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云石西湖作品梳理与艺术分析

2019-09-27 02:08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名作欣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西湖

⊙申 丽[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贯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岑,号酸斋,还用过成斋、芦花道人等称号。祖籍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元代杰出的维吾尔族作家。

贯云石出身于世胄之家,二十岁左右承袭祖父之荫,任宣武将军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因“宦情素薄”让位于弟。贯云石北上大都,在廉园受知于姚燧。姚燧观其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举荐入朝,“选为英宗潜邸说书秀才”。仁宗即位后拜为翰林侍读学士。他以为仁宗很信任他,上万言书,虽切中时弊,仁宗却笑而未纳。这给了有经国济世之志的贯云石以莫大的打击,使他对当时的政治险恶也颇有领悟。因此,他在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称疾辞还江南”,结束官宦生涯,在钱塘南门外的海鲜巷定居下来,度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十余年间,历览胜概,著书满家”,留下了一些关于西湖的作品。

西湖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西湖为题材的作品。狭义上说,西湖作品只包括西湖及其周围山水的作品,从广义上说,西湖经过文人吟咏歌颂已然成为一种文化,这就是西湖文化,所以,西湖作品就包括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作者以西湖为载体抒写个人情感等一些内容。西湖作品始肇于白居易,他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的《钱塘湖春行》成为家喻户晓的西湖诗。北宋词人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定评,使西湖在文人笔下一直以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出现,成为自然界的“西子”。

研究贯云石西湖作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贯云石高洁的品格在西湖文化中影响非常大。他的散曲为西湖增添了色彩,他的高洁的风标一代一代地在杭州居民中间传诵。清人陈若连在他的《西湖杂咏》组诗中,专门为贯云石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洞花幽草夙缘谐,安稳山舟卧亦佳。买药偶然来市上,无人知是贯酸斋。”把贯云石的事迹看作是西湖名胜的组成部分。第二,技法的娴熟。在最后几年中,西湖成了贯云石创作的重要主题,西湖作品是贯云石思想成熟和技法娴熟的人生巅峰之作。所以,研究他的西湖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西湖散曲选》收贯云石西湖散曲八首,《贯云石作品辑注》除散曲外,还收了诗四首、词一首。经整理,这些作品按内容大致可分为描绘西湖自然景观、借西湖抒写作者生活状态和志趣、映射西湖民风民俗、同情女子命运等主题。

一、描绘西湖四季旖旎风光的作品

西湖山水卓越多姿,故描写西湖一年四季景色的散曲颇多。卢挚[双调·湘妃怨]《西湖》中就西湖的春夏秋冬做了一番描述,都以一个精湛的比喻作结。他说春日的西湖是个“妒色的西施”,夏日的西湖是个“好客的西施”,秋日的西湖是个“白巧的西施”,冬日的西湖是个“淡净的西施”。如此美丽的西湖四季,散曲大家贯云石也留下了他的佳作[正宫·小梁州]《春》 《夏》 《秋》 《冬》。后人十分欣赏这四首[小梁州]曲,明朝人姜南曾说过:“近时人歌唱或被之管弦,皆淫词艳曲。尝观元人乐府,有四时行乐[小梁州]四阕,皆模写西湖四时景象。比之他词,彼善于此。乃酸斋贯云石作也。”

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桃红柳绿映池塘,堪游赏。沙暖睡鸳鸯。宜晴宜雨宜阴旸,比西施淡抹浓妆。玉女弹,佳人唱,湖山堂上,直吃醉何妨。(《春》)

画船撑入柳阴凉,听一派笙簧。采莲人和采莲腔,声嘹亮,惊起宿鸳鸯。[么]佳人才子游船上,醉醺醺笑饮琼浆。归棹晚,湖光荡,一钩新月,十里芰荷香。(《夏》)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么]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秋》)

彤云密布锁高峰,凛列寒风。银河片片洒长空,梅梢冻,雪压路难通。[么]六桥顷刻如银洞,粉妆成九里寒松。酒满斟,笙歌送,玉船银棹,人在水晶宫。(《冬》)

