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文轩与里下河地域文化的关系

2019-09-27 02:08柯璐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曹文轩美感品格

⊙柯璐雨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在江苏省中部的一个平原摇篮里躺着一个大港湾,有一个以水为滋养和浸润而人杰地灵的区域,名曰里下河;在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个作家,水网密布的苏北里下河是他的故土,坚毅细腻的家乡精神是他的支柱,独特纯美的文字艺术是他的代表,他就是曹文轩,一位属于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作家。这个文学流派就如同这片自我绽放、与世无争的土地,清清浅浅地出现在世人的眼前。“楚汉雄浑”与“维扬风骚”是里下河地区的代名词,细腻与雄浑并存,朴实和健壮相依的独特色彩给了里下河鲜明的特色,并且反衬到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平民和作家身上,而这也给了曹文轩不小的影响,让他的无数作品都投射出强烈的地域色彩。地域文化影响着曹文轩的创作内容和品格,还影响着他创作时的情感机制、美学表达和精神力量,引发了我们对里下河外在风情和作家对美的呼应之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一、曹文轩笔下的里下河地域文化风貌和品格

(一) 山水环抱的乡村艺术

翻开曹文轩的书,到处都是河道相错的湖泊、涓涓细流的溪水、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灿烂金黄的大麦田……相对于浩浩汤汤的黄河和磅礴壮阔的长江,里下河的河水显得极不起眼。它轻轻浅浅地流着,自由自在地流着,无忧无虑地流着,它没有一点攻击性和胁迫力,但这位温婉美丽的水美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却默默地、渐渐地流淌到了每个人的心房。“这里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水汽。人的性格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里下河山水环抱的地理特征衍生出了曹文轩笔下独具一格的乡村艺术手法描写和形象塑造,他的作品体现了这种溪水长流的古典美学风格,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总选取最温和的方式,多选择具有人性美的中间人物来表现。村民们的心性如山水般交融,柔中带刚,他们朴实勤劳,但对人对事严谨踏实,有自己的原则,为乡村艺术的美丽展现了自己最全面的“里下河人”风貌。

“二十年的岁月,家乡的田野上留下了我斑斑足迹,那里的风,那里的云,那里的雷,那里的雨,那里的苦菜与稻米,那里的一切皆培育了我,影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这些关于家乡的记忆留在曹文轩的脑海深处,即便等他长大后离开了,仍旧是信手拈来的熟悉。他坚守着的是“永远的古典”,所有作品寓教于美,故事情节不跌宕起伏,甚至显得平淡,却余韵悠长,带有深刻的寓意。他喜欢乡村大麦地中不竭的纯净,他不断地书写着美,在牧歌式的凝眸、绘画似的意境营造中,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将现代乡土小说诗化,艺术特色展现得晶莹剔透。即便是转型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他也没有放弃乡村的描写,将明子这个带着一腔赤子之心的乡村男孩,在熙攘城市中不断承受着生理和心理考验的迷茫成长史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个宁静淳朴的苏州水乡,这段古典诗意的邻里故事,这真挚自然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关乎幸福、真情和道义的佳话。曹文轩的艺术为乡村渲染了纯美的氛围,而被山水环抱浸染的质朴人民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灵感源泉和动人的灵魂呈现。在他的作品中,艺术和山水相间的乡村无法分割,它们天生一对,它们地设一双。

(二) 刚柔相济的热情品格

刚柔相济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概括里下河地域文化品格的形容词。刚,即刚毅顽强;柔,即水性的柔情细腻,它们都是村民们性格的真实写照。“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忆的故事大半与水有关。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由于水,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里下河的地域文化风貌不仅滋养了曹文轩的童年,同时滋养了他的整个人生,让他同时赋予了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独特动人的文化品格。《青铜葵花》文中那个哑巴哥哥青铜细腻温顺,为了妹妹事无巨细地默默奉献,但却在被侮辱成是偷鸭贼时奋起反抗,表现出了血气方刚的男孩血气。这就是里下河人,他们细腻在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刚毅在性格中的分分秒秒,刚柔相济,寄予纯美的文化品格。

