赐药一奁,银器千两,彩千匹。[19]358

查检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函匣”在魏晋至宋总共出现3次,魏晋南北朝出现1次,隋唐五代出现2次。虽然比两汉时期有所增加,但用例较少,可能与单音词“匣”“函”生命力很强有关。例如:

(28)常以此泥封诸函匣及诸宫门,鬼魅不敢干。[27]

(29)然余为南漳守,命工为函匣筒鞸。[28]

(30)帝取之,常封函匣,以避邪魅。[29]

表示“盒子”义的“椟”在这一时期所考察的文献中用例很少,魏晋南北朝没有出现,隋唐五代出现6次。“椟”表示“棺材”义用例数量增加,且有“棺椟”“槥椟”等合成词。“匮”共出现56次,其中《抱朴子内篇校释》《一切经音义》中出现33次,分布不平衡,使用量减少。唐代出现体积较大的“匮”,如“药房更造一立柜高脚为之。天阴雾气,柜下安少火”[30]。

查检魏晋至宋具有代表性的13部文献典籍,“盒子”概念场成员的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魏晋至宋“盒子”概念场成员的使用情况

由表3可知:魏晋南北朝新增加表示盒子义的“合”,宋代写作“盒”。“匣”在魏晋至宋期间一直是主导词。“函”的用例在魏晋南北朝多于“奁”,隋唐至宋“奁”构词能力较强,使用数量开始超过“函”。隋唐五代之后,“匮”“椟”由于自身义位的演变和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基本丧失能产性,文献中仅存的少许例证,多是先秦词语的继承④,其发展呈现消退趋势。

(四)元明清

元明清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盒”异军突起,迅速占据“盒子”概念场的主导地位。元代“盒”在北方已经反超“匣”,南方还是以“匣”为主,明清时期,“盒”在南北方都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沿用至今。

考察的文献中,“匣”出现了339次,“盒”出现了654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新词语产生,且可带“子”和“儿”缀,组合能力很强。例如:

(31)预先叫玳安封下许多赏封,做一拜匣盛了。[31]673

(32)这副甲是他的性命,用一个皮匣子盛着,直挂在卧房中梁上。[32]

(33)我这盒儿里装着一碗儿双红胭脂,一匣滴珠香粉。[33]

(34)此是《陈琳抱妆盒》杂剧,今日庆贺,唱不的。[31]365

“盒”在元明清时期功能扩展,开始替换其他成员的用法。“妆盒”的大量出现预示着“妆奁”“妆匣”的存在危机。

“函”表示“盒子”义的用例大大减少,《全元戏曲》中只出现1例:“将一函经手自翻,一炉香手自焚。”[34]“奁”所搭配对象范围开始缩小,多指“香奁”“妆奁”,且“奁”引申出“嫁妆”之义⑤,并组合成“妆奁”“房奁”等复音词,例如:

(35)香罗带,玉镜台,对妆奁懒施眉黛。[35]

(36)大户知不容此女,却赌气倒陪房奁,要寻嫁得一个相应的人家。[31]10

《全元散曲》中“妆奁”多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出现了44个用例,而表“嫁妆”义的用例较少,这可能与散曲没有宾白科介,内容多为抒情、写景有关。

查检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12部文献典籍,“盒子”概念场成员的使用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元明清时期“盒子”概念场成员的使用情况

由表4可知:元代是转折期,明清时期“盒子”概念场成员保持元代形成的格局。元代“盒”超过“匣”成为新的主导词,“匣”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合”“匮”“椟”元明清时期基本退出“盒子”概念场。“函”在这一时期较少表“盒子”义,“奁”在元明清时期数量仅次于“盒”“匣”,但是主要指梳妆镜匣,较少用来盛放其他物品。