贯云石很善于抓住特点描摹四季,“春风花草满园香”“桃红柳绿”写出春意盎然的景象;“采莲人和采莲腔”“十里芰荷香”展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西湖荷花开放的盛景;“菊花黄”“枯荷”“金风荡”“桂枝香”是万物凋零的秋季写照;“彤云密布”“凛冽寒风”写出冬季的肃杀之象;而“梅梢冻”“六桥银洞”“九里寒松”“玉船银棹”又使西湖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一年四季在贯云石的眼里色彩纷呈,春日草长花盛,桃红柳绿;夏日绿柳成荫,映日荷花;秋日芙蓉映水,金菊怒放;冬日银河片片,玉船银棹。这样准确的描绘是贯云石用一颗平和的心观察和体悟大自然的结果,这样的空灵妙境,显然与佛老虚无观念、物我俱忘、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不无关系。

贯云石善于开阔散曲的意境,体现在每首诗的最后一句上。“湖山堂上,直吃醉何妨?”写出“我醉山翁,山翁醉我”的豪迈。“一钩新月”描绘了像蛾眉一样皎洁的月亮挂在广阔寂寥的天空中,远远看去那么纤细单薄,给人以孤寂之感。而“十里芰荷香”使人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浩瀚壮阔的西湖,荷香馥郁,让人留恋,两者的鲜明对比形成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把读者的视野拉向了天边,两三行的新雁在天边伴着斜月飞翔是多么凄美的秋日画面。“玉船银棹,人在水晶宫”概括了冬日西湖的琉璃透明全貌,让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也想踏雪寻梅、欣赏如银洞的六桥,吟咏粉妆的九里寒松,真是一个梦幻的世界。

贯云石除了写西湖小令,还写了一首南北调合腔的[中吕·粉蝶儿北]《西湖》的套曲,这种写作手法在当时实为罕见。作品从整体上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西湖美景,热情洋溢的赞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无限热爱的深挚感情。作品如下:

描不上小扇轻罗,你便是真蓬莱赛他不过,虽然是比不得百二山河。一壁厢嵌平堤,连绿野,端的有亭台百座。暗想东坡、逋仙诗有谁酬和?

[好事近南]谩说凤凰坡,怎比繁华江左?无穷千古,真个是胜迹极多。烟笼雾锁,绕六桥翠障如螺座。青霭霭山抹柔蓝,碧澄澄水泛金波。

[石榴花北]我则见采莲人和采莲歌,端的是胜景胜其他。则他那远峰倒影蘸清波,晴岚翠锁,怪石嵯峨。我则见沙鸥数点湖光破,咿咿哑哑橹声吹过。我则见这女娇羞倚定着雕栏坐,恰便似宝鉴对嫦娥。

[料峭东风南]缘何?乐事赏心多。诗朋酒侣吟哦,花浓酒艳,破除万事无过。嬉游玩赏,对清风明月安然坐。任春夏秋月冬天,适兴四时皆可。

[斗鹌鹑北]闹穰穰的急管繁弦,齐臻臻的兰舟画舸,娇滴滴粉黛相连,颤巍巍翠云翠云万朵。端的是洗古磨今锦绣窝,你不信试觑波。绿依依杨柳千株,红馥馥芙渠万朵。

[扑灯蛾南]清风送蕙香,月穿岫云破。清湛湛水光浮岚碧,响珰珰晓钟敲破,乌噎噎猿啼在古岭,见对对鸳鸯戏清波。迢迢似渔舟钓艇,碧澄澄满船雨笠共烟蓑。

[上小楼北]密匝匝那一坨,疏剌剌这几窝。我这里对着晴岚,倚着青山,湛着清波。微雨初收,微烟初散,微风初过,却正是再休题淡妆浓抹。

[扑灯蛾南]叠叠层楼画阁,簇簇奇花异果。远远的绿莎茵,茸茸的芳草坡,圪蹬的马蹄踏破。隐隐似长桥跨波,细袅袅绿绿金波。迢迢似渔舟钓艇,碧澄澄满船雨笠共烟蓑。

[尾声]阴晴昼永皆行乐,古往今来题咏多,雪月风花事事可。

这个套数分引子、过曲和尾声,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小扇轻罗不能画下西湖,暗指西湖名胜之多。接着用“真蓬莱”和西湖正对,写出西湖的“仙”,用“百二山河”做反对,西湖虽比不上秦地山河的险要,但却以绚丽多姿著称,亭台百座绵延数里,这气势一点儿不输百里秦川。同时紧接着一句“暗想东坡、逋仙诗有谁酬和?”统领全曲,暗示作者要尽情歌咏西湖美景。

