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 中埃德蒙的职业选择

2019-09-27 02:08张懿琳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埃德蒙奥斯丁牧师

⊙张懿琳 王 芳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朱虹主编的《奥斯丁研究》中收录了利奥纳尔·特里林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一文,文中写道:“在一封信中,她说她收到了《傲慢与偏见》的第一批样书,情绪十分高昂,还说,‘现在,我打算写点别的,换换体裁——写写国教牧师的任命问题。’”这就是《曼斯菲尔德庄园》 (以下简称《曼》)。因此,说《曼》的主题是“国教牧师的任命问题”大抵是不会错的。在《曼》中,奥斯丁通过埃德蒙的职业选择,把经济、政治,以及不同人物的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汇聚在一起,把“国教牧师的任命问题”这一宏大主题,写得十分精致、日常,本文拟从小说的人物刻画、情节内容,以及情节发展三方面展开论述,来展现奥斯丁的独特匠心、高超技艺,以及深刻的关怀。

一、众说纷纭说牧师

笔者发现,《曼》中几乎所有人物(托马斯爵士、埃德蒙、汤姆、范妮、诺里斯太太、克劳福德小姐、亨利)都对牧师职业发表过自己的看法,通过让人物发表对牧师职业的看法,奥斯丁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可以说,“国教牧师的任命问题”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关于埃德蒙职业选择的议论是诺里斯先生去世后,为曼斯菲尔德庄园任命新牧师时提出来的。因为汤姆挥霍无度,托马斯爵士必须出售曼斯菲尔德庄园牧师一职,以增加收入,而这本来是为埃德蒙预留的职位。对于弟弟的这一损失,汤姆仅仅轻描淡写了一句:“下一任牧师不管由谁来担任,十有八九会很快死去。”虽然只有一句话的描述,但这句话中包含了很多信息。汤姆随便、无所谓、自我安慰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奥斯丁也点出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牧师短命属性,“牧师男子气概缺失”问题的讨论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为范妮和克劳福德小姐之后的分歧埋下伏笔。诺里斯先生的去世,为牧师府迎来了新的主人——格兰特博士一家。大家相处一段时间后,爱管闲事的诺里斯太太开始搬弄是非:“谁也不像我那样喜欢大方好客……想在乡下牧师住宅里摆阔太太的架子,实在不相称。”(曼,29)这些自以为是的“喋喋不休”不仅让读者对这一人物有了直观的感受,也或多或少地告诉了读者在庄园中传统牧师应该遵守的秩序,即成为一个地区的表率,铺张浪费等不良的举动会给牧师一家带来不好的名声和影响。托马斯爵士也发表过对牧师职业的看法,首先,他赞同好地区的牧师职位对小儿子来说是一份稳定且收益高的工作;其次,他认为“一个好的牧师应该常常住在教区,生活在教民中间,通过经常的关心表明他是他们的祝愿者和朋友”(曼,236)。托马斯爵士与亨利,与埃德蒙等人的谈话表现了他严肃的性格与对待秩序的强调。而亨利由这一问题表现出的反复无常、不真诚的性格则更耐人寻味——在小说后期向范妮求爱时,为了迎合范妮的喜好,他与埃德蒙就牧师的讲道大谈特谈,阐述了许多埃德蒙认为可以赢得范妮欢心的见解(曼,324)。而在此之前和克劳福德谈论牧师职业时,他张口闭口就是“收入”“金钱”,他说:“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是如何赚钱——如何使收入好上加好……他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供他挥霍,而这笔收入挣得不费多大力气。”(曼,215)