二、“盒子”概念场的共时分布

现代汉语中,“盒子”概念场只剩下“盒”“匣”2个成员,“盒”为主导词。检索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后发现,“匣”出现了177次,“盒”出现了225次。“匣”的组合能力没有“盒”强,多盛放书、印、灯、钱等,有一定的年代感。而“盒”则能够盛放绝大多数体积不大的东西,适用范围极广。“奁”“函”“椟”等语素化,仅仅保存在书面语合成词中,如“妆奁”“石函”“买椟还珠”等。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共时分布是历时演变的结果。考察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涉及的36个地区方言,“盒子”概念场成员的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官话地区从北到南呈现多用“匣”—“盒”“匣”并用—多用“盒”的局面。南方的赣语、闽语、客家话、粤语都只说“盒”不说“匣”。宋代材料《梦溪笔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盒”出现7次,2部书的作者沈括、刘师文都是南方人。所以我们认为“盒”产生于南方,由于读音和“匣”相近逐渐向北方渗透,并形成南北通用的局面。另外,“盒”“匣”并用多出现在省会地区以及不同方言区交界地带,如乌鲁木齐、西安、长沙、成都、太原等省会城市,处于吴语包围中的绩溪,地处吴闽交界的金华等。这些地方经济相对发达,交通较便利,语言易接触,存在“盒”“匣”并用的现象。“匮”现在作“柜”,在大部分方言中表示“柜子”,不属于“盒子”概念场,但是贵阳方言中有复音词“柜柜”,雷州方言中有“柜仔”,二词均表示较小的盛物器,“柜”已语素化。丹阳和广州方言中,“盒”也只存在于复音词“盒盒”“盒仔茶”中,其他地区一般用词语“盒儿”“盒子”。表5中“其他”一列中为剩下的4个概念场成员,它们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与口语性成分结合的能力较差,未存留于现代汉语方言中。

表 5 “盒子”概念场成员的共时分布⑥

注:东、胶、兰分别是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的简称。

三、“盒子”概念场演变动因

通过对“盒子”概念场成员历时和共时状况的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我们认为“盒子”概念场成员的消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外部原因

1.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消亡都会影响“盒子”概念场成员的变化。“奁”在先秦时还未出现,汉代女性重妆容服饰,“奁”指专门盛放梳妆用具的匣子,以区别一般的“椟”“匮”“匣”。汉代出现了“玉匣”一词,指汉代帝王的葬饰,像铠甲形。一部分“匣”退出“盒子”概念场。另外,不同社会阶段文化心理和价值倾向的差异,也会导致概念场成员数量的变化。唐诗追求辞藻的典雅,会有意选用一些古词,如“匮”的能产性不高,唐代却用了28次,宋元各用四五次,相差悬殊,这可能和唐人的文化价值取向有关。

2.求新求异心理

“椟”“匮”“函”“奁”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产生,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跟新兴的口语成分的组合能力较弱,逐渐被淘汰。元代俗体“盒”取代“合”而成为正体。“盒”是新兴的、专表“盒子”义的词,深受语言社团的欢迎,与口语成分密切结合,产生诸如“花盒”“烟盒”等新词语,并成为现代汉语“盒子”概念场主导词。汪维辉指出:“一个词用久了以后,常常会被一个新的同义词所取代,许多词看来是这样的。这也许跟语言使用者的喜新厌旧心理有关。”[36]413“盒子”概念场的演变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认知规律。

(二)内部原因

1.复音化和语言经济性原则的抑制

在汉词语汇复音化的推动下,概念场成员可以互相组合,构成“匣匮”“函匣”等词语;也可以和其他表材质或用途的语素组合成“剑匣”“妆奁”“银盒”等复音词。限于篇幅,上文仅选取2个“盒子”概念场合成词作讨论,而实际语料中,组合搭配十分丰富。《汉语大词典》中由概念场成员组成的部分并列复音词的释义如下:

“匣匮”指匣和柜。亦泛称同类型的藏物器具。

“函匣”指盛物的匣子。

“奁匣”指陪嫁的镜匣。

“盒奁”指盛放菜肴果品的盒子。

“匣匮”“函匣”泛指“匣子”,由特指到泛指,符合人类认知发展规律,但会形成同一时代有多个复音词和单音词表达同一概念的情况。这种违背语言经济性原则的现象也恰恰表明了复音化经历了一个“混乱—有序—规范”的过程[37]。“奁匣”“盒奁”均指某一种用途的匣子,由泛指到特指,表意精确。在复音化不断趋于规范以及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上述复音词均未保留至今,在某个时期发挥一定作用后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搭配组合能力较强的单音词“盒”与“匣”。