过曲由七个曲牌组成,写了西湖胜迹极多,看到远处层峦耸翠,层楼画阁,奇花异果,渔舟钓艇,兰舟画阁,近处水泛金波,芙蕖万朵,沙鸥数点,鸳鸯戏水、美女如画;听到撸声吹过,急管繁弦,诗朋酒侣吟哦,钟声破晓,古岭猿啼。每首曲子都是由一些意象组成的意境,意境相连就组成了意境群,形成了一幅幅西湖画面,连缀成一幅描绘西湖的长卷,这也是套曲的丰富性有别于诗词的地方。

艺术手法上,用得最多是叠字体,“青霭霭”的山,“碧澄澄”的水,“咿咿哑哑”的橹声,“清湛湛”的水光,“响珰珰”的晓钟,“乌噎噎”的猿啼……这些叠字如口出连珠,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还有连璧对、鼎足对和重句体的使用。“闹穰穰的急管繁弦,齐臻臻的兰舟画舸,娇滴滴粉黛相连,颤巍巍翠云翠云万朵”属于连璧对,“清湛湛水光浮岚碧,响珰珰晓钟敲破。乌噎噎猿啼在古岭”是鼎足对,严格上说,贯云石的这两句对得并不工整,“翠云翠云”因为用反复的手法多出两个字,“乌噎噎猿啼在古岭”加了衬字“在”使整句话和前面两句不工整。其实,贯云石创作原则就是在曲式旋律允许的前提下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增减一些字数,他很喜欢用衬字。“迢迢似渔舟钓艇,碧澄澄满船雨笠共烟蓑”一句在两个[扑灯蛾南]曲牌中同时出现属于重句体,读了有缠绵宛转,荡气回肠之感。

二、借景抒写作者生活状态和志趣的作品

(一)抒写羁旅之愁

身处异乡,贯云石总会想起家乡北庭,难免会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愁,他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湖光山色中。例如[双调·蟾宫曲]其三:

问胸中谁有西湖?算诗酒东坡,清淡林逋。月枕冰痕,露凝荷泪,梦断云裾。桂子冷香仍月古,是嫦娥厌倦妆梳。春景扶疏,秋色模糊,若比西施,西子何如?

散曲首句以设问的形式提出,只有苏轼和林逋两人才是自己“胸中有西湖”的湖山知己,作者仰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垂青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士林逋,而且作者用了一个“算”字,表露出勉强之意,暗指自己也是其中一个或者还在他们之上,真有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他优渥的家世,色目人的崇高地位、聪颖的天资和豪放粗犷的民族性格。此曲接下来写了秋季月下西湖的美景:轻云浮动,月色朦胧,荷露如珠,西湖显得如梦如幻。“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冰痕”“荷泪”“梦断”“冷香”无不透露出作者在静谧的西湖边孤寂的心情。“月古”疑“月吉”之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月吉。农历初一嫦娥没出门,作者打趣说“嫦娥厌倦梳妆”,这也是作者佛老心迹的呈现——厌倦尘世,希望能超然物外。最后一句中的“扶疏”是草木繁盛的样子,作者用“扶疏”概括西湖春景,用“模糊”描摹草木萧条,颜色暗淡,这两个词用得十分精当。然后又以一句“若比西施,西子何如?”的问句作结,呼应开头,言下之意是说西施不如西湖美,极力渲染西湖美得惊艳,让世人瞠目。例如:[双调·蟾宫曲]其四:

