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

2019-09-27 02:08王雅惠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功利性功利主义功利

⊙王雅惠[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一、对审美活动的不同探讨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创造性实践。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之一,同时也作为文学活动的特征之一,它有两个对象:一是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也就是审美实践中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二是审美客体,也就是审美主体审美的对象,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诠释了不同美的意义,它因为审美主体的存在而存在,而审美主体又在审美客体中欣赏到了美,获得了快感。在美学中,只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那就会有功利和无功利之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审美主体,如果不进行审美活动,那这个主体一定不是审美主体,但是所有的审美主体一定是人,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不同的审美对象有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审美对象被不同的审美主体所欣赏的话,那它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意义也不同。

关于西方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便是美感论,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美学有着很深厚的关系,这其中也包含很多哲学家们的探讨,比如说弗洛伊德“情意结的化装满足”说,这意思是说艺术能够引起美感,我们在观察审视一件艺术作品时,它能够让我们注意和观察到它的形式美,这种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美主体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无关功利的,人们欣赏艺术作品只是为了美,而不存在其他的功利意图,审美在直接性上是功利的,企图获得心理上的释放。

布洛也认为审美活动是无关利害的,他的著名学说“心理距离说”就印证了这一观点,认为审美活动开始的时候,审美主体必须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欣赏事物,也就是达到忘我的境界。鲁迅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所以说审美活动中应该是无功利的,只有达到物我合一,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现美的存在。

二、审美活动的功利主义

所谓人的实践产生了美,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际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功利的意思功效利益,所谓功效就是功能效率,利益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说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审美判断,这种审美判断从表面上看来就是一种功利主义。当然,要想知道一开始的审美是否具有功利,那么就要研究文学活动的起源是否具有功利。在美学中,文学活动起源于多个学说,有实践说,巫术发生说,模仿说,生物本能说,宗教发生说,等等,就拿实践说来看,人为了生存进行实践活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社会实践一开始就是带有功利主义的,并不具有审美上的意义。

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心理上往往会有一定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欣赏欲望,审美主体才会主动发现美。从古到今,审美活动仿佛都是从功利需求开始的,像北京的长城,建造它的目的只是为了防御外来民族的入侵,可随着社会慢慢发展,长城才变成了人们欣赏的建筑物;再例如古代的青铜鼎器,只是为了烧制器皿,后来才变成了一种可供人们观赏的古董,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所以说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功利主义,从物质上的满足到心情的愉悦再到发现美,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满足功利需求,然后功利地批判美,这才进行了审美活动。一直以来,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探讨就是“实用性”是否等于“功利”,就像是《清明上河图》,北宋统治者看到此画就只想让自己国家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幸福和安康的社会;对于商人来说,他们只考虑这图画值多少钱,只有赚更多钱他们才会考虑到画的美丽;对于乞丐来说,这幅画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所以说,当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功利性的目的。

《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这里并不是把诗当作艺术和美,而是带有功利色彩的,理所应当地把诗当作一种情绪发泄的利器,是以抒发感情为功利目的的。再者许慎的《说文解字》即解说为美甘也,从羊从大。段玉裁所作的注释中说羊者,祥也。故美从羊,正所谓“羊大为美”,为什么羊大为美呢,因为他们认为有用便等于美,也是带有功利色彩的,甚至战国时期的武器,一开始并不是供人们审美的,也是为了打仗的需要,孔子也说过诗“兴观群怨”,诗的美学作用是教化娱乐,不仅仅要享受快感,更要有一种社会的教育意义,可以让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又例如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乘物以怡心”,苏格拉底的“美就是有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这些自由的向往以及利益的冲突都是带有功利目的的。另外,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也是具有功利目的的,人与审美对象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总是要建立一种诗意的联系,建立这种联系在头脑中进行反复的组合,从而产生美。

三、审美活动的非功利主义

审美非功利性,这一直是近代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是由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提出的,他提出了三个层面,一是“快适的愉快”,二是“善的愉快”,三是“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对于前两个层面,他认为是带有功利色彩的,对于最后一个层面,则是带有非功利的,康德坚决明确地说:“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功利的。”所谓美感,就是一种非功利的快感,同时也强调了美感与功利的关系。当审美主体在审美的时候,如果不考虑获取什么直接利益,仅仅是为了审美而审美,那就能获得一种快感,审美活动只是一种精神需求。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以审美感受为中介从精神上把握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审美活动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它主要是给予审美主体精神上的释放,就像是人们在看电影时候,如果想看完之后写一篇影评,那么就会认真地盯着电影屏幕所出现的每一个画面,要记住它的景深,镜头,运动,构图,在考虑这些的时候,就不是在审美,而是直接带有一种功利目的去完成任务。当然,这种功利的企图也获得不了所谓的快感,因此印证了康德所说“美感是非功利的快感”。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所阐述的也是这个道理,它是由遗传所保留的一种先天性的经验,是一种无意识的概念,是一种集体的意识。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任何审美主体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图直接获得现实利益,这种审美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但是这种非功利又包含着功利的需要,仅仅只想发现美的存在,进行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在审美非功利上人们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总把美当作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化”,美作为一种艺术,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的状态,成为人化的自然,而且在这种被改造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或者精神的力量,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造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所以说功利性是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换句话说,实践活动也是审美活动产生的基础,通过“人化的自然”来审美。

四、二者相互融合

没有完全的功利主义,也没有完全的非功利主义。非功利主义,虽然说不企图从中获得利益,仅仅获得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但是直接的无功利正是为了达到间接的功利性,而审美无功利性也是一种实现功利色彩的特殊手段,间接地体验出掌握现实社会这一功利意图。所以说,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功利与无功利相互浸染,换句话说,审美与实用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功利与无功利也是相互统一而存在的。

①⑤ 朱 国兵:《审美活动是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的交融》,《博奇博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9期,第18页,第18页。

② 鲁 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8页。

③ 段 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6页。

④ 康 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0页。

⑥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页,第70页。

猜你喜欢
功利性功利主义功利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
功利主义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和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
关于现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倾向的思考
功利社会话功利
防守压倒一切