2.词义发展与内部竞争

(1)词义负担过重。“词汇系统可能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词义的分担来不断求得系统内新的平衡。”[36]413“函”在《汉语大词典》中有10个义项,表示“盒子”义的“函”元明清时开始减少,就是因为其较多地表示“包含”“书信”等意义,负担过重,逐渐卸任“盒子”义。“合”在《汉语大词典》中有60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义已经消失或被其他词替代,“合”的“盒子”义被“盒”取代。

(2)词义引申。自身词义引申虚化,不再属于“盒子”概念场,从而导致“盒子”概念场部分成员消退。汉代“椟”产生“小棺”之义,该义侵入“棺材”的部分义域,之后“椟”表示“盒子”义的用例减少,能产性降低,“椟”逐渐成为“盒子”概念场的边缘成员。“奁”本指盛放梳妆用品的匣子,后来词义引申,转指嫁妆,也使“盒子”概念场中“奁”的用例逐渐减少。

(3)内部竞争。某些词词义扩大,功能扩展,在竞争中,生命力弱的成员被排挤出去,被功能强大的词取代。“匣”产生之后生命力极强,除了一些新的组合搭配外,之前与“奁”“函”组合的一些词语,如“镜奁”“石函”,也可以用“匣”来表示,如“一旦远别离,镜匣掩清光”[38],“下面石匣里面,头盔衣甲,兵书宝剑”[39]。

四、结语

“盒子”概念场主要有匮、椟、匣、匣匮、函、奁、函匣、合(盒)8个成员。在历史发展中,有能指的替换,也有所指的变化。能指的替换,如古今字“匮”与“柜”、“合”与“盒”,后者通过添加形符增强表意明晰性,从而替换前者。异体字“柙”“籢”等被“匣”“奁”取代。所指的变化,如“匮”上古和中古指体积较小的盛物器,唐代才指较大的“柜子”。《汉语大词典》:“匮,后多作‘柜’,大型藏物器。”[10]981此说值得商榷,因为释义忽视了“匮”自身形体的发展,它经历了由“盒子”到“柜子”的语义演变过程。

“盒子”概念场历时演变轨迹大致是:先秦时期出现“椟”“匮”,“椟”使用频繁;两汉时期在沿用先秦“匮”“椟”的基础上,新增“匣”“奁”“函”“匣匮”“函匣”5个词位,但“匮”是主导词;魏晋至宋代,“合(盒)”出现,“匣”占据主导地位;元明清时表示“盒子”义的“合”“匮”“椟”在口语中逐渐消失,“盒”超越“匣”成为新的主导词;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剩“盒”“匣”2个成员,其中“匣”多用于书面语。方言中使用“盒”的地区数量是“匣”的2倍,“盒”产生于南方,由于读音和“匣”相近逐渐向北方渗透,并形成南北通用的局面。“盒子”概念场内成员的演变是社会发展、求新求异心理、复音化和语言经济性原则的抑制、词义发展和内部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释:

①主要查检了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爱如生数据库、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等电子语料库,所选例句均逐一核对纸质版原文。

② 表示“盒子”义的“合”在汉伶玄《赵飞燕外传》中出现1例量词用法,“文犀辟毒箸二双,碧玉膏奁一合”。量词一般是由相应名词转喻而来,在名词之后产生。考察后发现名词“合”魏晋时期才出现,故汉代出现量词“合”是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的。历代学者多认为《赵飞燕外传》是伪书,其成书年代也颇有争议。本文对“合”之“盒子”义出现时代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赵飞燕外传》成书不会早于魏晋南北朝。

③ 爱如生数据库“敦煌文献库初集”《龙兴寺器物历》第3432页有对应的影印版原文。

④ 元明清时期亦然,“匮”“椟”多是古语的遗留,基本丧失能产性,下文元明清时期将不再讨论“椟”“匮”。

⑤ 《汉语大词典》中“妆奁”词条引例出自《三国演义》,引证过晚,可以提前到元代。

⑥ 表5中方言区按照方言地图从北向南依次列入,方便对比南北分布差异。

猜你喜欢
魏晋盒子时期
有趣的盒子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寻找神秘盒子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