凌波晚步晴烟,太华云高,天外无天。翠羽摇风,寒珠泣露,总解留连。明月冷亭亭玉莲,荡轻香散满湖船。人已如仙,花正堪怜,酒满金樽,诗满鸾笺。

此曲通过写荷花来写西湖夏季,把荷花比作凌波美人,太华仙子,创造了一个空灵而清雅的意境。乍一看还以为写西湖的秋日,因为曲中有“寒珠泣露”“明月冷”“花正堪怜”等词,让人顿生寒意,不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心中的孤寂之情不言自明。此曲中的“凌波晚步”“人已如仙”等词还让人嗅到了道家的气味,“凌波晚步”化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晴天湖面上的烟雾衬托着飘来的荷花仙子,若隐若现,作者独自欣赏仙子仿佛自己已经成仙,幻化成西湖的一部分。诗作《西湖游》也流露出这种情感。

会意追游分主宾,隔篷别调忽伤神。

水边芳草去时雨,风外落花何处春。

紫陌抱篮归市女,画桥携手买舟人。

龙香准为湖山赋,重嘱西施莫厌贫。

这首诗是作者现存唯一一首正面描写游西湖时感受的诗篇。此诗写了作者和妓女们同游西湖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和歌妓的命运就像水边芳草、空中雨水、风中落花一样无所依傍的孤寂之情。当看到帝都郊外小路上抱篮回家的女子和等待坐游船的小夫妻,作者被这种温情所感染,身在异乡不免有身世飘零之感,不免会思念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母亲。这种感情在他前期诗歌《思亲》中就有流露:“天涯芳草亦婆娑,三釜凄凉奈我何!细较十年衣上泪,不如慈母线痕多。”此诗还写出西湖“自古繁华”之况,游船供不应求,优伶歌妓歌声曼妙,这样的热闹场面反衬了游子孤寂的心情,不过作者虽伤感,但不会放弃自己所选择的自由生活,这就是贯云石追求生命本真的个性,也是他的西湖诗的独特之处。另外,此诗还可以看出贯云石非常关注女性命运,同情她们地位低下的遭遇,极具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感情在男权社会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二)抒写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情

贯云石主动辞官归隐,本想元仁宗念旧恩会执意挽留,没想到马上准奏,这使他感到非常痛心,这种复杂情感写在诗作《初至江南休暑凤凰山》中:

路隔苍苔卒未通,泉花如发玉濛濛。

蛟浮海近云窗湿,蚊怯山寒葛帐空。

高枕不知秋水上,开门忽见暮帆东。

物华万态俱忘我,北望惟心一寸红。

凤凰山在杭州市东南面,北近西湖,南接江滨,因形似飞凤而得名。一二句写了凤凰山山势险峻,人烟稀少,路还没有开发出来,但是有高处泻下的“泉花如发”的美景,空中烟雾迷蒙,如梦如幻。三四句写居住环境湿润凉爽。由于住屋近海,蛟龙浮游,窗子经常是湿的;连蚊子也害怕山里的寒冷,因此葛帐里经常没人居住。五六句写自己睡着不知秋水涨潮了,开门忽然看到了许多船只在暮色中向东行驶,意境突然变得很开阔。最后两句是说,世上美好的事物千姿百态,但皆为身外之物,虽然如此,但对宋仁宗的知遇之恩未能忘怀,仍心系朝廷,“一寸红”表明了自己对皇帝的忠心。这首诗是作者辞官不久心情矛盾的写照,说明作者当时还没有真正从官场走出,无法达到真正超然物外。

(三)抒写归隐终生的志向

贯云石辞去翰林学士之初,在江南放纵游踪,不久定居钱塘,出入道观,谈禅论道,远离尘世,在作品中表明终生归隐西湖的志向。例如《三一庵》:

茅栋萧萧水石间,放怀终日对林峦。

梦回不觉月临阶,吟罢始知身倚栏。

药碓夜舂云母急,石瓶秋迸井花寒。

群鱼亦得逍遥乐,何用机心把钓竿。

题目中“三一”,乃是道教的三种神祇,即天一、地一、泰一。三一庵在杭州南山中,为南宋著名道教大师白玉蟾修炼之所,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贯云石在杭州居住期间经常出入道观,此诗就是作者秋季在三一庵小住的所见所感。作者住在山水环绕的茅屋里,整日陶醉于山林美景吟诗作对,有时不知不觉月亮高悬,回过神来才发现身子倚着栏杆良久。晚上作者还要捣云母,早晨打井水做药,山里秋日的早晨气温低,所以溅到皮肤上还是有丝丝凉意。可见,贯云石归隐江南后以卖药为生还是有依据的。最后两句写出贯云石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决心归隐终生,不再参与“机心把钓竿”的政治生活。清代学者许承祖在他的诗作《花港观鱼》中曾化用这两句诗:“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