曹文轩的作品与一些充斥着满满的疼痛感和绝望感的乡村作品大相径庭,他所描写的乡村总体都是向上的,是带有倔强生命力的,环抱着人性美和环境美的无声融合。比如说在追梦旅途中不断追逐自我生命价值的根鸟,充斥着对生命意义的渴求和满腔诚挚的热爱。人性的美丽光辉给了生命力量,力量的诞生催生了追求的热情。这是曹文轩作品的品格,也是里下河人民的独特精神所在,他的作品品格来自于地域风貌的滋养,而这片土地回馈的是渗入到灵魂中的美好品质。水中的人和事,处处展现着属于里下河这片净土独一无二的细腻坚韧品格。

二、曹文轩对里下河地域文化的呼应

(一) 人情与风土的浸润

对于文学,我们有时候需要做减法。土壤、根系和血脉构成了曹文轩作品中最美的一部分。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跌宕起伏的刺激情节,也不是跌破眼镜的奇人怪事,更不要无病呻吟的自我哀怜。曹文轩的故事里,孩子们的主线都是清澈而明媚的,他们的爱都是内敛而深情的,即便除去表层所有的道具符号,这些浓浓淡淡、意蕴深沉的风土人情会若隐若现,栖居在文化精神和意义追求中,寄予文学灵魂和生命。里下河地区的环境和风土聚集着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含蓄柔软的专属于东方的情感表达。它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种荡气回肠和大胆直露的血誓告白,而是一个原始的细节就能够打动每个人的心。在《山羊不吃天堂草》中有一段明子第一次碰到紫薇的手的描写:“明子的心慌慌的跳,脸上有一种火烧的感觉,他的那双由于劳动又缺乏保护而变的粗糙敏感性不强的手,仍然真切地得到了关于那双小手的印象:柔软、温暖、乖巧而安静。明子不明白,当时为什么想到了小时候到草垛去抱草,发现两只小鸡雏,他一只手捉住了一只时的情景。”其实不过寥寥数语,却将一个少年第一次碰到心爱女孩的手时青涩和紧张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只无辜动人的带着女孩子气息的手折射出了那个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最宁静最深远的温暖回忆,一种温煦和幸福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而《红瓦黑瓦》讲述了国家政治和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民族的骚动和喧哗,他在这部小说中反映出鲜明的政治色彩,但是又不像一个完全刻板的现实主义作家,而是带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将这些动乱的内容融入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中,完全地将政治的投影变得生活化了。每个村民面对社会动荡时的人性心理历程和变化都被他描写得生动形象,摒弃了绝对现实主义的僵硬。浓浓的风土味和人情味相互追逐着、打闹着,带着写实的真,带着生活的美,在男孩女孩纯洁的心动中锦上添花,在动荡起伏的社会中熠熠生辉,描绘出一幅幅灵动优美的生活画卷。

(二) 纯美与思想的力量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思想转瞬即逝,捕捉到定格后的定义就变得平庸客观,但其中所呈现出来的美却经久不衰,也许有时候我们说我们热爱某段文字里传达出来的思想,倒不如说我们被蕴含其中的深层美感所深深打动。当今世界的中国文学,主要是以教化为主要目标,更倾向于宣传某种思想,逼迫孩子们潜意识地接受这种对大环境来说正确的价值观,而忘记了作品最为返璞归真的审美品格。曹文轩则不然,他避开了这两种现象,挖掘着人性记忆深处最为宝贵的东西,用一个温柔的江南水乡小镇为背景,用一段诗意盎然的文字娓娓道来一个个孩子们童年的轶事,使作品有着独特深刻的审美品格。不论是有情有义善良真诚的细米,还是一路挫折战胜诱惑的根鸟以及维持政治、拒绝堕落的明子,他塑造的少年形象都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或正与邪,都是有血有肉的带着自己真诚勇敢、善良正直的美好人格品质,用细腻的笔法刻画着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将全方位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示在我们眼前,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赋予了独特的美感,非常耐人寻味。

在写作视角上,曹文轩更偏爱于用孩童的眼光来呈现大千世界的花花绿绿和悲欢离合。儿童对于生活的悲剧并不能透彻的理解,他们不像大人一样如此现实和悲观,相反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排解和暂时躲避这一切,躲入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所以这个视角一定程度上就被诗化了,带上了朦胧的诗意的美。这个世界真实又虚幻,体现了曹文轩对于美的不懈追求。