奥斯丁用了很重的笔墨来刻画小说中几位青年男女的“三角关系”,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有三处:一是克劳福德小姐获悉埃德蒙要接受圣职,成为牧师;二是克劳福德小姐、埃德蒙和范妮三人在索瑟顿庄园就牧师职业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得知托马斯爵士快回到庄园时,埃德蒙等再次进行了有关职业选择的争论。这三次具体的、关于牧师职业的描写都围绕着埃德蒙、克劳福德小姐、范妮三个人进行。克劳福德小姐认为拥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不应该选择牧师这一职业:“到教会里能干出什么名堂呢?男人喜欢出人头地,干其他任何一行都可能出人头地,但在教会里就做不到。牧师是无足轻重的……谁也没听说过牧师这么重要,我也不大能理解……牧师的几次布道没什么用。”(曼,88)她甚至给牧师打上了“懒惰,贪图安逸,没有雄心壮志”(曼,106)的标签。范妮和埃德蒙则与克劳福德小姐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都为牧师辩护,反驳克劳福德小姐种种不严肃的论调。但细细品读,埃德蒙和范妮两人的观点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范妮认为选择牧师作为职业,要求一个人表现出男子的最佳气质。她对牧师的作用的看法是经过了一个世纪的传统形成的。”这样的想法是埃德蒙不具备的。范妮对一个家庭的礼拜房庄严与否有着异常的执着,而埃德蒙对于这些并不像范妮一样较真、敏感,他纠正范妮如果“要看他们的旗号,了解他们的业绩,应该到教堂墓地去”。克劳福德小姐指出埃德蒙若担任牧师至少还能得到一笔不错的收入,范妮对此能激烈地争辩道:“我知道你(指埃德蒙)绝不是为了这个原因。”而埃德蒙自己却不敢肯定。三人中埃德蒙是庄园里的道德标杆,范妮依靠这一道德标杆,但她自身对宗教和道德又有更深层、更真诚的对待;克劳福德是喊出“牧师是无足轻重的”的个人主义者,言行规范对她而言也不重要。奥斯丁借埃德蒙之口所说的“这一职业负责维护宗教和道德,并因此也维护受宗教和道德影响而产生的言行规范”也能佐证该结论。

奥斯丁小姐在书中将“国教牧师的任命问题”郑重提出,在塑造人物时,让每一个重要人物都与该问题扯上关系。同时,借众人物之口对该问题“喋喋不休”,展现牧师职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人物的内涵。

二、埃德蒙的“沦陷”

在十多个得到比较详细刻画的人物中,埃德蒙处于“国教牧师任命问题”的中心,托马斯爵士出场不久就宣称“埃德蒙凭着他的人品、他的是非分明和襟怀坦荡,必然会使他有所作为,给他自己和家族带来荣誉和欢乐。他将成为一位牧师”(曼,19)。在故事开始,埃德蒙对于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是有明确意识的,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克劳福德的迷恋,埃德蒙“沦陷”了。这一部分,笔者将通过“在爱情中沦陷”和“在沦陷中纠结”两方面来探讨埃德蒙“沦陷”的重要意义。

我们首先着眼于那个可以称之为全书最精彩的情节——戏剧扮演。在此事件中,托马斯爵士远赴安提瓜处理事务,家里的秩序交由襟怀坦荡、道德品质足以接受圣职的埃德蒙来维持。家里要演戏一事让性情温和的埃德蒙发了火,他竭力阻止,试图挽回局面。不过,当克劳福德小姐表示参演时,埃德蒙再不能沉住气,他希望能与克劳福德小姐演对手戏。因热恋而迷失的埃德蒙所做的选择让范妮惊讶:“埃德蒙会这样反复无常。他是不是自欺欺人?是不是判断错了?唉!这都怪克劳福德小姐。她发觉克劳福德小姐的每句话对他都有影响。”(曼,151)此时的范妮用了责怪的口吻,因为埃德蒙没有担起自己的责任,违背了自己的初衷。“19世纪英格兰的精神生活中道德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人们的职业观正是这种道德观念的一部分,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当时,在人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教会及其所宣扬的道德信条在这个问题上与世俗的感情是完全一致的;它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不是拯救灵魂的热望,而是履行责任的紧迫感……从我们的道德观念看,‘责任’这个词是很刺耳的……而‘责任’却含有一些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一个人的欲望是异常强烈的,但他却愿意迫使个人的欲望服从某些外在的、非个人的善”。埃德蒙的是非分明、品格优良通过他可以选择牧师职业这一事实证明,而他“沦陷”于克劳福德小姐的同时违背了牧师的职业道德。