三、写民风民俗

杭州一直有农历八月十八观潮的习俗,“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写出了观潮盛大场面。贯云石的[双调·寿阳曲]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写了观潮习俗,别有特色。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珠帘玉人如画。

此曲描写了秋季钱塘湖边观潮的热闹场面,小令用区区二十八个字来表达观潮盛景实属不易。本曲可分为两部分,观潮前的宁静和潮来时的壮观,前一部分用“吹”写出鱼儿吐泡泡这样有趣的画面,“落”字写出大雁停歇悠闲自得的状态,“倚”写出西湖风平浪静,正靠着吴山享受美好时光,“挂”写出了吴山像一个绿色的屏风高高挂起。这些景物描写都衬托了西湖边来潮前的安静祥和,为后面来潮时的喧闹蓄势。后一部分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潮水来袭,而是从侧面写鼓声的响亮和“千万家”的观潮人数,这样的场面,即使深闺女子也被吸引,卷起红色的帘子远远眺望,可见,观潮是百姓倾城而出,实在是杭州百姓每年非常盛大的一项民俗活动,这项盛事一直保留至今。

元宵节观灯是杭州的另一风俗,贯云石写下词作《蝶恋花· 钱塘灯夕》:

灯意留人云自列。六市轻帘,斗露钱塘月。十二修鬟流翠结。东风摇落仙肌雪。浅浅银壶催晓色。兰影香中,总是江南客。去国一场春梦灭,关情不记分吴越。

这首词写了钱塘上元节,这个节日是“天官赐福”的时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通宵不眠,观赏华灯,古人“偏重三五”,上元节成为民间最为热闹的节日。元明时期,杭州的灯市设在寿安坊到众安桥一带。各种形状色彩斑斓的华灯使游人流连忘返,六市街灯高挂如轻帘,为了与华灯争胜,钱塘月夜的月亮才挣脱云层束缚,独步夜空。周围的群山在月色中朦胧如美女插着步摇的发髻,东风吹来摇落了山上的积雪。漏壶催着破晓,兰花散发着幽香,“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北边的家乡和家人,作者难以入眠,“身在异乡为异客”,钱塘虽热情好客,但“我”终究只是“江南客”。想到自己在京城的政权中枢中要施展抱负的幻想已像春梦一样破灭了,不免有些惆怅,隐喻只有隐逸终生。这首词表面写上元节的热闹,其实是表心志的,像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那人”的孤独寂寞和壮志难酬之感。

可见,以上作品不仅描绘了杭州西湖的秀美山水、风俗民情,而且抒发了作者隐居西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上,贯云石后期已经将汉民族文化元素、维吾尔族豪放粗犷的气质、个人的生活经历融于一身,形成了“天马脱羁”的创作风格,读他的作品总能给人带来新鲜之感,即所谓“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

①⑤⑥⑦⑨⑩[11][12][13][15][16] 胥惠民、张玉声、杨镰:《贯云石作品辑注》,新疆人民出版杜1986年版,第165页,第9页,第63页,第27页,第27页,第115页,第98页,第109页,第110页,第43页,第128页。

②③ 杨镰:《贯云石评传》,新疆人民出版杜1983年版,第157页,第112页。

④ 姜南:《月堂杂识》,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0页。

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页。

[14] 王荣初:《西湖诗词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62页。

[17] 宋 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422页。

猜你喜欢
西湖
忆江南·忆西湖
游西湖
西湖,荷花开了
西湖
西湖,荷花开了
东方的西湖 大巴飞瀑
雪后西湖 暖阳
杭州西湖春色
西湖入冬
江南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