三、里下河地域文化与曹文轩创作精神

(一) 顽强、相扶、理解的道义精神

里下河与水相伴,特殊的河道穿连的地形特征和一条穿插中间的大运河以及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都决定了它的文化具有顽强、相扶和理解的精神,而曹文轩在其中居住的漫长岁月变迁中,也体现出了朴实顽强的精神特质。可以说,每个在里下河待过一段日子的作家们,身上都带有他们自身对于苦难的理解。

贫穷这个词,形容里下河区域再贴切不过。《草房子》 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里的孩子们,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度的衣服,脱了棉衣,就穿单衣,脱了单衣就穿棉衣。”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也许对我们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对年少的曹文轩来说,贫穷、饥饿和寒冷都是触手可及且近在咫尺的。但受里下河地域文化的影响,曹文轩对于苦难也如水般细腻和从容,他与那些痛苦的记忆相撞时,带有的更多的是一种悲悯情怀,并非不满和抱怨。所以他塑造出面对病魔和死神变得愈加善良的桑桑,面对蝗虫饥荒奋力号召充满正能量的村主任,女知青梅纹对割麦有心无力时家人们的关心和帮助,这一幕幕都令人泪目。我们看不到对于当时恶劣时代和环境的厌恶,却一次次被淳朴村民们身上理解和扶持的道义精神一遍遍的感动。骨子里的美带来了文字的美,即使是写苦难,也“是要以一种优美的方式”。优美细腻给了曹文轩最博大的心和最优美的文字。

(二) 古典、美感、和谐的悲悯表达

水和土地,构筑了曹文轩的作品灵魂。他出生在里下河的一条大河边上,这滋润了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给了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曹文轩对事情不会做简单的道德判断,不会像个道德指挥官一样指手划脚,他会用最抚慰人心的力量来治愈这一切,在进行悲悯表达时充斥着美感和谐。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他的气质中带有独特的古典味道。一个诗意的江南水乡和朴实顽强的精神陶冶,给他的骨子里晕染了一缕缕挥之不去的浪漫情愫,在“靠拢古典”的原则上写出了一个个富有美感和和谐艺术风格的悲剧故事。感动和美感异曲同工,但不能相提并论。他所描绘的主人公不靠眼泪和凄惨争取同情,而是赋予他们人性的光辉来赢得尊重。如《草房子》中的纸月恬静善良,虽然从小没有父母的照顾和关心,与外婆相依为命,但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满意一直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懂事的美好品格给人们感动,同时也相连了美感,是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

不幸也许是庄严的,悲剧也不一定就要哭天抢地、寻死觅活,它的表达方式也同样可以让人美得心醉。曹文轩追求古典和美感,并且将这两者非常和谐地相遇、相交、相融在了一起,用悲悯的情怀和表达给了我们一场独一无二又纯美感动的视觉盛宴。也许苦难和痛苦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不幸的东西,它们甚至是美丽的,正是它们的存在才给了一个人逆境重生的希望和锻炼心智的可能。悲剧插上美丽的翅膀便能重生,便是希望。

悠悠流逝沉积的里下河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也为像曹文轩这样的笔者在记忆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精神土壤。他不仅用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创造出了细腻顽强的文化品格,也将这份深入骨髓的古典美丽的道义精神和悲悯情怀注入每一个里下河人的心中。“里下河作家群”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每个人都对这片土地有与众不同的理解,书写出一个又一个跳跃着灵动和美感的故事,丰富了中国的当代文学,给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提供了资源和对比。每个故事的字里行间中都透着他们对生活、情感和世界的理解。他们是衡量和体现世界的人,我们是观摩和感受世界的人。在里下河地区的这片文学土地上,一定会有更多新鲜优秀的作品争相涌现出来,带领我们走入更深更广的研究视野。

① 汪曾祺:《菰蒲深处》,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自序。

② 曹文轩:《细米》,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③ 王倩:《曹文轩和他的水土乡村》(访谈),《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6期。

④ 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⑤⑥ 曹文轩:《草房子》,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296页,第135页。

猜你喜欢
曹文轩美感品格
两袖清风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曹文轩的影视作品
冬季暖男必备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