埃德蒙与克劳福德小姐的爱情所以没有顺利进行,是因为双方在职业选择中的分歧。对这一选择的不认同暗含着两人价值观方面的根本区别,但埃德蒙通过自我催眠一次次地“理解”克劳福德小姐。面对与自己精神世界向左的克劳福德小姐,埃德蒙在自我与爱情中反复挣扎,几近崩溃边缘:“由于不够有钱而失去她,总比由于职业原因失去她,心里觉得好受些。”(曼,399—400)他试图逃避克劳福德小姐精神层面中缺失的东西,与此同时渴望克劳福德小姐能做出改变,接受他的选择。克劳福德小姐一开始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改变埃德蒙的想法,后来却发现埃德蒙并不能轻易地被自己左右。无论怎样的纠结与反复对两人来说都是无用功,埃德蒙始终不打算动摇自己的选择,克劳福德小姐也喊出了“不能做感情的奴隶”(曼,217)的口号。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埃德蒙的“沦陷”是《曼》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是小说的主线进行与高潮所在。埃德蒙的恋爱与职业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他不仅涉及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同时他也得到各次要人物的关心,他的“沦陷”在小说情节建构中有着必然性。尤其,埃德蒙“沦陷”的另一面是对自身职业道德背叛与否的问题。“恋爱——沦陷——纠结”,这样的过程展现了埃德蒙对自我的反思,是一次对自身道德感的检验与审视。埃德蒙的挣扎,带动了读者去思考克劳福德小姐的本质,思考牧师职业的本质,思考两者之间的对立,再由小小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放大到整个滚动发展的、不顾一切向前冲的社会。埃德蒙经受的折磨中有着奥斯丁焦虑的影子,她犀利地将当时社会道德感薄弱的现象摆在读者面前。用牧师这一庄重的职业来代表社会道德,将其摆在物质、诱惑、欲望面前令其经受考验,从而提醒社会对道德感的重视,帮我们敲响警钟。

埃德蒙的“沦陷”是奥斯丁预设主题中的重头戏,在全书中占据相当分量,它不仅是重要情节的隐含线索,同时也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情节,这些设置表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三、尘埃落定

情节的设置关联着最终的走向与发展。在结局中,埃德蒙坚守了自我,与范妮成婚,成为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新主人。奥斯丁这一尾声的设定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19世纪的英国社会十分重视“了解自己,拥抱职责”,“承担某种工作作为一个人终身的职业……即忠于职守是一个人道德精神的表现”。埃德蒙选择了牧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承担牧师职业所有的道德责任。他对责任的坚守,不仅体现在自身,即埃德蒙的“沦陷与挣扎”,还反映在他最后的伴侣,小说的女主人公范妮身上。范妮的成长与成人伴随着埃德蒙的关心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埃德蒙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职业道德修养传授给范妮。小说的结局其实是埃德蒙与范妮的互相成就,正因为埃德蒙没有放弃自己对职业的选择与追求,他才能擦亮眼睛,看见了范妮对自己的爱,也认识到了自己真正的心意。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分析了小说的背景:“小说主要事件发生在1808年,当时在位的国王是乔治三世,直到1802年,因为身体原因,当时的摄政者,另一位乔治接任国王;在法国,1808年正是拿破仑当政登峰造极的时候;大英帝国正同它作战,而在美国,杰斐逊刚刚使国会通过了禁运法案,禁止一切船只离开美国,驶往英法封锁的外国港口。历史在这一年风云变幻,但丝毫没有波及曼斯菲尔德庄园。”深究奥斯丁所写的《曼》,可以发现这种“没有波及”只存在于表面,庄园中的浮躁可以放大到社会的动荡。庄园中的秩序随着情节的发展与深入悄然改变着,因为克劳福德兄妹等人的加入,庄园里不再安宁。埃德蒙与他坚守的责任几乎孤立无援,甚至他自己也被波及。而最终的结局却是诺里斯太太、玛丽亚、朱莉亚、克劳福德兄妹、格兰特夫妇都离开了曼斯菲尔德庄园;托马斯爵士和亨利从一件件事情中得到了教训;范妮改变了寄人篱下的身份,和埃德蒙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者通过写庄园一家对职业选择问题的争论与获得的改变,道出了动乱的社会表面的平静和人心的迷茫、浮躁。而走向平静、真诚的结局,这样的设置与其说是读者喜欢的结局,不如说是奥斯丁所期待的道德生活图景。因此,埃德蒙的职业选择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青年的职业问题,人生目标,还是作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的关怀以及思想倾向。

综上,“国教牧师任命问题”经由埃德蒙的职业选择这一核心事件,渗透在小说的方方面面。奥斯丁所写的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也“并非一个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

①④⑤⑦ 〔美〕利奥纳尔·特里林:《曼斯菲尔德庄园》,收入朱虹编写的《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230页,第232页,第231页,第231页。

② 〔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本文所引文本均出自这个版本,为了行文简洁,后文所引文本只随文注出页码,不再另行作注。

③ 黄梅:《笨嘴拙舌的范妮》,《读书》1990年第5期。

⑥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之《曼斯菲尔德庄园》,伟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0—31页。

猜你喜欢
埃德蒙奥斯丁牧师
谁是真牧师
珠穆朗玛峰始终都在那里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英国 拍卖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
橡树作证
情感与社会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